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读书笔记

2022-03-16 03:14黎志新
新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友读书笔记毛主席

黎志新

“萤火虫品书坊”自创办以来,书友们一起共读了不少书。但时间久了,有些书友逐渐懈怠。于是,暑假期间我在微信小程序开了一个共读圈,进行每天的共读打卡活动,让书友们一起来读书,写读书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共读打卡后,有的书友反映不知道怎么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种方法:摘抄。2018年3月24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乌镇文化讲堂”做讲座,他讲座的题目是“《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那场讲座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讲到一个细节:“我带研究生,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抄着抄着,意思就懂了,要义也悟出来了。前几天读书,读到一则关于毛泽东主席的资料,说毛主席于日理万机之余,还经常读书,背诵、默写诗词。是的,不只是阅读,还“背诵并默写”。中央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总共一百多首,这些只是毛主席在工作之余凭记忆书写(即默写)的大量古诗词的一部分。也许,真的有天才,他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那是极少数。我相信更多的人,是通过抄录、背诵、默写等方法来达到对文字的层层理解。

毛主席的记忆力特别好,文采也相当了得,但是毛主席爱背诵、默写诗词,这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有时,我们发现一些书友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也许是他们读书的时候比别人多下了一些功夫的结果。明代有个文学家叫张溥,他的书房叫“七录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再背诵一遍,最后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次,就把这篇文章背熟了。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当然,有时候“抄”也讲究方法。没有电脑的时候,为方便同类素材整合,就用活页纸摘抄。比如读《给教师的建议》时,我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关于课外阅读的资料摘抄下来,发现他在很多条建议里都阐述过课外阅读这个话题。在整合摘抄的资料的过程中,我有了新的收获:数理化科目应该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在给各年级的孩子选择书目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海绵式吸收和精细化阅读有何不同……这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遇到的难题,都能在他的论述中发现新思路。摘抄时过一遍,整合时又过一遍,思考成文时再过一遍,如此这般,他的很多经典的论述,自然就记住了。有的朋友叫我“才女”,我总是摇头否定。其实,大家没看到我当年精神贫弱“瘦骨嶙峋”的“柴女”形象,只看到今天下笔成文、精神丰沛的样子。冰心说得好:“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第二种方法:录音。现在很多应用程序(如微信小打卡、喜马拉雅、荔枝等)都有录音功能。在应用程序里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语段,或者小文章,或者重要的资料,把它们录下来。要查找资料时,书不在手边,怎么办?手机在手,可以查阅录音。此外,录音还有诸多好处:可以反复回放,听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有时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自己录音,还可以练习朗诵,声韵调,轻重音,停连顿挫……自己听自己录的东西会特别留意,听多了,录多了,语感强了,朗诵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词汇自然记住了,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提高了呢。如此一举多得,书友们不妨试试。

第三种方法:批注法。批注法是指向精深阅读的读书方法,不拿纸笔不读书,读书必拿纸笔。读书时可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写出段意,赏析文中的字、词、句、段,梳理作者思路,评点作者观点、态度等,这些都是做批注的方法。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过的书非常值得一读。他在其《〈三国志演义〉序》云:“余尝集才子书者六。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后来,他完成了对《水浒传》《西厢记》的点评。1917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西方伦理学的课上,老师杨昌济用德国哲学著作《伦理学原理》作为教材。当时,多数同学对哲学不感兴趣,毛主席花了近一年时间将全书通读,留下超过12000字的批注,记录当时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和蔡和森等人筹备、组织、建立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新民学会。那一年,他24岁。一般的书,可浏览,可不求甚解,但经典书籍要精读,精读时可用批注法,對所读之书细加咀嚼,才能慢慢品出味道。

第四种方法:思维导图法。如果说做批注是“把书读厚”的话,那么,画思维导图就是“把书读薄”。很多人在初读一本书时,会圈点勾画,写旁批总批,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或许还补充相关资料,那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倡导: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反复阅读时,就是一个把书越读越薄的过程。反复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筛选信息的过程,在筛选的过程中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段落(或各章节)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图形的方式把作者的思路表示出来,形成思维导图。这些年,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很火,我们读书时也可以训练自己用这样的方法“把书读薄”。

走进书里,做好读书笔记,深入思考,才可能“读出自己”。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指《尚书》,联想开来,可泛指书籍。“尽信”,完全相信。只有精深阅读的人才可能不迷信书,不崇拜权威,才有可能以理性之眼光去思考书中之观点、作者之态度,甚至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借用鲁迅的话,那就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当然,除了要有质疑的勇气,更要有质疑的能力,需要有无可辩驳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能以理服人。有水平的“杠精”是需要钻研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储备不够,则底气不足;底气不足,也就缺乏敢于质疑的勇气了,更遑论善于质疑的水平了。但我们至少可以摘录、诵读。如此日复一日地坚持,经典书籍的要义就能了然于胸,古史今闻故事也能信手拈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责任编辑:王振辉)

3687501908247

猜你喜欢
书友读书笔记毛主席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书友信息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书香交通·文化同行”读书分享会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抢救阅读50招第7招:找书友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