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工程类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6 23:44武志勇路晓崇赵铭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烟草

武志勇,路晓崇,来 苗,赵铭钦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为了建立良性竞争的大国关系,在合作和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我国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1]。

在新时代发展和烟草行业高质量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已有多所涉农高校开办烟草工程类专业,如河南农业大学的烟草学院,已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中。然而随着产学研结合存在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阻力。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加快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烟草工程类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升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为进一步改善烟草工程类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对策。

1 烟草工程类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概述

“产学研”是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个基本主体通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其目的是减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2],增强我国培养的高质量人才的竞争力。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之中。而“产学研结合创新”就是以“产学研”的方式将“协同结合”的思想引入到创新过程中,是“结合创新”的具体实践模式。

在烟草工程类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创新人才主体是大学或科学研究机构培养的烟草工程类人才,中国烟草和烟草制造中心等烟草企业是烟草工程学在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2 烟草工程类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由于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烟草行业的相关企业中,高校、科研院所重在教育,而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因此在合作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高校与科研院所存在问题

(1)烟草工程类人才主要在烟草原料加工、烟草制品生产研发等领域就业。各中烟工业公司、打叶复烤企业等烟草相关单位合计每年人才需求总数约为六七百人。但是,纵观全国范围内培养烟草工程人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毕业生总人数不足150人,导致烟草科学工程类人才社会需求巨大;(2)根据2015年至2020年的自然指数数据,中国在高质量研究产出方面已经增至69%[3],但烟草工程类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科技竞争力不强的现象;(3)由于高校研发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成果在当前行业中的生产应用缺乏重视,致使无法实现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4)教师在项目实施和科研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向课题还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管理;(5)高校产学研动力不足,高校前期研发和技术投入被忽视,刚需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后期科研项目应用;(6)我国高校长期处在政府的管理中,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来协调高校与企业对科研的供求关系。

2.2 企业存在问题

(1)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与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冲突,导致企业的动力不足;(2)由于国内没有良性循环环境为产学研协同合作铺垫,导致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1]。

2.3 其他存在的问题

(1)国家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并不完善,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分析;(2)在对高校提供风险投资上,缺乏科学的分析与指导;(3)在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4)没有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合作层次低,仅停留在常规的技术咨询和合同委托开发[4]。

理想的产学研协同合作人才培养需要多方合作组织充分融合,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 烟草工程类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目前,世界各国已逐步建立起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该体系的产学研合作不再仅局限于“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等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参与[5]。

3.1 高校、科研院所改革管理体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1)加快我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同时挖掘自身培养潜力,加强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采取资助进修、设立专项创新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分层次培养,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多学科交叉进行培养人才,发展优势学科,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能力,构建烟草工程特有的人才培养体系;(3)结合开设烟草工程类专业的高校、烟草行业企业和烟草科研院所实际需求来设计课程,充分利用三方优势条件,实现教师互派和资源共享。利用战略合作条件,整合三方资源,实现优秀学生联合培养,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加强高校与企业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培创新人才;(4)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烟草工程学科建设以及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3.2 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加快技术创新

(1)企业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大学),在对合作单位的背景、综合实力、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后,判断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做出风险评估,为之后的合作奠定基础;(2)鼓励企业内部人员到高校进修或参加研讨会,以提高业内员工的整体素质,减少在合作过程存在的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障碍和合作进程中的阻力;(3)加大与高校合作方面的投资,深化产学协同合作。在获得最前沿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的同时招揽高质量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4)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以合作项目、学生实践等方式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

3.3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

(1)通过构建激励创新机制,鼓励产学研各方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专项资助、奖励基金、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手段给予扶持,提高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效[7];(2)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使得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实力得到提高,不仅能够在科研设备上保持先进,还能及时的招揽到各方面的科研人才。政府的投入资金应尽可以向一些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和有较大科研成果转化潜力的项目予以政策上倾斜。在项目经费方面,除了考虑项目完成的预期目标外,还要考虑其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实况,对技术成果转化率高、效果好的项目,给予继续资助或优先配套资金支持[1];(3)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利益未得到保护,技术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产学研合作创新迟迟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在相关方面的法律;(4)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可分配利益不仅仅指的是单纯利润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无形资产的投入、人才培养成果以及风险承担等[1]。因此需要合理的中介服务存在,采用公平分配的原则来发挥其职责,维护好合作中各主体的利益,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5)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创新发展的政策来激励科技工作者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发展,制定创新战略和科研计划,以此提高企业和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4 结论

通过对产学研创新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分析了目前烟草工程类产学研创新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形成教学、科研、产业推广有机结合的局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企业和国家输送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烟草
烟草具有辐射性?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
烟草中茄酮的富集和应用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