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社牛症”

2022-03-12 13:32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恐情商人群

肖赣贞

“社牛症”心思细腻情商高(图/视觉中国)

2021年下半年什么网络词最热?“社牛症”可以算一个。“社牛症”是一种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且肆无忌惮地散发自身魅力的行为,也被称为“社恐症”(“社交恐惧症”的简称)的反向表现。“社牛症”拥有不错的心理素质,不在意成为人群的焦点,不担心被人嘲笑冷落。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多人被打上“社牛”的标签。

“社恐症”指个体对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的过度恐惧,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2021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的年轻人进行调研,发现有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症”。其中有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不够自信,活得太压抑。

“社恐症”人群不敢高调吸引他人的注意,不敢肯定自己,甚至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他们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第一反应一定是躲,恨不得立马穿上一套隐形衣。每当鼓起勇气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虽然很想参与,却只能在旁边陪着尬笑。

“社牛症”人群截然不同,与人交往时完全卸下心理包袱,不畏惧旁人眼光。他们在公共场合拍视频,或当众向另一半真情表白,做着“社恐症”人群不敢想的事,即使和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一起斗舞,也能无所畏惧,令人由衷地发出“真牛”的感慨。他们跟谁都能自来熟,随时可以与搭乘同一部电梯的路人唠嗑,快速地与陌生人打成一片。对于“社牛症”人群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聊不动的话题,没有混不熟的圈子。不但跟谁都能聊,而且别人聊啥都能接。不管聊的内容与自己有没有关系,无论是娱乐圈八卦,还是最近大热的综艺和电视剧,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听上去还有几分道理。

事实上,和社交压力有关的东西,本身就容易引发广泛关注。“社牛症”人群的走红在于这类人展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高情商社交技能,让人看了很解压。不管是问路、砍价还是告白,都能信手拈来。某种程度上,“社牛症”人群心思细腻情商高,他们喜欢让别人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样做反而会比遮掩更能获得认同。

研究表明,“社牛症”形成的关键期在童年。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学龄前(4—6岁)的孩子都会有一个“自我中心期”,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运转。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提出,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会经历一个“个人神化期”,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特别关注。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就是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的焦点和中心。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都是自带“社牛”属性,比如逢年过节在亲戚面前背诗唱歌时不会感到羞涩,青春期的孩子在人越多的地方越愿意“人来疯”式尽情耍宝。

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能很好地度过“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没能跨越好“个人神化期”,达不到这个阶段需要的“去自我中心化”的成长目标,最后可能都会进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想成为世界中心,渴望让大家都关注“我”。在之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其他方面,都希望自己仍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旦感受到别人不关注自己,就会开始设法引起别人的关注。因为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正在“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借口,来满足自己“引起关注”和“成为焦点”的小愿望。

“社牛”与时代发展也有隐秘联系,年纪大的人更容易有“社牛症”。一方面,老一辈成长的环境中没有虚拟网络,甚至没有电话,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就是当面说,跟谁都能聊得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社交和工作的积累带来的自信,有的人从战战兢兢的“社恐”变成了敢怒敢言的社交达人。另一方面,年龄越大的人越清楚,社会交往中“别人的看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人们的一切烦恼都是源自人际关系。”现代人感觉社交技能退化,很大程度上除了物理空间之外,还有线上社交的虚拟空间。即便是坐在旁边的同事,也是常常用钉钉、微信、QQ交流,很少线下沟通。换句话说,面对面社交不再是实现功利性目的的必需品。“社恐”表现出的社交回避不一定是因为过度关注自我或者自卑,很多时候是没有必要。这一问题在信息时代具有普遍性,线下社交不足的最大问题在于情绪交换和社交技巧缺失。另外,很多人都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好,从小受到的关注比较多,有一种偶像包袱。他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人关注的聚光灯下,试图给自己设定一個完美的人设。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并不完美,于是对社交产生恐惧,怕别人讨厌自己。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人生不可能四平八稳,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经历一些挫折,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这就使得我们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卑感。人们对“社牛症”的追捧,其实折射出的是“社恐症”,背后是网络时代泛社会性的社交焦虑和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相比于时刻活在拘谨、伪装社会状态中的“社恐症”人群,“社牛症”人群不顾他人眼光的自由和放肆是很吸引人的。尽管做得夸张甚至离谱,但实际上并不会发生之前预判的“严重后果”,大不了人家只是觉得自己“仿佛得了什么大病”。其实“社牛”能火,恰恰是因为它给“社恐症”人群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让自己“牛”起来,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像在演戏一样。有时候,善于社交的人也是善于“表演”的人。

“社恐” 和“社牛”的核心关键词是“社交”,是对改善社会关系的期许。尽管“社牛症”中也有“症”字,但这群人没有心理疾病,他们容易成为社交圈里勇敢无畏的高情商红人,拥有自信,敢于投身且享受社交,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另一类人却是通过浮夸的举止和傲慢的言行来贬低他人,使用过度热情、自我吹嘘或欺凌弱小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自卑感。他们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分场合地放飞自我,以此博眼球,赚流量。例如,有意无意地用夸张的举动吸引他人注意,或者在安静的地铁车厢内大声喧哗,或者突然跑到路人面前装模作样,做出一些迷惑行为。他们的自信更像是纸糊的老虎,言谈举止背后是虚无和自卑。

阿德勒形容这类人“因为怕自己太矮小,于是踮起脚,试图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他们拥有的“优越情结”是过度膨胀的自卑感的表现,看似做出了许多“优越行为”,实则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哗众取宠的“社牛症”人群就有这种“优越情结”,既然不顾及他人感受,就不能说是“社牛”。因为良好的社交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舒适的基础上,然后以一种自信、放松的状态展现自己。我们要向“社牛症”人群学习的并不是单纯的放飞自我,而是要以利他的方式来展现自我。

“社恐”和“社牛”看起来表现截然相反,但它们属于一根藤上结出的两颗瓜,是内心不自信导致的两种不同状态。“社恐”的不自信,会导致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对,或者留下什么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就希望别人尽量不要关注到自己。“社牛”的不自信,带来的结果是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就使劲展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其实,在某些条件下,“社恐”和“社牛”也可能相互转化。有些人小的时候可能是“社牛”,跟谁都自来熟。但正是由于太过真诚热情地展现自己,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伤害,然后学会自我包裹,变成了“社恐”。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是“社恐”,将自己保护得很严实,但是可能随着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的上升,没有以前那么多的顾虑,于是尽情展现,成为“社牛”。

对“社牛”的理解和诠释,网友各不相同。有人觉得“社牛”无疑值得提倡,因为这更有利于引导人们大胆地开展社交。对一些“社恐”人士来说,“社牛”更像是一种社交技能。能够轻松、不刻意地进行社交,应该是多数人的愿望。但也有人觉得在社交中,“社牛症”其实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人的不适感,分明是“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从某种角度来看,“社恐”和“社牛”无所谓对错,因此无须感到压力。社交就是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能接纳自己的性格,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没毛病。世界那么大,美好的事物那么多。时光匆匆,人生在世几十年,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必事事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不必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其实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好好爱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小日子,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社恐情商人群
我,社恐……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在逃犯
低情商的6个原因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