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何以被欺

2022-03-12 14:08王文昌
检察风云 2022年3期
关键词:仁德千金头脑

王文昌

陆九渊曾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而曾国藩恰恰以长于识人著称。《清史稿》载,“(曾国藩)第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而记其优劣,无或爽者”。然而,如此长于识人的曾国藩,竟然也有“马失前蹄”的尴尬,清朝陈其元《庸闲斋随笔》记录了其中的原委。

和曾国藩同期为官的郭远堂中丞曾和同僚讲过一段故事。攻克金陵不久,“某人”冒称校官拜访曾国藩,高谈雄辩,议论风生,有不可一世之概。其中有“若中堂之至德,人自不忍欺;左公之严气正性,人亦不敢欺;至如某某诸公,则人虽不欺而尚疑其欺,或以受欺而不悟其欺者,比比也”。曾國藩闻听大喜,待“某人”为上客,不久安排其督造炮船。“未几,忽挟千金遁去。”下属欲追捕,曾国藩摇手制止,自捋其须喃喃自语:“人不忍欺,人不忍欺。”“左右皆匿笑,莫敢仰视。”

这段史实颇为流行,所谓:“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德,人不忍欺。”

“人不忍欺”,戳中了曾国藩的软肋,他向来都以仁德自居。曾国藩听到“人不忍欺”的评语,内心十分满足,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有见地,有文采,有胆量,可堪大用。结果“未几,忽挟千金遁去”,跟曾国藩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曾国藩阅人无数,却让一个年轻后生的一句话蒙蔽:“他说我人不忍欺,他不就是忍心欺我吗?”听其言,观其行,“君子不以言举人”,精于儒学的曾国藩不会不懂这个道理,然而还是让一句舒服的奉承话冲昏了头脑,一时兴起,误识了一个所谓的“人才”。

“辨才须待七年期”,识人之难,可见一斑。一个重要的关口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凡“待沽者”,不乏见风使舵、一味逢迎之徒,此时要心明眼亮,不能在颂扬声里“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不忍欺”是不可靠的,因为人性是隐秘的,“王莽谦躬未篡时”,知人知面难知心,曾国藩识人失手的案例就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识人课”。

于此,想到了鲁迅所谓的“捧杀”与“棒杀”。放眼望去,许多官员不是伤于“棒杀”,恰恰是倒于“捧杀”。“周边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了,说好听话的人也多了,自己渐渐地也觉得确实付出了很多,组织给的各种荣誉是实至名归,‘名’的欲望抬头了,‘名’的后面紧跟着就是‘利’。”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郭远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中,道出了不少贪腐官员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忏悔。湖南省张家界市政协原副主席高建国随着职务晋升,被赞扬声冲昏了头脑,被罪恶“牵着鼻子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秦玉海自认为摄影“有天赋”,随着名气被“越吹越大”,内心无比膨胀,目标一度定为“世界一流摄影大师”,以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玩物丧志;吉林省白山市委原书记李伟热衷于追求“一个频道上的声音”,自负成了他为官从政最醒目的“标签”,曲意逢迎、高调吹捧之风常伴其左右,最终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

殷鉴不远。沉浸于被“吹捧”,习惯了听“好话”,久而久之,便会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甚至唯我独尊。许多官员恰恰是在这个时候迷失方向,失去了自我的认知,甚至误入歧途,身陷囹圄。

恶意的吹捧就是一种语言上的“贿赂”,危害不容小觑。党员干部必须严加提防,否则,一不小心便会像曾国藩一样“中招”。唯有守正如初,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多听、善听“逆耳之言”,培养政治定力,从善如流,方可站稳脚跟,不惑于吹捧,不迷于谄媚,心明眼亮,行稳致远。曾国藩识人不明,损失的是“千金”,我们于此一旦把握不好,失去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事业、地位和名誉,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中关节,不可不慎。

图:付业兴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仁德千金头脑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为仁由己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千金碎梦
千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