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发展质量标准探究

2022-03-16 23:44谢洪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客体逻辑主体

谢洪均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重庆 401331)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改革证实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升进行的有效管理,但是在教师发展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教师发展的所遇问题出发,其在内容、方法、动机和思维模式依然是以自身认知能力为主导。该领域学者认为,外在契约与客体意识是影响教师情绪认同的重要因素[1]。换种说法,就是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内心存在着严重的内动力不足。发展力度行为取决于发展中大多水平停留在技术化层面及功利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这类问题。也侧面证实了教师发展作为主体身份在价值逻辑及路径等出现问题[2]。就本文针对上述三方面问题来论述教师自我发展的标准探究。

1 新时代教师发展质量标准路径

1.1 以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为内生动力

发展是事物前进进步的重要特征,教师的发展质量对于教师、学生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发展质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师发展实际中并非是作为事物主体的身份而发展。这就导致了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辩证唯物论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双方内部矛盾的统一和冲突,而外部矛盾则作为发展的第二影响因素[3]。根据改革研究事实表明,教师发展质量最终要归根于提高自身水平。需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是一种必然现象。从哲学的角度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事物的主体性,发展和改革是必然性的过程和结果。而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现实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发展的质量标准作为教师自身提高水平的外部驱动,但教师作为发展的非事实主体或无意识主体,或者说教师实际没有以主体身份发展,则导致教师发展的理念和举措皆因缺失承载的主体而在实践中大打折扣,甚至演变成教师的负担。这就是教师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源。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事实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确切地说是事实主体),任何自然都成为客体(确切地说是现实客体)。也就是说,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存在是“自认的存在”,而不是“默认的存在”。只有当人与客体产生实践关联时,事物中实践对象部分才构成人作为现实的客体,才成为具有自我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的事实主体。同时,实践的性质决定着主体拥有多面性,决定着哪些客体能够成为现实主体。人类在行动中塑造着自身的本质,塑造主体性,使自己作为主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只有合于主体性的实践才是发展主体性和确立主体身份的根本路径,缺失主体性的实践发展不出主体性[4]。

造成以反教师主体性发展来发展教师主体性的原因是多受方面影响的。就一些外推活动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内心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内动力参与,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被置于发展主体的地位。拿某些机构培训教师为例,培训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讲课话术、课堂时间等,都不由该教师主导。导致该教师没有成为“现实客体”。其根源就在于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是按照合于教师主体性发展而开展,将教师作为客体,设计其发展,忽视甚至无视教师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致使教师培训活动缺少相互性,不予协商,缺失了课堂实践的意义。再从教师发展中涉及的主体来看,教师作为教育者也需要发展和外在提升。教师也认为自身需要更好的教师教育者来培训自己,希望获取更好的教学方法,如可直接使用在课堂的“教学法宝”。教育规划者如采取居高临下等强硬态度来面对教师教育者,则正好削弱了最该成为发展主体的教师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1.2 以合于德性为教师发展的价值逻辑

有相关教育研究者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功利取代德性作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难以摆脱。以功利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在实践利益,如名声、地位、财富和权势等。导致不自觉就“沉沦”为工具,人作为主体的存在目的和价值被遮蔽。相对比来看,以德性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关注事物的内在特征和实践的内在利益,追求合理性,实现人作为主体的目的性和现实事物统一,彰显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意义,促进人性的良性发展。以此带入教育,我们不难理解,功利主义的价值逻辑使教育变成了作为获取外在利益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教师发展中总感觉似乎迷失了方向、其丢失了灵魂正是原因所在。

对于教师发展有益的价值逻辑集中在发展行为与结果能否使教师本身受益。证明并非“以义为利”,而是“以利为利”,“义”是教师发展的“德”,“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外部利益。从伦理价值逻辑中汲取功利性价值逻辑。其后果导致:教育者可能会在教育中产生失德,并使之演变成现实中的道德犯罪。

如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这作为一种美德,但也要做好品德和带头的表率。如其他教师在不断发展,该教师不能自我提升、发展,慢慢就会走向淘汰。所以教师发展是一项自强不息、提升事业的重要途径,以德共生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逻辑。引导教师提升自我水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用高尚的教师品德传递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转化为行为的教学方式。教育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培养好师德,才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达到以上目的,就是教师的成长发展之路,发展策略不应建立在以利为价值观的基础上。

1.3 以教师声誉发展为教师发展的质量标准

教师发展的技术化倾向于技术理性的认知,它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由来已久。这种观点在教师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和培养了“技术思维”的教师,其实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对教学形势的总结,然后针对结果进行改进。二是理论和实践有层次的联系。结合良性提升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只是表象和临时性的改变。这是在思维上和层次上的改变。不是改变质量,结构和性质。真正优秀的教育源于教师思维的独特性和完善性。教师们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有丰满的人生态度。事业发展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教师们的发展,并不只是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水平和思维。教师发展质量标准作为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的指向标,是解决技术发展趋向的基本问题,根据自身发展的机制与政策来良性发展。

2 结语

因此,探究教师发展质量问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教师内在资源和态度以及内在专业的改进上,使教师们从初级到高级、由旧思维转变成新想法,实现内在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殊途同归,自觉自发作为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教师们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在教育者自身自觉地提升完善自我时,才更有利于师生的成长与发展。首要来自教师内在提升发展动力和较高水平的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过程在成长发展中起到重要因素,即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方式、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经验+反思+学习(研究)=成长”是教师自我发展标准的经验表达。

猜你喜欢
客体逻辑主体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