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考语文育人功能探究

2022-03-16 11:27刘传菠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劳动育人

刘传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中育人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2]。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3]。高考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选才育人的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的转变。

高考是学科考试,其育人功能要通过每个学科实现。“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4]立德树人是语文学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高考语文命题始终坚持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生动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把育人寓于无形之中。针对高考育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高考语文试题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媒体评论、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文本的优势,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考语文试题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科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历史视阈中的诸子学》论述了“诸子之学”的历史承继性及思想的创造性,从“照着讲”与“接着讲”两个方面阐释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思想文化的演进,又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材料强调“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利用与创新转化,寄寓深远。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作文以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三人为背景,并结合后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为考生立意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思维空间。齐桓公胸襟开阔、知人善任,管仲才能卓越、励精图治,鲍叔包容大度、宽以待人,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品评人物,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2021年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的漫画作文材料,写字笔法语带双关,通过“学写字”让考生感悟“学做人”,其中还蕴含着“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等“中庸”之道。作文任务要求“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取其精华,有扬弃地继承,从当代青年的角度审视材料,强调当代青年要正确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2021年如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部分段落以及三篇名篇名句默写,都出于加深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的考量,让考生从思考中学习经典中文化精神品质,传承并发展经典文化。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全国Ⅰ卷的“家庭伦理与‘孝’的文化”和全国Ⅲ卷的“中华文化”,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并涵养考生的文化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以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要求。

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5]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践行使命与担当。

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选取了高考考生出生以来国家在科技、民生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又选取2020年和2035年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为材料,突出学生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系。又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作为引导语,强化考生代际身份感和时代认同感的同时,引导考生充分意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密不可分,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不断增强考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融“小我”到“大我”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和奋斗中践行使命与担当。

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精选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并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厚植家国情怀。写作任务中设置的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选取了卞之琳于1938年在延安创作的小说《石门阵》,小说写了一位名叫王生枝的木匠在村民面前讲述抗日的故事。借王木匠明白“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生动诠释了“国”与“家”关系,只有保护国,家才能平安。试题从普通民众的生活场面切入,展现了抗日期间人民群众最朴实的价值观,引导考生思考家国关系,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20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及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都是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关注当下,践行使命与担当,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

三、加强品德修养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6]。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高考试题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更要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试题既注重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让考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使学生从简单地“做题”过渡到实在地“做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依然坚持“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的目标任务,对学生品德修养有积极引导的作用。齐桓公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管仲懂得感恩,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鲍叔识大体顾大局,懂得谦让,甘居人下。考生对三位历史人物的讨论过程就是汲取精神力量,培养优秀品德的过程。全国卷Ⅲ卷作文为“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求考生通过各种“镜子”来剖析自我、审视自我。“我是怎样的人”直击考生灵魂,考生需要反躬自省,对自我形象进行认识和重构,引导考生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人生理想和人生意义,进而考查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诠释。

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和2019年高考试题特别强调了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美德。2018年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内容;全国Ⅲ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考生对一封老师从教50 周年的书信进行修改。2019年全国Ⅲ卷漫画作文题“师生情长”,通过特定的场景,让考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谊,领悟教师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为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素质教育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高考评价体系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制度性设计,体系性地衔接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实现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语文试题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近几年高考试题充分发挥语文的强大育人功能,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身体力行。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是增强体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旨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材料立足于“体育之效”阐释“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2019年全国Ⅲ卷两次涉及到体育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以奥运志愿服务为载体,鼓励青年人关注奥运、关注体育,增强参与意识,使体育精神落到实地;语言文字应用题以第55 届世乒赛为素材,在命题设计上突出中国队包揽5 枚金牌、马龙成为50 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等关键信息,意在展示我国体育的骄人成绩,激扬刚健有为的体育精神,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9]美育是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能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其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选取了朱光潜和钱钟书的两则材料,阐释“诗画异质”的美学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配以《拉空奥》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取“中国画”这一美学材料,既要考生概括中国画的分类和山水画的特点,又要对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进行表述,通过把长句改成短句让考生领会画家至臻的艺术世界。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0]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鉴赏选取了陆游的《示儿子》,诗中言:“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陆游劝解儿子不仅要取法先圣,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农事,重视劳动。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选取某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材料,通过择菜、洗菜、切菜等劳动环节,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既着眼历史又关注当下,把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对劳动的错误认识作对比,促使考生对这种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充分发挥高考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节选刘禹锡的《插田歌》,诗歌以俚歌的形式勾勒出农夫农妇的劳动场面,尤其“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劳动画面,表达农民劳动的愉悦之情。2020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表妹》,通过表现一对表姐妹在溪滩浣衣的场景,赞扬劳动之美,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在新高考改革中,作为统考学科和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高考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要充分发挥厚植爱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品德修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为国家选拔高质量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19年6月19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2]新华社:《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政府网,2020年10月13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页。

[5][6][8][9][10]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政府网,2014年9月4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猜你喜欢
立德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热爱劳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