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细流成其大
——一个党刊编辑眼里的《党员干部之友》

2022-03-13 13:59李继峰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党刊明镜之友

□ 李继峰

孙大勇/图

一个人的职业,会慢慢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做过党刊编辑的人,发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出取向和眼界的差异。笔者1995 年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余也做了三年《当代散文》杂志的助理编辑。为了版面原因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删减着各地作者甚至也有舒婷等名家的散文,很有成就感。1998 年研究生毕业后,有幸到省纪委《明镜月刊》杂志社工作。当时,省直机关厅局多数拥有自办的刊物或报纸,有的两者兼有。党刊中,《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宣传月报》《明镜月刊》是省内影响比较大的。此时,《党员干部之友》还没有全国刊号,但质量已出类拔萃,我们这些同行,都非常认可。当时负责采编业务的魏余秀、张明池总编都是机关干部出身,且都是大笔杆子,办刊视野非常开阔,编辑们都很年轻,充满朝气,刊物发行量大,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影响很大。

2003 年国家进行刊物整顿,《明镜月刊》停刊,自己到机关工作,由于工作忙,对各种刊物关注的就少了。2006 年起,网上兴起了写博客之风,自己忍不住技痒,开始写博文,随着QQ、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助力,一篇小文《回家过年》被网易博客置顶后,一天的点击量竟然达8 万多,这更加激发了我业余时间写作的动力,这一写就是十多年。随笔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文体,内容宽泛,手法自由,洋洋洒洒六七千字,酣畅淋漓。

前几年,偶遇郭海鹰总编,送我新出版的几本《党员干部之友》,说看过我的博客,可以给他们写点稿子。我仔细阅读了刊物,很是震惊:短短十余年间,《党员干部之友》的进步出乎我的想象,从内容到编排、印刷,精雕细琢,名刊风范俨然。可以看出,多年来,他们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又能利用党刊固有的资源和沉淀,在坚守和变革创新中,刊物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自己做过党刊编辑,深知其严格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文学刊物。党刊作为社科期刊的一种,不仅承载了一般社科期刊的宣传、教育、引导功能,还必须在“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方面发挥作用。再审视自己的作品,觉得与发表有很大的差距,但心有不甘。琢磨了好久,开始对相关文章进行二次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反复锤炼,起码自己非常满意才交稿。这个过程相当于进行自我革命。好在辛苦没有白费,作品得到了编辑们的认可,慢慢发表出来。文章刊出后,得到很多老同事、老同学、文友们各种渠道的反馈,陡然发觉《党员干部之友》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她完完全全成了山东期刊界的一面旗子。随后几年,合作非常愉快,相继刊发了《故乡的麦子》《风吹枣花一院香》等一组乡土散文。

由于发表作品的缘故,自己就格外关注《党员干部之友》。如今,电子媒体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传统媒体影响式微,当年领期刊风骚的《读者》《故事会》等虽然通过各种子刊进行读者分众,依然步履维艰。在差异化竞争中,期刊的最大优势、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度与特色。在这种情势下,《党员干部之友》发行量不减,读者认可,影响日盛,我觉得与刊物领导海纳百川、善于发掘作者、形成自我特色有着直接关系。普通作者投稿,有很大的盲目性,投了几次不中,就没有积极性了。就拿《党员干部之友》的副刊来说,版面不多,用稿量不大,但是越是这样,要求文章的水平越高,如果稿子水平上不去,还不如不发。这就要求既要有水平较高的固定作者队伍,又要有新人不断加进来,才会百花盛开。同时,编辑与作者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对增加刊物的“地气”大有益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己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在《党员干部之友》各位编辑的指导下,从乡土乡情的角度,抒写国家的进步与繁荣。今后,如果我没有才尽的话,还会在《党员干部之友》上与读者们常见面,用文字形式,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与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党刊明镜之友
藏家之友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大学习”必须学党报党刊
《诗词之友》赠阅
明镜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观书有感
谁给妻子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