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6 23:44乔文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活动

乔文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1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首先,思政课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较高的难度,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其次,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前主要以全国统编教材为主,如何在遵循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辅助资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再次,思政课教学长期处于较为单一教学环境,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何打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基于不同的研究和阐释,会派生出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多种定义。本文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研究》中对校园文化表述:“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及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1]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基本构成来看,其作为学校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共同拥有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为全体成员所创造,另一方面又以物质和精神等不同形态影响和塑造着生活在其间的师生员工。从这个角度上看,校园文化的自身建设、发展过程都蕴含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 校园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3.1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从对课程重要性的认知上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更为重视专业课,对于思政课等公共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参与度不高。而校园文化作为全体师生所创设的集体智慧和价值理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喜爱和发扬。

3.2 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内容的丰富

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人、身边事、身旁物来讲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也能为教学创设更为多样化的情景和任务,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将原本“看不见、摸不到”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和表达出来。

3.3 有助于思政课教学阵地的拓展

校园文化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平台和载体,专题讲座、主题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展示思政课课堂学习的实践平台和成果展示的舞台,与课堂内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

3.4 有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各类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学会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校园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4.1 明确校园文化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互融范围”

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职业文化等等,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扬起来,其物化形态和精神形态均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引发师生共鸣,触发内心情感。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精神以及能够折射这些精神的物质资源、环境以及杰出代表人物等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或借此搭建教学平台,在授课过程中加以恰当运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共情,真正实现“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力量”,提升教学效果。

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学校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如果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融入学校历史,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同时,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如果能将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教材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中,可以将我校办学历史、优秀校友真实案例等结合进去,用学校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去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以身边的人物故事去濡染学生的精神品格,其震撼性和影响力要远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触动人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2 充分利用校园物质环境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学校物质环境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所,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放到“现场”,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环境对人的“陶冶”功效,对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教学情境的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广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益尝试。我校通过校史馆启用、新东大门文化标识建设、各教学楼主题墙设计、“工商精神”校铭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设计等,[2]建立起实践教学平台。我校曾多次在校史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通过挖掘校史馆文化景观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职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等,帮助学生理解思政理论课中所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这些鲜活的案例、贴近生活的实物等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立体感和吸引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3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设计课前或者课后实践任务

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生动多样形式,为学生利用获取的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最佳途径。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学情,结合学生特色和生活实际,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在校园中开展的实践项目结合起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布置课前实践作业,或者在理论课堂学习之后通过校内自主实践活动内化课内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借助校园文化深化知识内涵,增进理解,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概论》课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点授课之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发布课前任务,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为寝室“变身”,打造“花园阳台”,并于课堂上以汇报的形式陈述设计理念并展现设计成果。在《概论》课“党的建设”相关知识点学习之后,为影视专业的学生安排“街采”任务,在校园内开展党史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所学所长回馈社会,并将学生参与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赋予相应分值,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有效载体,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其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4.4 以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诸如学术类、科技类、教育类活动以及文体活动等,与思政课教学在理论依据、具体内容、活动形式和载体上有着较高的重叠性和相似性。

一方面,按照思政课教学计划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具体安排,在契合度较高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同时期,在课堂上讲授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以我校颇具特色的“厚德讲坛”为例,曾有长津湖战役老战士、奥运冠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开设讲座,在相关讲座前,教师预先在理论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参与讲座回归课堂再研讨交流,更好地实现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增益。

另一方面,将诸如宣讲、朗诵、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搬进”课堂。学生通过观摩、体验,增进学习兴趣,增强情感认同,从而实现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如在《概论》课中,讲授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知识点时,会安排茶艺学习和展示活动以及汉服知识宣讲和现场展示活动,等等。

通过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学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载体,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大有帮助。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获得了在实践中体悟知识、运用理论的机会以及学习成果验证和展示的平台,增进了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5 结语

校园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刻,能够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校园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和促进教学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