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建设

2022-03-12 14:11王雪
新长征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价值观育人

王雪

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道德标准、培育价值准则的重要依据。

一、抓强思想,增强大学生精神“补钙”的引领力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高校党委在育人工作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应当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深化专业内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方向,促使德育教育各主体相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互助、基层院系落实推进、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发挥全员参与的作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有树德育人的使命。高校要积极引导育人主体的角色认同,在学生成长各阶段当好引路人和指明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建工作、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心理教育紧密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并在党员发展、学生干部培训、党支部建设等日常工作中,引领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抓实课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号召力

发挥思政课作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的主渠道,关乎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将党史学习与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相结合,切合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制作短视频、情景剧,开设翻转课堂、PBL教学及走进VR体验馆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真谛和理论内涵。

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专业保障。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程,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要把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加入人文关怀理念和职业教育,让课堂活起来。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情校史、一流学科、特色专业、知名校友等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主体性教育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教考分离考试改革,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社会责任感及专业认同感,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抓好平台,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斗力

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作用。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应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强化德育教育的载体建设。通过开展深度辅导、主题班(团)会、谈心谈话等活动,推进青马工程思政教育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团建设和社团活动,将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思想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活动参与度和获得感。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和培养奉献意识。高校在寒暑假可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实践小学期”,内容可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专项培训、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爱心助残助孤助老和适合本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其他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的宝贵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认识国情,了解社情,体察民情,结合所学将核心价值观与成长成才相融合,在实践中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关注网络传播阵地的建设,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平台,找到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德育教育的细枝末节,让新媒体平台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切实便利的同时,也从价值引领、保障学习、素质拓展、促进交流等方面成为人才培養的有力助手。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隋幸真

猜你喜欢
思政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