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22-03-16 23:4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中华民族培育

李 静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可见文化自信对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塑造有重要意义。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符合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政治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然而在思想“百家争鸣”的今天,尽管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尤其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并不普及,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1]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与文化自信的结合既符合时代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又顺应了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潮流。

1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概述

1.1 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为载体,并在特定的文化成果下,进行传递、传播与践行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培育都至关重要,为其提供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导,随着现代国际上政治多极化与国内各种思潮的双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2]然而,我国思政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基本已形成固定的思想观念,对于被迫的思想灌输极易产生排斥与反感情绪;加之思政教育本身的科学性,模式与内容固定,大学生很难对此提起兴趣。因此,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不论从思政教育的知识性角度来说,还是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说,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并不符合国家对于思政教育的期许。

1.2 文化自信浅析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催化剂,四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由“文化”与“自信”两部分组成,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而自信是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可见文化自信跨越时代,统一了我国的悠久历史与我国当代的素养要求。文化自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高山,达到高度的文化自信绝非易事,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获得这一素养的提高;文化自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也是阔海,文化自信代表的是宽广、是无际,然而许多大学生只是挣扎其中;文化自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亦是春雪,簌簌而下,温润大地,可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具有净化、提高与拓展的作用,当代高校应当重视,国家应该将其投入到思政教育当中。

2 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2.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以文化为出发点,在思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源头,历经千余年而延续,蕴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为当代的思政教育提供宝贵经验,为中华儿女带来力量支撑,由此造就生命力顽强,迸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自信。因此,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充满民族自信心,这一自信心的树立使我国在困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2 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风清气正的社会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导,也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思政教育涉及思想与政治教育,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国家培养三观正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效的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有利于塑造品德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公民是社会的主体,而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育时期进行思政教育,会帮助社会培养大批拥有思政意识的公民,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打下基础,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可见,思政教育的文化自信使我国涌现独具自信的思政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成为社会成员后,以自身的思政素养影响社会风气,带领社会公民走思政教育之路,使社会充满风清气正的氛围。

2.3 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不懈努力,只有兼具思政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才能担此大任。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涵养,进行理想、道德、纪律与法制等的教育,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在当代高校中,思政教育以课堂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政治观点与思想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使之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素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育为国家培养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以其自身的思想操守与政治素养影响社会、奉献国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具体策略

3.1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受国家的响应和号召,各大高校都纷纷设置思政课程,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例如其思政教育模式循规蹈矩,不注重创新,局限于简单的课程呈现,例如有的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授课时,教师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讲解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厌恶与反感。因此国家要号召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可以开设相应的思政实践,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进而培养敏锐的思政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入到思政知识的讨论中;最后,学校可以邀请有影响力的思政教师进行思政讲座等,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4]总之,高校应当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为学生学习思政知识,培养文化自信提供新模式。

3.2 丰富文化自信形式

文化自信追古溯今,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然而,文化自信的塑造并非易事。高校虽然并没有开设“文化自信”这门课程,但是却渗透在当今大学生的各门课程中,尤其是思政课程中。培育文化自信的形式并不丰富,反而稍显匮乏,例如在不少高校中,教师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时,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却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应当丰富培育文化自信的形式,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理论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学校应当在日常多加开展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的活动,对其形式进行进一步拓展;最后,高校可以设置文化自信专题日,使学生主动投入此类活动。总之,学校要注重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文化自信形式。

3.3 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传媒发展迅猛,与教育的结合日益频繁,思政教育也属其中。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需要网络平台的加持,然而时有出现网络平台的不恰当、不科学使用,有的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实际用途。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结合的趋势下,首先,高校要正视网络的巨大潜力,合理使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授课;其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对网络平台进行筛选;最后,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思政知识。[5]总之,学校应当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与文化自信,由此为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新方向,同时也为国家思政教育的进行提供新途径,促进思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涉及的不只是教育事业的进步,更是我国思想政治事业的发展。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有机结合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朝着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还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能够但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丰富文化自信的形式,同时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推动国家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与文化自信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