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应用分析

2022-03-16 21:26邓玉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德育工作道德

邓玉琴

(李达中学 湖南·永州 425000)

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怎样切实打破传统德育教育的系列不良禁锢,优化班主任教育管理效果,是当前初中校园亟须解决的热门问题。处于我国教育领域近年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众多教育新理念、管理新手段得到了层出不穷的推陈出新,且收获到了诸多一线班主任的接受、认可。而积极心理学这一教学新模式也是如此,为德育工作构建优质新格局提供了新契机。对此,班主任可将积极心理学科学渗透于日常班级德育工作中,给予学生德育教育新感受,提高德育任务完成实效。

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面临难点

1.1 外界诱惑增多——学生道德观念不健全

道德与法律具有实质性的不同,法律主要依靠强制手段,硬性要求社会大众遵守法规条例。而道德则以公序良俗、社会准则为基础,是一种泛化性社会现象,可紧跟社会前进脚步而发展。当学生因遵守这些社会道德收获大众舆论的称赞、表扬,其同样可随之衍生出担当、自豪、“问心无愧”的心境态度;反之,则可引发大众的谴责、批评,甚至辱骂,催化学生滋生出内疚、羞愧、“无地自容”的心理情绪。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囿于其年龄的客观限制,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储备稍显不足,导致其心智、心理、逻辑思维尚未健全构建,道德观念同样存在缺失、不坚定等问题。在此条件下,学生将不能透彻认知到社会道德的根本标准及原则,难以树立高尚的品质素养,或是无法将这种优良的品质素养切实引进于日常生活中。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在近年间的迅猛发展,学生可通过“网上冲浪”涉猎到更为多元的新闻信息。致使学生价值观模糊,正确选择学习榜样、看齐模范较为困难。这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个体发展产生困扰,不利于其道德素质的提升。

1.2 成长环境多样——学生人格品质差异化

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初中生的道德理念同样不尽相同。班主任在推进班级德育工作过程中,较易发现因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存在较大不同。对此,班主任需着重培养学生优良品质道德,促使其塑造出向上、健全的“三观”及处世态度。而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就在于,班主任应对班级学生的各项细化情况加以全面了解,践行因材施教,贯彻有的放矢。然而在实际实施中,因精力的有限性,班主任通常无法兼顾到全部学生。造成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不能明确梳理出教育头绪、管理思路,不具备保障班级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基础。

2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作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专业心理学下属的重要分支,将其引进校园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可激发学生接收班主任教育、管理的主动性、自主性,开发其天赋潜能。还能够高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意识,建立健全、正确的“三观”,夯实人生信仰,实现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大幅增长[1]。

3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3.1 彰显榜样价值——言传身教

为转变以往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却依然难以取得契合预期的教育成效的现象,班主任应摒弃以“付出多少”评价教育质量的“草率性”思想,合理运用各类管理技巧完成班级问题学生的高效转化。对此,班主任可承载潜移默化的“感化”教育,通过自身的严于律己、规范行为,为学生建立起看齐榜样,实施言传身教。

例如,班主任可通过自身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的“不迟到不早退”,纠正学生“上学散漫、下课积极”的错误行为;通过将粉笔头自觉扔进垃圾桶,而非以往随意丢弃的不良行径,向学生渗透“垃圾不乱扔”的正确思想。从而夯实班主任在班级中的榜样地位,引导学生追赶班主任正确行为的步伐,自主改良不当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习惯。塑造良好道德品格,转化德育教育成果。

3.2 加强核心优势——深化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班主任在推进班级德育工作进程中,应善于捕捉学生不尽相同的特长闪光点,在辅助学生清晰意识到自身特有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其自豪感、自信心。同时,班主任应侧重秉持人本理念,充分尊重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贯彻人人平等教育理念,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出民主、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多角度彰显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班级德育工作完成成效。

如针对班级内部学习能力差强人意的学生来讲,班主任可深挖其绘画设计、朗诵歌唱、体育运动等多方面的潜能天赋,采取邀请其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的措施,鼓励其参与校内、校外的大型活动为班级、学校争光,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进而引导学生塑造出学习信心,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收获班级认可。间接推动学生各科学习能力稳步增长,成为“五美”好学生。

3.3 注重欣赏教育——正面肯定

在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基调的初中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突出对学生的赞美、期待、信任,确保学生可感受到有力支持,随即提升其自我价值,成为从容自信、自尊自爱的优秀学生。并以此为内在驱动,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尽力达成班主任的期许[2]。在新课改新指导下,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深度开发。班主任同样不宜吝啬赞美,为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厚植“赏识教育”理念,为学生个体的长足进步筑牢基础。

以班级内部单亲、家庭条件稍差,且应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例。班主任应着重关注这类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发现其“篮球打得好”“图像画得准”的时候,应及时给予其正面肯定。由于这类学生在校园不易受到表扬,在其发现班主任并未批评自身“不务正业”,甚至还收获到了由衷赞美、鼓励。将随之伴生出欣喜、感动的内心感受,加深对班主任的喜爱、信服,可主动配合班主任协同完成日常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任务。此后,班主任可建议这些学生走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的求学道路,多方位发挥其兴趣天赋,保障班级学生“一个不少”的长远发展。

3.4 制定奖励机制——促进发展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不足,导致其自律精神缺失。对此,在积极心理学主导德育教育时,班主任可通过设计合理性奖惩机制。在学生做出契合常规性道德标准的行为动作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其实质奖励,满足学生内心自豪感,唤醒其潜在性竞争意识。通过这种“变相性”激励措施,敦促学生塑造优质品德人格,驱使其养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高尚道德的意识习惯。确保学生可在日后“情景重现”时再次做出相同的正确行为,实现学生自律意识的高质培养。

班主任需在日常课堂执教、班级管理过程中,侧重观察、发现、记录班级学生的优质习惯动作,如干净整洁、热心助人、热爱环境、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在开展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则可将这类事例引申为教学素材,在赞扬这些学生的正当行为后,可为其颁发奖章、证书、奖品等奖励,迎合学生成长所需的荣誉感、自信心。引导其他同学向收获荣誉的学生学习,点拨其人格道德的塑造思维、拓展品质品德的实践路径。并明确告知学生道德品质的规范遵守可获得应有荣誉,激发其“做好人、做好事”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开展实践活动——增长理解

班主任在执行德育教育任务中,应注重人本理念的严格秉持,实施因材施教。在积极心理学向导下,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身真实想法、观点,深度了解其内心世界及“三观”、道德素质。并为学生构建道德问题交流沟通的平台空间,使其心灵感受得到诉说表达,掌握学生对品质道德的主观态度。在此间,班主任应耐心倾听,搭配肯定、鼓励性的眼神、动作、语言,保证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例如班主任可以“资源保护”为主题,邀请学生围绕该论点展开讨论交流。将学生划分为持有“需要资源保护”“无须资源保护”两种不同见解的两队,进行辩证活动。在辩证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应着重纠正依然以“无须资源保护”观点为主的学生的错误思想,如向其抛出“资源短缺后社会会发生哪些可怕的改变”等问题。拉近师生、生生间的心灵距离,深化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站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新形势下,初中一线班主任应深刻认知到德育教育对当代学生日后成长的现实意义,提高对德育工作落实质量的重视程度。将积极心理学这种先进性教育新思想合理结合于班级德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心智心理健康、平稳发展的同时,整体增强班级德育教育效率,助力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牢固树立。

猜你喜欢
心理学德育工作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