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医精诚”为核心促进医学生德育发展的探讨

2022-03-11 00:25杨岚清李湘玉肖辰张伟
科教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德育

杨岚清 李湘玉 肖辰 张伟

摘要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经典,它论述了关于医者的道德要求,第一是强调精勤不倦的专业精神,是要求医者要有精益求精和勤勉刻苦的精神;第二强调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要求医生要有“大慈恻隐之心”的职业道德,第三强调坚定理想的道德精神,要求医者“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医生,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品德、坚定的理想缺一不可,在医学生的培养阶段,需要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大医精诚精神,促进医学生德育教育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普遍缺失及滞后,促进医学生的德育发展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进医学生德育发展,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医精诚;医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13

在新时代,医学生德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大医精诚中提到“医者仁术”“大慈大悲”“无欲无求”,是将中国的儒、释、道等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主要对医者的医德提出要求,强调对医术的精勤不倦、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在历史上传播甚广及影响甚远,在新时代,仍作为医学生及医生的学习经典,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改善医患关系及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以“大医精诚”为核心进行德育教育,潜移默化让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神及思政教育核心,提高品德修养及求知问学的精神,为新时代医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新思路,使德育不再是“一纸空谈”。

1医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青年的德育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而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和关键,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师生大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医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此时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古至今,医者都强调需要有高尚品德,因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特点,整个社会和个人对于医生道德品行要求更高,晋代名医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强调医生如果不是仁爱之人,不可以托付,可见医生仁爱之心的重要性。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强调医者要以仁为重,以术为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提到“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强调医者要仁心仁术;邵登瀛更是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总的来说,医者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医学生德育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中起到关键作用,德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国医疗人才培养,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的德育教育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德育教育普遍滞后,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医学德育教育理念缺乏,内容形式单一。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主体责任,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未对德育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医学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德育课程课时少,形式单一,课程思政的理念缺乏,内容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缺乏评价反馈机制,德育教育效果较差。(2)医学德育教育师资及课程思政理念缺乏。德育教育的开展关键在于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德育在教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目前医学院校德育教师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老师为主,理论性较强,多数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及临床背景,无法将医学德育教育与临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课程思政的理念及经验,在专业课程中难以进行思政教育,无法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导致医学德育教育难以开展。(3)德育教育未与临床实践结合。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强调课程思政,但是目前大部分还在理论基础上实行,医学生的德育最终是要服务临床工作和社会,德育教育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医学生在实习及规范化医师培训期间,难以得到系统的医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少,导致自我的定位与社会对医生期望不相符。

2大医精诚的文化核心及內涵

中医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精神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哲学思想,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是对医者职业道德要求的典范,[3]是历代教育并提高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经典篇章。

2.1大医精诚强调精勤不倦的专业精神

大医精诚中所表达的“精”要求医生必须医术精湛,是在学术知识上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大医精诚中提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作为一名医生,精湛的医术是立家之本,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疾病的本质,不断充实新的理论知识及前沿进展,并在实践中与理论相结合,不断精进自己的操作能力,及时有效的为病人解决痛苦,精湛的医学技术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中之重。大医精诚中强调医生还要勤勉,现在很多医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懈怠,甚至沉迷于游戏,更不要说钻研课程知识,导致上了临床后难以用理论基础去推动临床思维,导致一知半解,难以深入疾病的本质,在医德教育中,要告诫医学生,医者要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博览全书,勤勉学习,不能道听途说,追求真理和本质。

2.2大医精诚强调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

大医精诚中强调医生的道德品格及仁爱精神,“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医者,对待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一视同仁,无论病人是富有的还是家境贫寒的,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无论是丑的还是美的,无论是有仇恨的还是亲近的,无论是什么民族,均要怀有仁爱之心,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这是对医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德育教育中,要对医学生强调医者的仁爱之心,保持及追求仁爱之心并体现在临床工作之中。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医护人员将仁爱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疫情中逆行,奋不顾身,在一轮又一轮的疫情之中挺身而出,才使得中国得以将一次又一次的疫情反弹控制住,体现大爱之心。

2.3大医精诚强调坚定理想的道德精神

《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一名医者,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及职业道德,坚定自己的信念及理想,坚守自己的本心,减少其他的杂念,保持仁爱慈悲之心。医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繁重,社会对医生的期望较高,进入工作中担负着重大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社会责任,在疫情来临时需要逆行而上,挺身而出,没有坚定的理想难以坚持。坚定的理想可以引领人生的方向,坚定人生的目标,引领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医。再者,医者要淡泊名利,减少物质欲望,不能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坚持信念,才能不忘初心,坚定的在医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3以大医精诚为核心促进医学生育德发展

新时代,在严峻的医患关系及医疗环境下,医学生德育的培养迫在眉睫,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促进医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医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发挥医学院的主体带领作用

德育教育的主体在于医学院,医学院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视医学生德育的发展,医学院要加强大医精诚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可设立传统文化墙、大医精诚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宣传大医精诚传统道德文化思想,进行名医讲堂,邀请德艺双馨的名医为大家举办讲座,显示名医的高尚医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优秀的医德教育队伍,对老师进行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师的自我修养及教学积极性。重视课程思政,开拓德育教育途径,可利用微课堂、易班等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多途径多方法推动大医精诚传统文化及教育教学的发展。

3.2强调老师立德树人的职责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要有立德树人的职责,教师要自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加强医德教育意识,培养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知识,并且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及引导作用,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教育,以病例分析、名人讲堂、反转课堂、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大医精诚中精勤不倦、医者仁心、坚定理想等理念和思想渗透到医学专业学科教育中,达到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交叉渗透,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以培养一批有担当、有理想、有道德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医学生。

3.3开通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理念,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的,医学院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主渠道,开展“大医精诚”为核心的医学古文等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大医精诚的道德精神,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医学生深刻感悟大医精诚的精神内核,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3.4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关键在于融入到医学实践中,医学生的实习及规范化医师培训等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加强他们的临床技能与沟通能力,更需要将大医精诚德育精神渗透其中,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醫学事业的崇高神圣,培养尊重生命、敬业奉献的道德素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积极组织三下乡、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医者仁心的传统医德精神。

大医精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以大医精诚“精勤不倦、医者仁心、坚定理想”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德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深化课程思政理论及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医疗环境,促进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通讯作者:张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M].新华社, 2018-10-09.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医学生德育
《中国德育》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