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塑

2022-03-12 14:08华君
检察风云 2022年3期
关键词:井蛙夏虫底层

华君

在2021年的尾巴上,来写“重塑”,似乎颇合时令。疫情以来,个体、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不可逆的变化。试着接受,试着适应,试着改变,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小到起初戴口罩30秒就觉得不能呼吸,到现在不戴口罩就觉得自己在裸奔,人的可塑性其实非常强,一切的重塑只需要一个时机——一个去改变的动力。

“重塑”两字,“塑”字挺有意思,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朔”,下面一个“土”。关于“朔”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這样说的:“月一日始苏也。”农历每月的初一被称为“朔”,引申出“初始”之义。朔日当天,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几乎同时出没,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朔”也引申出“幽暗”之义。在不太明朗的状态下重新开始,大约可以理解为重塑的第一层要义。加上“土”,“塑”字的意思常常理解为用石膏或泥土等做成人物等形象,比如塑像,引申用法还有重塑形象等。但在宏大的语词意境下,什么是我们个体真正需要重塑的,什么是我们可以重塑的?值得思考与推敲。

在投资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底层资产”,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中底层资产的含义略有差异,如果我们把资产管理计划的范围收窄到信托,底层资产则代表你的钱究竟投到了哪些资产里面,我们需要根据资产性质、资产体量来评估和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引申到人这一个体,“底层资产”恰当的类比可能是“底层逻辑”,如果个体的底层逻辑靠谱,那么他的靠谱系数就相对较高。我们的底层逻辑从何而来,建立在什么之上?我觉得是认知。从第一次呼吸、第一次睁眼,我们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这个世界,不断积累各种经验,形成自我认知,再经过漫长的时间,看不见摸不到的底层逻辑触发了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语言、每一个细小的决定,充盈着底气十足的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恐怕是重塑认知的最大障碍。

有一阵子,“三季人”这个词特别流行,经常用来怼和自己理念不同的人。如果日三省吾身,每个人恐怕都做过“三季人”。《庄子·秋水》有云:“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井蛙、夏虫和曲士,在人的一生中必居其一,概莫能外。但我想人最可贵的在于能不断去打破思维的枷锁,打破自己的理所当然,重塑认知。

庄子说:“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我们懂得的远远不如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存在的时间也不如我们不在人世的时间长。天地之大,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非常渺小的,心怀谦卑,重塑认知或许是每一天都可以做的功课。

猜你喜欢
井蛙夏虫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西江月·散步
夏虫情趣
井蛙之志
大水沟·一只夏虫的吟唱
懒惰的小井蛙
花 结
假如有来生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