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教养融合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以河北北方学院《药理学》课程为例

2022-03-16 21:26郑立卿董晓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药理学思政融合

郑立卿 李 炜 董晓华

(河北北方学院药学系 河北·张家口 075000)

大学本科教育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指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既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理论技能[1]。《药理学》是医学、药学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主干课程,对培养医学、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课程支撑着合理给药、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对医学生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及职业道德的修养。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旨在更好落实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医生扎实而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具备责任心和医德操守,也是学科的育人目标。

1 挖掘“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的基本依据,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在《药理学》教学内容中融合爱国题材、奉献题材、诚信守法题材、科研题材、专业思想教育、爱党、爱国、爱校教育。选择思政元素和案例,首先选择特殊的案例,即本课程可以用,其他课程不适用的案例。其中,育人案例,育人载体是实现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有机结合的桥梁,搜集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人文精神、专业精神。实现“四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学专融合。

2 多维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

育才目标中知识、应用、整合与育人目标中的价值、情感、品行;做到,知识阐明价值,价值寓于知识;应用认同情感,情感实践应用;整合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和德行,即品行。教学方法上,通过讲授、思辨晓之以理(价值);通过体验教学、情绪感染动之以情(情感);通过情景教学诱发行为(品行)。

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一步步启发学生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前深挖《药理学》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课中把握多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教育。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熏陶,在课堂的最后要反思;课后通过与社团、学工组织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药理学》教师要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断丰富教学维度,重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用,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纳入授课计划中,实时开发课程新内容,完善课程新框架,动态融入教学思政新元素,激活课堂活力,不仅实现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也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 关注社会需求培育新时代接班人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要事,利用好新闻、网络资源,积累与药有关的案例,可以开展辩论赛,社会调研、报告等活动,加深对药物危害的认识,学以致用。

4 研究“思政”形成性评价

制定评价目标,将“德育”评价纳入考核标准中,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作、自愿效劳、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习活动也写入评价。思政最难的是量化考核,思政育人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爱岗敬业的专业扎实的毕业生是思政最终的评价。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新维度,教学内容的新深度,教师在备课阶段重构专业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与思政课知识体系的融合点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方法新角度,实现与新时代、新学生、新思维接轨;实现教学效果的新高度,从而达到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2]。如何做好思政面临的问题?提高课程思政的含金量。具体做法:

4.1 相得益彰,融课程与思政为一体

课时有限,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容易挤占专业教学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平衡课程与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处理不好,容易让思政课程与日常教学产生距离。面对这个问题,用一句谚语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思政是“磨刀”,不误专业课的功夫。只有让课程与思政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通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解决课时问题。

(1)借助思政提升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课程思政是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习的效果与产出,通过思政有明显的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同时,借助思政之力,突破教学薄弱环节。

(2)依托课程提升思政效果,让思政变得“既有意义,也有意思”,专业课程可以辅助解决思政内容导入难的问题,做到润物细无声。

(3)提高课程含金量,需要课程与思政融合。课程思政金课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比如课程和思政分离。反而二者要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形成思政助力课程,课程反过来反哺思政的相得益彰的关系。

4.2 做好课程教学过程

(1)课程设计合理,讲好课程思政故事。要求立意要有一定的高度,从大处着眼,体现课程的价值;目标要现实,从小处着手,课程具有可行性;过程要讲究细节,证明方法可靠。立意、目标、和过程要有连贯性,过渡自然,防止脱节。

(2)教学过程要创新:充分演活“课程思政”这一角色。课程思政要求双重创新;强化课堂效果突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加强案例的解读,化知识为道理,通过知识来讲道理,搜集身边的新闻,作为思政素材,可以更打动学生。

4.3 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该课程学习成果是什么?明确课程目标;为什么要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即课程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的实施如何支撑课程目标。如何知道取得这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效果?要有课程反思,持续改革。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回归教育的初心“教书育人”。

4.4 提升教师学养,思政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思政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要求药理教师提升挖掘并运用《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和素养。从完善教学目标,到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到创新评价体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形成一个闭环。核心是提升教师学养,教师是各个环节的执行者,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教师学养?首先,可以通过教学比赛,说课、讲课、谈体会等方式得以提高,其次,教师在探索挖掘、融入的方法时,教育者先受教育。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师的融合发展。提升教师学养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专业要精。专业要精是对专业老师的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最终要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投入,学以致用。

现总结在《药理学》实践教学工作中经验与体会:

4.4.1 怎样使课程思政落地

区别课程设计与课堂设计。课程设计学时分配,讲授、习题和实验课的学时数。课程设计,分配一节课45分钟的各个环节,课程导入包括课程回顾、示范、成果展示、社会时政等,课中讲解,课后总结。

4.4.2 思政融入过程的几个主要方面

思政目标:家国情怀。树立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民族复兴责任,增强四个自信弘扬传统文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职业精神。遵守法律法规与诚实信用原则,践行科学、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所有正能量的案例、事例都可以作为思政元素。

4.4.3 教师如何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

抓好教师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

教育者先受教育,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执教能力的同步提升: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关注时事政治,从时政事件,收集思政要素,更能激发爱国热情。

5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现状,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感知较高,对实践课程思政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也认为进行课程思政存在一定难度,河北北方学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为河北人民健康做出了应用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更新的需求,对药学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相信药学学科将有较大发展。

猜你喜欢
药理学思政融合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