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影视鉴赏课融入思政教育研究

2022-03-13 17:3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艺术

梁 晓 霞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州 510631)

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本课程相关内容的讲授是本题目的研究重点。

一、“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简介

《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适用面宽,它是面向我院文化产业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影视艺术的异同;电影艺术的诞生;电影语言的自觉;电影艺术的发展及其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电影艺术的创造与生产等。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本就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虽然,在过去几年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多地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承担,未曾强调其他课程也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今,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提高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全方位育人内容,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这门课程拥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一定的政治元素。列宁曾经说过:“在一切艺术中最教育人的是电影”①。因此,在这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极具可行性。电影作为一种越来越广受欢迎的艺术样式,对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借电影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又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设计思路与举措

通常情况下,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某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加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课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或组织讨论或翻转课堂,讲究教学策略,从而保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落实思政教育的效果等等。但是,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和教学内容巧妙融合,还需要具体课程具体对待。结合《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本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一)了解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的意义

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照相功能,倾向于客观记录外界的人与事物,奠定了电影“写实主义”的美学传统。梅里爱在观看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电影时,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作为剧院老板的他尝试把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等戏剧艺术常用的手法引进电影,并把自己的剧院改成了电影史上第一个专业摄影棚。梅里爱借鉴戏剧表演的特点进行电影创作与拍摄,他的这一做法蕴含了一个崭新的观念,即电影可以通过假定性情境展示其艺术魅力。因此,在他的摄影棚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去布置各种各样丰富生动的场景,借助这些人造的场景,他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从此,电影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实录,电影的可能性借此得到了极大开掘。今天,电影的人造场景有了先进技术的加持,电影艺术超越现实的梦幻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虚拟和真实的结合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银幕世界,从而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去那里体验超越时空限制的人生,去感受电影带来的独特的抚慰。

通过对电影艺术发展历程的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善于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创新往往建立在借鉴的基础之上,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梅里爱正是从传统戏剧中汲取经验,从而扩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增加了电影的艺术魅力,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二)了解优秀导演的工匠精神

课堂上,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思想的严肃性和艺术表现的精湛气质上深深打动了学生。借此要告诉学生,电影的质感来源于创作者的责任和细节。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做影片的顾问。剧组在拍摄期间共雇用了3万名临时演员,其中儿童演员全都是“辛德勒犹太人”的后代。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拍摄前事无巨细的周密准备,才使这部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与之类似,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第一次做导演就显示了他“较真儿”的个性,从而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中国电影是通过他的《红高粱》而走向世界的,而《红高粱》的拍摄则从种高粱开始的。影片为了表现那些具有强健生命力的男人和女人,需要一片茁壮成长的高粱地作为象征造型。因此,张艺谋在山东种了几十亩的高粱,并辛勤浇灌与照料,拍摄时,无边无际、洋溢着勃勃生机的高粱地成了影片故事理想的表现空间,从而带给中外观众一场震撼无比的视觉盛宴。

借此,要让学生明白,创作态度决定创作质量,倘若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将永远与电影精品无缘。

(三)了解电影艺术和文化传播的使命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具有娱乐性并可以实现商业价值的消费品,而且是一种负载了民族形象和文化精神的文化载体。因此,在国际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如何认识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安曾感慨:“在港台的武侠片里,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和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可是武侠片、功夫片却成为外国老百姓和海外华人新生代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管道,甚至唯一途径,然而他们接触的却是中国文化里比较粗俗劣质的部分。对此,我始终耿耿于怀,却无能为力。”②于是,在拍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时,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容,并将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注入影片,从而彰显了中国文化对仁爱、和平、宽容、诚信等精神的推崇。唯美的画面、飘逸的武打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这部影片不仅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而且获得了影评界的高度赞赏,并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语影片。

通过对这类电影的鉴赏,希望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学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并充分认识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在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时,一定要善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世界观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和世界文化的对话,进而感染和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电影作为极具文化传播优势的载体,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不辱使命。

(四)探讨经典电影主题的生命价值

希区柯克的《后窗》虽然是一部商业悬疑电影,它形象地发掘了人性深处隐秘的偷窥欲望,但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不应冷漠、而应相互关心的话题,尤其是邻里之间更应如此;《辛德勒的名单》《广岛之恋》都鲜明地指向对残酷无情的战争的批判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珍爱;《狼图腾》让学生看到了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危害和保护自然的迫切;《绿皮书》呈现了一段跨越种族和阶级的真挚友谊,让我们懂得尊重和被尊重的可贵;《集结号》则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国家对牺牲士兵的铭记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叶问》展示了一代宗师的情义人生和自强之路;《建国大业》表达了历史兴亡意识,弘扬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长津湖》通过抗美援朝战争高扬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流浪地球》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在危机面前人类应团结起来共同改变自己命运的价值观念。

通过对上述影片的解读和鉴赏,不仅让学生懂得反思历史、俯察现实和珍视未来,也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在对待他人、对待自然和对待国家等方面的健康的生命觉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挖掘影片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引导意义

电影作为一门用画面呈现故事的艺术,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自然会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这些经典影片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律己内省、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知识分子章志忱(《小城之春》);有武功高强、仁勇双全、守信重诺的大侠李慕白(《卧虎藏龙》);有良心觉醒、弃利从善的商人辛德勒(《辛德勒的名单》);也有坚决服从命令、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重情重义的军人谷子地、伍千里、伍万里等(《集结号》《长津湖》);还有纯真可爱的孩子哈里(《小鞋子》)和奔跑不息、永不言弃的小人物罗拉(《快跑罗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传统文化积淀的社会道德认知体系中都散发着震撼人心的魅力。当然,影片中也会有自私贪婪甚至残忍暴虐的反面人物,有善恶交杂、黑白混沌的矛盾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反省意识,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反观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六)在对相关电影作品的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电影是一门需要大投入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大众艺术,任何一部电影面世后,必然要面临票房的考验和大众的评价,因此,作为电影艺术的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对电影做出某种评判。在电影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历史地、辩证地做出评价,尤其是对一些“叫座不叫好”或“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因为“一棒子打倒”或“看不到问题所在”都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比如对娱乐电影的评价,这类电影不仅对时代有某种确切的认识价值,而且曾一度是能够抗衡进口电影的中国品牌,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味的娱乐肯定是不够的,娱乐不仅要有道德的底线,还要有民族精神内蕴的表达。另外,在电影语言“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比较中,也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两种电影语言的优势与不足,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要根据电影的艺术表现需要而灵活运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始终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和求得科学客观性的正确途径,因此,借对相关电影或相关电影语言的评价,要让学生意识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意识到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和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

三、“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落实

为了落实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本门课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又需要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首先,精选电影,兼顾影片的观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必须在掌握影视鉴赏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真选择经典电影。在选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影的观赏性,保证学生的观影兴趣和观影热情,因为学生如果没有观影热情,育人效果便无从谈起;又要充分挖掘每一部电影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或所关联的德育因素,而这种选择、挖掘并努力影响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和育人意识。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③

其次,整合三维目标,理清三者关系。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影视文化创作与鉴赏”课程以后,更加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向,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统一。三维目标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做法所产生的育人效果是“润物无声”且有亲和力的,有助于抵达育人的理想境界。

第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本课程在重视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如提前让学生看相关电影、提前布置问题,并广泛运用比较的方法,以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试图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艺术创新、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等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而不是被简单告知或硬性灌输,从而让育人功能的实现自觉化、主体化。

第四,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内容各有侧重。在考核形式上,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两种形式。期末作业占70%,偏向于考察学生对影片画面的细读程度和鉴赏水平,以此检验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平时作业占30%,更多注重考察学生对影片人文思想的开掘和领悟,以便了解学生对相关电影的内心感受和其思想动态,以此检验电影育人功能所产生的效果。

四、结语

电影除了具有休闲娱乐功能之外,同时还具备艺术审美功能、意识形态导向功能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作为集声、光、色为一体的、表现能力极其丰富生动的综合性艺术,电影有着极强的情境代入感,欣赏电影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教育情境化的过程。因此,在电影观摩和电影讲授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其实是随时渗透和自然发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公认的优秀的电影,其中从来不乏感动人心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国情,从来不乏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先进的价值理念,这些因素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有重要意义的,而这些电影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画面魅力和新颖的创作技巧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无裨益。

[注 释]

① 转引自李亦中:《中国电影评价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7页。

② 孙献韬、李多玉:《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281页。

③ 转引自张险峰:《经典电影作品赏析读解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 Cours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ANG Xiao-xia

(School of Urban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28200)

Abstract: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dea which regards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In the course of appreci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acquaint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and the appreciation methods of related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content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personality liberal education,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so as to make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organically unified,then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Appreci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艺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