点亮乡村振兴的科学梦
——广西自然资源系统推进科普入村二三事

2022-03-10 03:24通讯员陈志强陆凌慧
南方自然资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普广西活动

本刊记者 陶 琦 通讯员 陈志强,陆凌慧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科学普及教育是“扶志扶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都没有缺席。

乡村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也是自然资源领域科普的最佳场所。近年来,广西自然资源系统的专家、学者将乡村振兴与科普工作结合,走出室内博物馆,走进大石山区,走进乡村校园,发挥基地优势,挖掘行业特色,创新活动形式,为乡村送上高质量的自然资源科普精品。

发挥基地优势,打造乡村研学课堂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峰村是坐落在岩溶陡峭山坡上的村庄。这里曾是广西自然资源厅对口帮扶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之一。然而,经济的贫困,石山的围困,也没有困住孩子们对科学的追求。

2018 年10 月15 日,巴马瑶族自治县弄峰村平洞小学的孩子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地聆听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的叔叔阿姨讲地球故事。

地学科普进乡村,让孩子们认识了自然,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认知,增加了自信心。小韦同学说:“原来大石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熟悉的石头背后竟然有这样神奇的故事!我明年到乡里上学后,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家乡!”

孩子们的求知欲也感动了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的志愿者们。

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农村中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令我们惊讶、感动。相对于城市,农村科普工作仍存在许多盲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点应该在农村,基础也应该在农村。今后,我们将利用自有展品,为乡村孩子送上高质量的自然资源科普教育活动。”

“来自星星的礼物”就是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打造的主题科普精品活动之一。这份“礼物”讲述的是陨石的故事。志愿者们带着陨石标本,走进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贵港市、南宁市、桂林市等地的一个个校园。

2019 年10 月,“来自星星的礼物”专题活动走进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中学,再次收获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听完老师的科普讲座,许多同学饶有兴趣地围着陨石,仔细观察,并有秩序地轮流抱起陨石,在体验陨石的重量过程中惊叹不已。2018—2021 年,广西自然资源档案博物馆赴乡村校园举行了数场“来自星星的礼物”专题讲座,让孩子们心中装下布满星光的科学天空。

西山乡中学的师生们获得一份特别的礼物。广西自然资源厅向西山乡中学捐赠了一间面积约30 平方米的科普实验室。实验室内设有科普知识展板、标本展示柜、科普图书架、教学实验桌椅、自然资源实物标本、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料,还专门预留了放置学生采集制作教学标本的标本墙。

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广西的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区域内汇聚了许多典型岩溶地质遗迹。公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为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搭建新平台。

2020 年11 月24 日,在凤山园区下牙地质文化村,地质科普研学教育实验班开班了。70 余名师生体验了金牙乡当地的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参观地质科普展示厅、古生物化石遗迹点;聆听科普老师现场讲解的古生物化石知识;参加户外帐篷和绳索使用实践课,提升了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

2021 年11 月20 日,来自百色的700 余名中学生代表和各县(市、区)105 名教育系统人员组成的研学观摩团,前往乐业园区大石围天坑群景区,开展走进自然的沉浸式研学活动,揭开了天坑奇观的神秘面纱。学生们在教官的引导下开展了多项拓展活动。

研学活动进一步发挥科普基地优势,让科学走进原野、走进乡村活动。将地质遗迹资源与现场教学研究、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将现场教学、实地踏勘教育相结合起来,促进地质科普常态化发展,突显乡村自然资源的生态魅力。

挖掘行业特色,“黄书包”送进乡村校园

生命有安全才有发展。及早科普防灾知识,构筑安全防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灾害防治是自然资源的典型科普内容。以往的科普活动,大多以发放宣传资料为主。广西自然资源厅组织策划的“黄书包”自然资源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以下简称“黄书包”活动)通过向学生赠送装有科普宣传手册、应急避险小设备的“黄书包”,举办自然资源科普知识讲座和防灾监测设备展,开展防灾避险演练,从而提升师生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广西山地面积大,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黄书包”活动由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内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送出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在行业特色、形式创新上狠下功夫,并着重在乡村学校开展活动。2018 年起,“黄书包”活动开始走向广西的乡村。

<<<学生们参观下牙地质文化科普展示厅化石展品韦金坦/摄

<<<志愿者在给学生们讲解陨石的知识 黄醒云/摄

首场“黄书包”活动于2018 年在横县平马镇中心学校开展。这是一所壮汉双语学校,校园里随处可见充满壮族文化元素的图案和文字。为了表示对活动的欢迎,孩子们穿上民族服装,跳起了壮族竹竿舞,活动气氛立刻就热烈起来。在有奖问答环节,学生们举手抢答的踊跃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黄书包”活动地深入开展还增添了一个深受师生们欢迎的课程——“看地图,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科普宣传。

2020 年7 月16 日,暑假即将开始。“黄书包”活动来到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太平中心小学。来自广西地图院的科普小姐姐召集同学们参加“防溺水知识大作战”小游戏,同学们组队进行抢答比拼。

“学会了游泳就可以自己去河边玩耍吗?”“小伙伴落水了,是自己救还是找大人帮忙?”“老师!我来答!”“老师!选我!”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看地图”与“防溺水”听起来似乎不搭边。自然资源人将它们搭在一起,用地图的形式来普及防溺水知识。从历年数据来看,安全意识淡薄、对危险水域缺乏清晰认识是学生发生溺亡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现象,广西地图院发扬创新精神,利用现有的城区地图、卫星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资料,结合广西教育厅“溺水易发区域上报系统”的数据和历史溺水事件,设计出专为学校服务的“防溺水地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来识别学校周围的警示水域,通过看地图来“防溺水”。

“防溺水地图”基于遥感影像编制,其以学校校区为图幅中心,根据资料标记出警示水域和历史溺亡点等。对学校重点关注的危险水域,地图还辅以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警示。中小学生可以通过“防溺水地图”对危险水域的分布现状和分布特点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类似危险区域的辨别能力,产生戒备意识。

<<<图片由下牙地质文化村科普馆提供

两年间,广西地图院先后举办了12 场主题活动,向超过20 所中小学校赠出“防溺水地图”。“看地图、防溺水”模式在广西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拓展地质文化,“地质遗迹+”助力乡村振兴

“下牙村,真是美。金牙礁,珊瑚岩。古海底,喀斯特。弄留洞,有洞天。石马湖,水千亩。客人来,化仙子……” 岩溶峡谷中,蓝衣壮山歌唱说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让游人听得如痴如醉。

2021 年7 月18 日,下牙地质文化村科普馆在凤山县金牙瑶族乡下牙村揭牌。这是广西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地质文化村科普馆。2021 年7 月6 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其中由凤山县人民政府申报,广西地质学会推荐的下牙地质文化村荣获全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称号。“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是下牙地质文化村的目标定位。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显示,下牙地质文化村拥有20 余处古喀斯特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地质科研价值和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下牙村全域皆是天然的、典型的自然博物馆,也是自然资源科普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战战场。

在下牙村,一个个科普基地建设起来了。下牙地质文化村科普馆由村里废弃的小学校园改建而成,下牙地质文化村还建设有洞穴大厅、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和矿石产地等科普活动场所。

申报地质文化村、创建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增加了凤山县的旅游吸引力,发挥了地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形成了一种推进凤山县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新方式和途径。金牙瑶族乡党委书记覃德贤说:“建设地质文化村是金牙乡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旅游经济、迎来乡村振兴的巨大机遇。”下牙村党支书黄惠琳说:“下一步,下牙村要建设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村里将通过全景VR 导览解说、科普读物、音像制品、文创产品、探险体验、研学路线和民俗文化体验等方式更广泛地开展科普宣传。”

下牙村蓝衣壮山歌手也亮起歌喉,为地质科普而歌唱。每逢节假日,石马湖畔的蓝衣壮山歌,吸引着客人的目光。石马湖是下牙村生态体验最佳的地质遗迹,每年农历“三月三”,此时正值枯水期,石马湖湖面退缩、草场显露、牛马成群,歌手在石马洞前搭起山歌圩擂台,游客纷纷前来,听壮乡山歌,赏岩溶山水。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自然资源科普走向乡村校园、走进乡村“自然博物馆”,体现了自然资源人对乡村振兴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每个科普精品活动的背后,都凝结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者的心血、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下一步,广西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者将继续关注乡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为依据,强化精品意识,在广大农村做好自然资源领域科普文章,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促进美丽中国、壮美广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点亮乡村振兴的科学梦。

猜你喜欢
科普广西活动
广西贵港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