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嵌入视角下智库专家评价框架的构建

2022-03-14 23:27王娜李辉张玲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王娜 李辉 张玲

摘要:[目的/意义]针对智库专家评价研究成果较少、评价视角单一的问题,本文探索和构建了新的智库专家评价理论模型,对于理论创新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方法/过程]通过梳理智库专家评价的研究现状,探索智库专家评价框架构建的优化路径,本文认为智库专家参与智库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生产模式,遵循知识输入、知识转化、知识输出的逻辑,发挥知识嵌入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和分析评价要素,提出了智库专家评价的“知识力”模型。[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智库专家评价的“知识力”模型包括知识获取力、知识创造力、知识使用力、知识共享力、知识转换力以及知识应用力等6个方面。6个评价要素与智库政策过程形成了良好的映射作用,体现出了智库专家的知识作用。

关键词:智库专家    智库专家评价    评价框架    知识力

分类号:C93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01

1  引言

作为由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知识共同体,智库可被理解为智者智库[1]。智库以其独特视角构建了知识与权力的桥梁[2],在现代政策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智库建设的新定位、新使命、新理念。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推进我国智库“高端”走向的战略布局中,智库评价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智库人才队伍又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指标。人才是智库最根本的资源,智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需要智库人才来实现,智库人才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资源[3]。对智库专家的评价是筛选高水平专家的有效途径,构建成熟完备的智库专家评价体系,对于选拔和培养智库专家、推进智库管理水平和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层面,已有学者对智库专家研究做了多维探索,就智库专家的定义、分类、入选标准、胜任特征、智库专家素质、智库专家与科研人员的区别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智库专家评价的研究则相对单薄。学界对智库专家的评价主要是嵌入到智库评价的整体性进行研究,在该评价方式下,对智库专家的评价往往是通过智库评价指标(如智库影响力评价、智库产品评价、智库雇员的质量和声誉等方面)间接表现出来。少量关于智库专家评价的研究也是集中在对智库专家素质结构的分析或胜任力模型的开发上,评价视角稍显单一。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智库的存在价值是进行思想创新[4],而智库专家是通过知识供给和应用来提供智库思想产品的主要来源,但相关研究中缺乏对知识视角下智库专家评价命题的学理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智库专家参与智库活动的知识逻辑,为智库专家评价理论框架的创新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案。

综上所述,为了回应新型智库和高端智库建设的实践发展需求,以及智库专家评价体系完善的理论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发现,在梳理和分析智库专家的基本概念和评价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于知识管理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提炼智库专家参与智库活动的知识嵌入逻辑,构建智库专家“知識力”的评价框架,以知识能力建设为视角,寻求推动新时期智库专家评价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2  智库专家评价:研究综述

2.1  智库专家

目前,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智库实践部门,对智库专家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有智库思想家、智库人才、智库研究人员、智库学者、智库政策专家、智库实业家、智库政策分析师、智库科研人员等[5]。庆海涛将智库专家定义为提供决策方案和对策建议等智力产品的专职、兼职分析研究咨询人员,并指出其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5]。维默(Weimer)认为智库专家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针对特定政策议题而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的人[6]。虽然学者们对智库专家给出了不同定义,但其揭示的智库专家的角色作用是一致的,即在智库活动中,通过知识产出对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强调的是智库专家的思想作用。本文中的智库专家是指智库活动中的研究人员,不涉及智库的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

智库专家的类型多样,采用不同标准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划分。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岗位类型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智库机构的职位可分为从事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政策研究和战略咨询的科研人员以及行政辅助人员3类[7]。在我国,根据智库属性的不同,智库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性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4大门类[8];与之相应,智库专家也可分为4类。王运红等将智库人才划分为高端顾问、智库专家和复合型人才[9]。此外,由于智库专家具有多学科背景、多研究方向,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也可将智库专家划分为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法律、军事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人才。虽然智库专家的类型丰富多样,但其体现的功能作用大体相同,即发挥着政策、决策的咨询服务工作,或通过思想力,或通过技术性支援来提供政策决策研究和咨询产品。

2.2  智库专家评价

评估也称为评价、评审和评议等。智库专家评价是指以智库专家为评价对象而实施的一系列评价过程和评价活动。在智库专家的评价中,既有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实现的研究途径,也有不同智库机构根据自身环境及发展情况形成的实践经验总结途径。

第一,研究途径。已有研究中关于智库专家的评价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陈朝宗基于人才素质理论,认为智库专家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智能结构、丰富的阅历结构、一定的社会影响力4方面的素质结构[10];朱敏在研究中也强调了智库专家的个体智能、个体阅历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11]。在定量研究中,李蒙等通过对湖北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的追踪调研,构建了咨询决策贡献、学术贡献、社会传播、国际智库合作4个一级评价指标体系[12];陈海贝等运用神经网络理论,从教育背景、研究领域、工作经历和科研能力等7个维度,模拟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遴选指标体系[13];庆海涛等基于胜任力冰山理论模型,构建了包括知识、能力、个性特质3个维度在内的智库专家胜任力模型[5]。

第二,实践经验总结途径。国外智库的评价实务,形成了3种评价模式[14]:一,市场主导评价模式,即通过市场价值或能否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来评价智库,代表国家是美国;二,第三方主导的评价模式,如德国和英国的智库评价是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的;三,政府主导模型评价模式,典型实践国家是韩国和日本,这种评价模式通常由政府主导。智库专家作为智库评价的一个指标要素,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评价路径和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智库专家评价工作,可分为两种取向。一部分是政府对智库人才的评价,通常体现在对智库人才的选拔、配备、使用、培训的重视方面。在第一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特别是行政单位的下属智库,进入这些智库的应聘人员普遍有年龄、学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在职称评审时,普遍看重研究人员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数量[15]。另一部分是智库自身对人才的评价,通常体现在对智库专家的内部考核方面。邹靖雅等基于中国智库索引(CTTI)进行的智库人力资源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8家智库样本中,有7家智库已经建立了固定的考核方案,另外1家也在筹建和完善中;在考核内容上,主要是对智库研究人员的考核;考核方式上,对研究人员的考核是以定量指标考核为主,特别是高校和社科院类智库常以成果定量统计为主,把智库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果计分情况来决定考核业绩[16]。此外,在政策导向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17],这为新时期智库专家评价方式的创新和系统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理论研究中,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智库专家素质结构的论述以及胜任力的识别与胜任模型的开发,侧重于从静态视角来评价智库专家;然而,智库专家参与智库活动、发挥智库职能作用是一个动态性的知识应用过程,从素质或胜任力层面来评价智库专家并不能评价专家在智库实践中的活动作用,无法有效展现背后的知识逻辑。在各智库机构实践模式路径下,相较于国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我国智库在智库人员考核方案中更偏重于“结果化”的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创造智库成果的知识要素,導致智库工作被简单量化。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对智库专家的评价体系,关注智库专家在智库活动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管理行为,形成对智库专家知识能力的有效评价。

3  智库专家评价框架构建的理论依据

3.1  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是指用于生产的、有意义的信息,具有隐含性、分散性与价值性等特性[18],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19]。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的标准[20],学界通常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智库场景中,知识既可以表现为储存于智库专家个体中的概念、解释、想法、观察、判断、见识、技能等隐性知识,也可以表现为由信息、情报、数据、文件、流程、规则、惯例等形式呈现出的显性知识。虽然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个体对显性知识的创造还是对隐性知识的应用,都要涉及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研究要素,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传递、存储、利用的整个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存在的规律[21]。具体而言,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多种活动的过程,是由知识的创造、存储/检索、转移和应用4个基本阶段组成[22]。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交流、使用和创新4个基本过程,并通过知识产生、积累、沟通和应用的不断重复,形成知识流循环[19]。从活动视角来看,知识管理所涉及的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4个方面[23],其目标是通过创造、捕捉和使用知识以提高组织绩效[24]。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由于各阶段知识侧重的行动点的差异,知识运用主体也会形成相应的“知识力”,即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知识拥有者具有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涉及知识的吸收、转移、应用等能力[25]。

本文以知识管理模型为基础来构建智库专家评价指标,即智库专家的知识力模型,使用知识管理过程在不同阶段所侧重的知识能力要素来定义和描述智库专家在智库政策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各项知识能力要求。通过对智库专家在智库行动中不同阶段知识力的解析和相应具体行为的描述,可以判断并发现智库专家在智库政策、决策服务过程中的关键驱动要素,进而为智库专家评价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提供新视角。

3.2  政策过程理论

智库的运转过程也可被理解为决策的运作过程。在决策过程的相关研究中,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是最具有解释力、最具有普适性的模型之一。政策过程研究所关注的是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拉斯韦尔(Lasswell)。拉斯韦尔提出了“决策过程”的7个阶段,即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26]。然而,拉斯韦尔的政策过程模型具有一定缺陷,即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只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而较少涉及外部或环境因素的影响[27]。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的系统分析理论可被视为政策过程模型的“升级版”,其将政治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成三个阶段,即输入、转换和输出[28]。总体而言,政策过程理论提供了一个关注政策阶段发展、政策循环的认知模式,其优势在于将复杂的政策过程划分为有关联的各个阶段,对这些阶段可以单独进行考察,从而使得理解政策过程更为容易。

这一理论模型的提出和发展为智库研究提供了一种启示和思路,对智库运转过程模型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作用,也为智库专家评价提供了一个“过程场域”。也就是说,受到政策制定或决策形成的过程性影响,智库专家的活动内容贯穿于智库运转的政策过程或决策流程的多个阶段,而并非仅停留在对议题方案的科学论证上。

综上所述,受拉斯韦尔“阶段启发法”和戴维·伊斯顿系统分析理论的影响,本文将智库运作过程看作是围绕政策或决策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将注意力置于智库在政策制定或决策咨询活动的过程表现上。同时,戴维·伊斯顿的系统分析理论也为本文所关注的智库专家知识嵌入作用发挥对应的行动过程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托。

4  智库专家评价框架的构建

构建智库专家评价体系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这有助于评价体系构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政策过程理论,以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为视角,针对智库政策或决策制定所涉及的不同阶段,构建知识力导向下的智库专家评价理论模型。

4.1  评价视角的建立: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

知识的嵌入性被认为是知識的重要属性之一,知识的嵌入性用于形容人的行为具有受到知识制约和影响的特性,在这种嵌入关系中,人成为知识的载体[29]。阿尔戈特(Argote)在其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知识嵌入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其认为正是嵌入在组织内部的知识构成了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30]。在知识嵌入的理论视角下,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既嵌入到个体之中,也嵌入到个体行动中[31]。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32]。智库是生产知识的部门,智库专家是具体的知识生产者[33]。智库专家在智库中作用的发挥,是依靠其知识嵌入来实现的。这是因为作为为决策者提供战略思想、政策依据、策略咨询等服务的研究机构,智库具有学术组织特性,其组织结构与性质使其智库建设的逻辑线路迥异于其他社会组织,智库运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知识逻辑,强调的是智库的跨学科知识生产、传递及应用[34]。而智库专家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智库实践中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创新产出和应用转化来实现智库职能,其在智库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是一定知识因素和知识环境下的产物。因此,从表面上看,不同智库学者在智库中建言献策的过程,实质上是智库专家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智库实践中发挥知识嵌入作用的过程。

由此也形成了本文的评价视角,即本文认为智库专家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而智库则是多种知识资源的汇聚库,其目标是生产知识。持有不同知识资源的智库专家在这个“库”里通过各项知识活动来产生思想上的“化学反应”,实现知识的转移、整合与创造,这个过程表现为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通常而言,智库专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是有价值的、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资源,能够为智库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4.2  评价要素的建立:智库专家的“知识力”

在建立起评价视角后,本文还要回答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具体表现为何?二是怎样基于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来建立智库专家评价模型?

智库专家嵌入到智库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嵌入,是一种知识生产模式,影响着智库不同层次的实践。而在系统分析理论视角下,智库实践可分为输入、转换和输出3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也可经由这3个阶段表现出来。因此,本文建立了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理论框架图(见图1)。其作用机制是:在输入端,智库专家作为知识拥有者,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参与智库的各项决策服务活动,这种参与行动使得知识进入智库进行知识的创造、存储、转移和应用等,形成知识的转化端。在此基础上,在输出端进一步产出智库成果,从而使得知识创造出绩效,体现知识贡献。

在此过程中,智库专家在智库中发挥作用的核心表现在于对智库实践的参与和智库成果的贡献。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两部分内容,将智库专家对智库实践的嵌入和知识转移的贡献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提出了智库专家评价的6项知识能力要素,构建了智库专家评价的知识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知识获取力、知识创造力、知识使用力、知识共享力、知识转换力、知识应用力,具体见表1。

4.2.1  知识获取力    知识获取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做准备,是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35]。可将知识获取力理解为智库专家识别外部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能力。知识获取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一种从理性角度质疑和批评,从已有的观念和表述中找出问题,汲取信息,推进理解,再加以吸收的能力。智库专家需要深谙智库的活动规律,捕捉政策议题走向,能从各种现象表现中提炼和获取知识。具体的知识获取行动可表现为会议参与、研讨会参与、调查研究、信息采集、情报分析等。

4.2.2  知识创造力    知识创造是指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强调的是新知识的产生及应用[36]。智库专家的知识创造力可被理解为智库专家在智库活动中创造新知识,以及将新知识转变成新产品、流程和服务的能力。智库是提供思想产品的机构,其核心竞争力是思想创新[37],而思想创新需要依靠知识的创造来实现。对于智库专家而言,知识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智库产出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4.2.3  知识使用力    知识使用力意味着智库专家对现有的、获得的和创造的知识资源的灵活操作和运用能力,以服务于智库目标的实现。智库活动实践中,在隐性层面上,智库专家的知识使用力可借由智库专家对政策问题和政策参与具有深刻理解、具有较高的政策洞察力和政策解读能力、能够科学严谨地进行政策方案的分析与论证来表现;在显性层面上,可依据智库专家能否恰当运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熟练掌握知识的整理分析技术、准确地进行文字表达等途径展现出来。知识能否被有效使用,既考验智库专家的理论功底和研究素养,也彰显了其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

4.2.4  知识共享力    根据知识共享范畴和形式的不同,智库专家的知识共享力可以表现为两层含义:一是在智库内部,智库专家对知识的交流、转移与共享能力,强调的是智库专家的某一或某些观点或理念在组织内部得到分享和认同;二是在智库组织外部,在知识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智库成果形式产生后,智库产品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智库成果的推广形式多样,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8]。智库专家接受采访、开设专栏解读政策、进行政策评论等实践活动都是进行智库成果推销,提升智库专家知识共享力的行动表现。

4.2.5  知识转化力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39]。根据知识创造理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4种不同的动态转换过程,由此形成了4种知识转化模式,即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40]。这种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提升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改善组织绩效[41]。在智库活动中,智库专家知识转化力对应上述四种转化模式的具体表现为: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如通过观察和学习,获得他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显化,如以口头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如进行知识传播、出版智库文集等;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如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吸取教训。

4.2.6  知识应用力    知识应用力的观点遵循着知识运用理论的核心基调,其理论观点是:知识的一些形式,如政策思想、意识形态、范式和世界观会影响政策的实际制定[42],体现的是智库专家的思想、观点对政策或决策的影响程度。但在智库评价的实践中,这种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往往难以被量化,通常是以智库绩效表现来评价。因此,本文中的知识应用力主要是从智库专家绩效角度来反映,强调的是智库专家产出的智库成果的数量、质量、创新性、可应用性及影响力等。其中,影响力涉及智库专家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媒体影响力等[43]。

4.3  映射关系的成立:智库专家“知识作用”的发挥

通过智库进行政策方案设计,这是一个充分发挥智库知识优势的过程,也是一个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为决策者提供系统性建议的过程[44]。在构建知识嵌入视角下智库专家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仍需要进一步建立起来智库专家的知识力与智库政策过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分析上述6项知识力评价指标能否有效衡量智库专家在智库运转不同阶段中的活动表现。本文以政策过程理论为基调,结合智库政策决策服务提供的一般运转流程,构建了智库运行框架,在此基础上,试图寻求和描绘智库专家和智库政策过程的映射关系,总结智库专家的知识作用表现。

为厘清这种关系,首先,本文借鉴了张春花等学者的理论观点[45],提出了智库政策或决策过程的描述要点,将智库运行中的政策过程划分为议程设置、政策建议与协商、政策制定、政策推广、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反馈这6个阶段。其次,本文构建了已提出的智库专家评价的知识力模型要素和智库决策流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参见图2。对各项映射关系的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议程设置阶段。议程设置阶段的重点在于对议题的设置和挖掘,这一阶段既考验智库专家对议题相关的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又考验智库专家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进入政策议程,智库专家需要对政策议题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通过对政策问题或决策议题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研究,从专业角度进行解读,并提出新的政策观点。一方面,决策者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断,必须依赖“思考”,其中,对知识的使用能力是智库专家实现有效思考的基础性能力;另一方面,智库专家需要充分获取与政策或决策议题相关的信息,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和思想主张,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

第二,政策建议与协商阶段。好的政策方案需要经过多轮协商来确定,需要由各智库专家发表其看法和建议,通过协商决定。此阶段重点考察的是智库专家的知识使用力和知识共享力。在该过程中,智库专家常常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提供建议,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大量事实和证据进行严谨分析的结果,需要智库专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来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而政策的协商则考验智库专家的知识共享力。政策协商过程是将有关方面的合理观点吸纳到方案的设计中来,但前提是知识得到共享,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参与互动的智库专家才可以实现相互启发和相互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创造出新知识。

第三,政策制定阶段。本阶段智库的工作重点在于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方案,这离不开对知识的创新和创造。针对政策难题和决策问题,智库专家需要通过知识创造来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形成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咨询方案。由于新制定的政策方案或决策内容需要依托一定形式的载体来实现,本阶段对智库专家的知识应用力也提出了要求,如要求智库专家产出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研究报告等。

第四,政策推广阶段。在政策推广阶段,通过媒体对智库产品的呈现和广泛传播,实现政策经验和决策观点的推广,进而形成智库成果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这一活动过程体现了智库专家知识共享力和知识转化力的内容要素。

第五,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阶段强调的是将政策方案转变为实际效果的过程[33]。一般而言,智库专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主要凭借其研究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展现,包括学术研究成果和政策研究成果,体现智库专家的知识应用力。同时,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反过来检验智库专家的知识创造力,即通过政策实践来检验智库专家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能否见真效、见实效。

第六,政策评估与反馈阶段。本阶段重点关注的是政策效果。检验政策的实际效果具体内容包括对政策效果的认知形成、判断、考虑目标是否实现、政策问题是否解决、现实状态是否改善等。一方面,智库专家要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获取关于政策方案执行效果的相关知识,考验智库专家的知识获取力;另一方面,在政策评估与反馈活动中,智库专家要从中总结政策执行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发现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一过程体现了智库专家的知识转化力。

人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主体[15]。从议程设置到政策评估与反馈,在智库的政策或决策过程中,智库专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介入其中并发挥作用。智库专家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使用、共享、转化和应用,在这一系列的知识处理流程中,提升了其知识管理能力,并转化为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对智库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第一,提升智库决策质量。智库专家将自身知识用于智庫活动中所涉及的各项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提供决策所需的情报和谋略,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促进智库创新。创新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过程[46]。智库专家通过知识创新,可以帮助智库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智库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第三,提升智库影响力。知识是一种高嵌入且难模仿的资源,知识管理中知识创新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47]。对智库专家知识能力的有效利用,可从中获取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最终提升智库的影响力。

5  建议与展望

本文构建了智库专家的“知识嵌入”评价视角,从知识获取力、知识创造力、知识使用力、知识共享力、知识转换力、知识应用力等6个方面构建了智库专家评价模型,该模型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知识为视角切入智库专家评价议题,抓住了智库专家在智库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这一框架关注的是智库专家如何通过知识创造和应用转化影响到智库的政策或决策过程、具体的影响及行动表现为何,可用于对智库专家的微观评价。第二,以知识能力为评价要素契合了智库的工作流程和智库绩效要求。在智库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智库专家知识力的评价,有利于构建一个阶段性、流程性的智库专家评价方案。因此,上述知识力的评价要素可有效地对应智库专家智库参与行为的各阶段过程,可作为评价智库专家的一项独特视角,体现出智库专家在政策、决策服务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本文构建了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评价视角,初步探索和架构了智库专家评价的新路径,但考虑到知识管理活动的多维性和智库实践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显然未能全面囊括智库专家知识力评价的全部要素,在操作层面上也未进行深入的评价指标设计。未来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专家人才的知识特点,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精细化指标设计和评价内容,从而拓展智库专家知识力评价理论框架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周湘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出场逻辑、运作机理与基本范式[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15): 51-60.

[2] 朱敏, 房俊民. 智库评价研究进展及我国智库评价建设[J]. 情报杂志, 2017, 36(8): 33-38, 46.

[3] 常晨, 蒋岩桦. 扎根实践抓好智库人才队伍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11-19(002).

[4] 王莉丽. 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197.

[5] 庆海涛, 陈媛媛, 关琳, 等. 智库专家胜任力模型构建[J]. 图书馆论坛, 2016, 36(5): 34-39.

[6] WEIMER D. Policy analysis[M]. New Jersy: Prentice Hall, 1992: 18.

[7] 庆海涛. 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9: 36-37.

[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一周年纪实[EB/OL]. (2016-12-02)[2021-09-04].http://m.cssn.cn/zx/zx_yw/201612/t20161202_3299619.htm.

[9] 王运红, 潘云涛, 赵筱媛, 等. 中国智库人才分类设计与特征分析的实证研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 35(6): 41-47.

[10] 陈朝宗. 智库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资本投入与培养渠道[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6): 109-113.

[11] 朱敏. 新型智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思考[J]. 管理世界, 2016(3): 178-179.

[12]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等. 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与启示: 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的调查[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9): 134-140.

[13] 陈海贝, 卓翔芝.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遴选指标评价[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3): 14-17.

[14] 盧小宾, 黎炜祎. 国外智库的类型与评价模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8): 17-21.

[15] 张伟, 金江军. 智库研究与管理方法[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215.

[16] 邹靖雅, 李刚, 王斯敏. 如何配置人 考核人 激励人: 基于“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智库人力资源调研分析[EB/OL]. (2018-04-22)[2021-09-04]. https://cttrec.nju.edu.cn/cn/yjcg/qklw/20190724/i10756.html.

[17]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5-01-20)[2021-10-26].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18] 禹海慧. 社会网络、知识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2): 147-150.

[19] 李利方. 基于工程咨询企业档案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研究[J]. 城建档案, 2019(7): 68-72.

[20] 张保仓, 任浩. 虚拟组织知识资源获取对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18, 15(7): 1009-1017.

[21] 冯子鸥. 知识管理对情报学的影响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21(2): 142-143, 146.

[22] ALAVI M, LEIDNER D E.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MIS Quarterly, 2001, 25(1): 107-136.

[23] 张莉, 齐中英, 田也壮.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J]. 情报科学, 2005, 23(11): 1606-1609, 1634.

[24] MEIHAMI B, MEIHAMI H. Knowledge management a way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 (evidence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Letters of Social and Humanistic Sciences, 2014, 3(14): 80-91.

[25] 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 网络科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0-57.

[26] LASSWELL H D.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M].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1971: 28

[27] 何华兵. 政策过程理论回顾与展望: 文献述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7: 8.

[28] (美)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王浦劬,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21.

[29] 郭艳秋. 知识嵌入视角的学科化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13): 49-52, 58.

[30]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 150-169.

[31] 王志玮. 新兴市场颠覆性创新的崛起[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63.

[32] 赵书松, 廖建桥. 知识嵌入性视角的知识共享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 28(4): 112-118.

[33] 何五星. 政府智库[M].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 12.

[34] 陈丽. 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三重逻辑[J]. 高教探索, 2016(3): 12-16, 52.

[35] 金燕. WWW信息导航机制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5: 31-32.

[36] 梁娟, 陈国宏. 多重网络嵌入、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2): 301-310.

[37] 人民日报. 引导智库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新论)[EB/OL]. (2019-05-29)[2021-09-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808574347747687&wfr=spider&for=pc.

[38] 王莉丽. 大国智库影响力, 路还有多远?[N]. 中国经济导报, 2009-07-09(A03).

[39]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

[40] 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3): 40-54.

[41] LI Y H, HUANG J H, TSAI M 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9, 38(4): 440-449.

[42] 朱旭峰. 政策變迁中的专家参与[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12-15, 9.

[43] 上海社会科学智库研究中心. 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EB/OL]. (2015-01-16)[2021-09-07]. https://ctts.sass.org.cn/2020/0701/c1987a84682/page.htm.

[44] 柏必成. 政策运行过程视角下的智库角色与功能[J]. 行政科学论坛, 2020, 7(9): 17-21.

[45] 张春花, 孙玉玲, 迟玉琢. 高校智库能力建设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3): 10-19.

[46] 简兆权, 吴隆增, 黄静. 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08, 29(1): 80-86, 96.

[47] 张兮, 李玉龙, 成一航, 等. 数字化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2021, 3(2): 23-38.

作者貢献说明:

王  娜:选题设计,内容撰写;

李  辉:理论调整和内容优化;

张  玲:框架内部逻辑关系梳理及终稿修订。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 from Knowledge Embedding Perspective

Wang Na  Li Hui  Zhang Ling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the lack of research in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and the singl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explores and constructs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which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Method/process] By revie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he optimized path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Essentiall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s in think tank activities is a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ollowing the logic of knowledge input,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knowledge output. And the experts play the role of knowledge embedding. Based on refining and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elemen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new “knowledge power” model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Result/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power” model of evaluating think tank expert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cludes six aspects: the power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creativity, knowledge use,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convers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The above six evaluation elements form a good mapping function with the think tank policy process, and reflect the knowledge func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s.

Keywords: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 expert    evaluation framework    knowledge ability

收稿日期:2021-09-14      修回日期:2021-10-29

3960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