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高级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刍议

2022-03-16 23:44邓凌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日语育人思政

邓凌志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课程与高校学科课程的融合日益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思路。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高级日语》课程为中心,研究如何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好地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1 《高级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高校日语专业中,《高级日语》是高年级的核心课程,为三年级学生开设。以笔者所在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日语专业而言,该课程在日语专业1年级《基础日语》、2年级《中级日语》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日语知识进行巩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表达方式,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拓展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的实战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内涵、掌握日语语言构成的核心。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对这门语言具备更深的领悟,同时还能够顺利地理解、融入日本的社会文化中,在两国之间各个领域的交流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可见,《高级日语》课程对于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能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更不可忽视的是,《高级日语》课程也是了解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和行事准则、建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

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能有效促进各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岳曼曼,2019)。让学生接触到其他国家的优秀民族精神,为学生的人生目标注入更加积极向上的活力,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对于日本这个既接受了中国文化滋养,又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存在分歧的国家,高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接触与碰撞,既不可避免,又必须高度注意。《高级日语》教材内容涵盖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日本经济、日本文学、日本社会习俗、价值观等,很多内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主观言说型”意识形态的呈现,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合理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正确引导。因此,《高级日语》课程中尤其需要突出教师的课程思政引领作用。

2 《高级日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开展步骤

很多研究者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代入对象语视角的情况并不少见。“浸入式”学习等外语教学方式也旨在消除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但是我们必须做好平衡,在某些特定环节积极导入本土优秀文化,让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良好体现。例如,在《高级日语》教材中展现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耻感文化”等知识点时,应适当引入本土优秀文化教育,深挖专业教学领域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元素,在课程中体现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作用。总之,应从教材课文中提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口,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中的隐性价值。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课”“一流课程”等方面的建设重点。很多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要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元素融合,而不是生硬的灌输。高校日语专业《高级日语》教学如何更好地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很多学者指出,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环节步骤才能有效实现。本文试总结《高级日语》地课程思政开展步骤如下:

(1)把握《高级日语》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育人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均确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或者素质目标),特别是其中的德育目标,实质上为后续的思政元素挖掘指明了方向。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是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梳理《高级日语》课程知识内容和授课环节,探寻可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知识点和结合点,并凝炼出思政育人要素。课程思政元素体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本质特性,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梳理凝练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统筹、筛选。

(3)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科学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很好融入《高级日语》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专业课程核心是培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成为思政教学的第二课堂。让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融入《高级日语》教学内容中,发挥对学生精神指引作用的同时也服务于专业知识学习,这也是本文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3 《高级日语》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析

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文件为导向,对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和提炼,将《高级日语》教学特点与课程思政具体要求相融合,尽量做到“润物无声”,避免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之间的生硬切换,力争从《高级日语》课程的既有教学内涵逻辑中挖掘育人的价值功能。

在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的基础上,以目前学界对“课程思政”内涵和实施路径的探索为借鉴,我们初步挖掘出《高级日语》教学中较为适合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向,总结了如下四个融入路径。

(1)多元文化融入:《高级日语》教材内容涵盖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日本经济、日本文学、日本社会习俗、价值观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提供了解和接触日本民族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渠道,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国际视野融入:“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跨文化人才,应同时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教师在授课中可更多地融入全球化、国际化思维,为学生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角。

(3)职业精神融入: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思政要求。《高级日语》教材中也有很多涉及日本社会职业教育相关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日本传统的工匠精神等职业伦理要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指引。

(4)师生互动融入:《高级日语》教材中汇集了日本社会文化、文学、翻译、经贸等各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应积极加强课内外师生互动,以课堂教学的显性知识技能为载体,将思想启迪、价值引领、择业观等隐性要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等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教育的隐性功能。

当然,对于任何专业而言,专业知识点的透彻讲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只有透彻理解本专业的知识点,才能在思政方面有所领悟。通过任务教学法、嵌入式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真正领会日本语言、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批判思维进行思辨式学习,才能使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之中。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这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日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