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国外汉语课堂的一些思考

2022-03-16 23:44黄淑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语法

黄淑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8)

1 跨文化交际视角对于国外汉语课堂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学习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逐渐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国外汉语学习队伍的壮大,意味着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冲突问题日益突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将文化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结合。

跨文化交际学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研究学科,也是当下社会发展中必不可缺少的学科。它强调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要建立在两者文化的差异和联系的基础上进行。[1]二语习得中最常见的就是跨文化交际场景,会涉及大量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的语言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的本领。有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跨文化交际本领的培养,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因而产生了很多带有“化石化”特征的“中式英语”“哑巴英语”。许多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却无法跟外国人进行简单交流,直接反映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结其他二语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国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带有跨文化交际视角,是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水平提高的良好途径之一。

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中的汉语语言教学

2.1 语音教学

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每一个民族都有约定俗成的语音系统,语音系统的形成与文化息息相关。以现代汉语标准音——普通话为例,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来源是元朝时期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所编制的《中原音韵》,直至清朝被正式确立为标准官话[2]。由此来看,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语音教学也有“休克现象”,这么一套独立与封闭的语音系统,对于国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最开始掌握起来是陌生、困难的,例如完全掌握汉语语音中的四声——平上去入,就是国外汉语学习者的难题。

目前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研究趋势是区分国别研究[3],即加强不同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对比进行教学,这个研究角度其实就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由于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不同,其母语所属的语系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汉语语音发音上的偏误也不尽相同。倘若不对汉语学习者的母语背景进行研究和分类,势必会降低语音教学的效率。因此,对于语音方向的教材编写,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学习者的母语背景,针对不同的母语背景采用不同的语音教材及教学方法。

这里简单以日语背景的留学生举例,对于日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要先分析日语的发音特点——例如语调平缓,区分不明显,发音位置多集中在舌头前部等,而汉语的发音特点是四声区别明显,抑扬顿挫,发音位置多样且全面。综合对比分析出日语与汉语的发音差异,就能基本确定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对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重点。建立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制定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症下药,往往是教学效率最高的。对于其他母语(方言)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也应如此。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材,这块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充盈现如今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2 汉字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对于中国学生的汉字教学通常是关注汉字本身字形和意义的教学,从最基本的笔画学起,在机械的反复操练中习得汉字,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但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说这一套反而不太适合。国外汉语学习者以成年人居多,他们的上课时间有限,缺少汉字环境,本身受母语文字深刻影响等,单纯的字形练习对他们来说,练习时间长,学习过程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学习时间有限,更要注重每堂课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现有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在教授汉字的过程引入文化的元素,将文化教学与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汉字都可以说有其文化渊源。将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可以使枯燥的汉字形象起来,很好地弥补汉字教学课堂过于枯燥的问题;同时,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也达到了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

但这种方法多是教授针对汉字本身的字形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也就是溯源汉字的形成,将汉字形象化之后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仅仅只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存在着局限性。

从很多国外汉语课堂实例中看出,很多留学生并不是无法掌握汉字的书写,但经常无法准确地在交际中使用,在交际过程中闹出了许多笑话。汉语是一门高语境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一字之差,可能会带来意义上的谬以千里,很多汉字不能够望文生义,而是要结合语境具体使用。例如“死”这个字,“逝”“毙”“崩”都可以在死亡的场景中使用,但具体在哪一种语境中使用哪一个字,都是有讲究的。如果滥用、误用了,就会造成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障碍。

再如,“孟”字,追溯到甲骨文的意义是“用器皿煮第一个孩子”,因为上古时期,婚嫁制度尚未成熟,会出现第一个孩子血脉存疑的问题,进而延伸到后代成为第一个孩子的代称,再演变到如今,意义消失,成为一个姓氏。从“孟”字的意义演变可以看出,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的含义也是不断变化的,很多字的原始含义演变到如今已经面目全非。如果在对外汉字课堂中用追溯文化的方式去教授汉字,很容易将汉字教学变成训诂学,如此教学也是枯燥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尚且难以掌握。倘若要求国外汉语学习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高效率地学习汉字、在日常交际中准确运用的话,可想而知,难度很大,因此实用性不高。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需要提高汉字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照搬国内的做法,从一笔一画学起,学习时间长,过程枯燥,行不通;追溯汉字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则会出现汉字文化过于复杂,外国学习者无法接受的弊端。可以转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以任务型教学为主,以掌握汉字的听说读写为教学目标,将机械的无意识学习和内化的有意识学习结合起来。汉字的数量大约有十万个,但是日常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达到99%。因此对于3000个汉字常用字的学习,可以采用笔画教学使学生掌握字形,再在任务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认读训练,直至能在对话中准确、流畅地使用汉字为止。而不常用的汉字学习则可放到高级汉语课堂中,供学有余力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对于汉字的起源及文化的追溯,耗费时间太长,可放在文化课堂中进行,使其在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反哺汉字的学习,不宜在专门的汉字教学课堂中进行。

2.3 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题,跟语音和汉字一样,语法也同样带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形态和句法各不相同。例如汉语语法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印欧语常用词尾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功能的变化等等。诚然,无论是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或者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通常还会受到母语语法体系的干扰,更容易出现偏误,教学难度更大。

纵观国内外的第二语言教学实例,对于语法教学,多重视语法的准确性,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导致了学习者在交际中使用的句子明明符合语法规则,却给人以奇怪的感受,致使交际失败。[4]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或者说,一开始就要求语法的准确性,对于语言的学习,真的利大于弊吗?可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做一些调整:

(1)初级阶段淡化语法意识,听说为主。汉语语法的理论抽象,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难以掌握。在汉语初级阶段,可淡化语法意识,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语境中,大量地输入汉语,并鼓励他们输出,进行真实的、地道的表达。汉语口语对语法规范的要求远低于书面语,掌握起来难度较小。学生在掌握口语的同时,也能逐渐掌握对汉语的语感,为后续的语法教学奠定基础。

(2)中级阶段可由浅入深地引入正式的语法教学,加大写的比例。基于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还是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先教汉语中与学习者母语一致的语法规则,引导学生用正式的书面语书写简单日常交际中高频使用的语句,并要求学生多看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培养语感作为积累。

(3)高级阶段可以教学汉语与目的语中不一致的语法规则,进一步加大写的比例。从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出发,加强汉外语法对比,逐渐过渡到典范白话文著作中的语言。鼓励学生以规范的书面语进行写作,反复训练。

3 跨文化交际视角中的汉语文化教学

对于国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既然选择了学习汉语,一定是对中华文化带有兴趣的,是吸引他们来学习汉语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而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则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在文化教学中会遇到敏感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处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最后,还要探讨何为文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3.1 文化教学过程中的敏感问题

在国外汉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会遇到不少敏感问题,文化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学生的自身文化背景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因敏感问题而发生摩擦在所难免。在课堂上出现的文化冲突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能会导致整个汉语教学的失败。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正式教学前先了解教学对象的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在不侵害我国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他国文化,尊重当地的传统与习俗,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做到与学生和平共处。如果在课堂中引起文化冲突,那么在备课中就尽量避免使用出现会发生冲突的材料,摈弃敏感问题。如果冲突已经发生,也要避免在课堂上将冲突放大,与发生冲突的学生私下友好交流,一切以有条不紊地推进课堂教学为目的。

3.2 文化教学应反哺语音、汉字和语法教学

文化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其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以讲授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显然是效果不佳的。文化教学不宜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在文化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中华文化的使者,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无法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共鸣,是无法达到文化的传播效果的。

同时,文化教学可以借助相应的载体进行,汉语要素就是文化教学的绝佳载体,文化教学与汉字教学相辅相成。学生在汉语要素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力,这个时候可以挖掘汉语要素中尤其是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一方面传播了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汉语要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反哺汉语要素教学。但要注意的是,在汉语课堂中,语音、汉字、语法和文化的学习不可本末倒置,不能为了避免汉语要素学习中的机械和反复操练,就用文化教学取而代之,这样反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两方面的教学效果都不理想。

3.3 在交际中进行文化教学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是用语言能简单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例如国外的圣诞节,从未有人开课传授圣诞节的历史与传承来吸引外国学习者爱上圣诞节文化,而是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圣诞节活动,人们在活动中交际,沉浸式体会节日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永远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拥有这种记忆的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该文化的传播者。

各种国外汉语课堂教学实例表明,文化传播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在文化教学中要避免平铺直叙,用交际的手段进行文化教学,让学生在交际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是跨文化交际视角在文化教学中的体现。中华文化蕴含在各种中华传统节日中,在这些节日中,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活动,例如春节剪纸活动、听京剧、穿唐装等等,学生通过这些交际活动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氛围,这种美好的记忆会伴随终身,文化传播的目的也就随之完成了。

4 结语

语言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交际,而不少二语教学都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国内的很多外语教学都有这方面的弊端。现如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学科蓬勃发展,需要高效率、高质量的汉语课堂来支撑其发展壮大。汉语教学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注重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汉语在国外的传播。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语法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