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2022-03-16 21:26袁光艺曾媛辉李韵韵刘运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弹性定义个体

袁光艺 曾媛辉 李韵韵 刘运梅 刘 莹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0 前言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国内,留守儿童最初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被大众所关注,因其所处不良环境,缺乏父母的关爱,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和自卑等。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的担忧与日俱增。与留守儿童一样,其概念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因此,这里主要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一些对策思路。

1 留守儿童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地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由于户籍障碍,加上城市高生活成本,这些家庭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接受教育,因而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不同学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分歧主要有三种。

分歧一在于父母外出类型。以刘志军等学者认为只有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因此与父母相分离的孩子才能称为留守儿童;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只要孩子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务工,未能陪伴孩子成长的便可称为留守儿童。在此基础上,其后的研究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即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务工即可。

分歧二在于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王东等人认为若亲子分离时间超过三个月,即可认为该儿童当前处于留守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分离时间应该超过六个月及以上才能作此判断。在此后的研究都将半年当作一个判定标准。

分歧三在于留守儿童年龄该如何进行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小于18周岁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小于16周岁的留守状态儿童。此外,留守儿童既包括农村留守儿童也包括城市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相关研究

国内最早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在1993年。此后相关研究文献呈爆发式增长。纵观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留守儿童本身心理特质、教育问题、适应性问题等的相关研究,另外一类是从大的方面去分析留守儿童的成因、简述留守儿童现状以及提出相应对策解决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定需求的研究。综合两方面来说,可以把当前研究分为从个体出发的微观方面以及从社会、历史发展为出发点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3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知,心理弹性又被称为逆抗力、心理韧性、复原力等。目前学术界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定义方式:

第一种定义是结果性定义,是将心理弹性当作一种结果。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定义强调个体在面对逆境和困境时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个体发展这类现象[1]。

第二种定义是过程性定义,是将心理弹性当作一个动态过程。这种定义是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在不利及危险性环境下,获得良好适应性并健康发展的过程[2]。

第三种定义是特质性定义,是将心理弹性当作个体的一种特质。这种定义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在逆境和环境压力之下依旧可以获得适应性的特质[3]。

4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心理弹性并不是简单的单一化结构,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心理弹性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个体自身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保护性因素”。

4.1 Garmezy的理论模型

1985年Garmezy提出三种理论模型假设,分别为: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保护因素模型[4]。在补偿模型当中,主要有危险因子和补偿因子两个自变量。而在挑战模型当中,适度的危险因子对个体的成功适应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一个是保护因子模型,在该模型中,保护因子会和危险因子发生交互作用,并尽可能减少对结果变量的负面影响。该理论一经提出,得到一致的认可,并受到广泛研究。

4.2 Rutter的发展模型

Rutter在1990年心理弹性的四种作用机制。一是通过改变个体认知方式,减少因危险因子所带来的冲击;二是减少由于危险因子持续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一系列消极体验;三心理弹性中的保护因子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增强信心,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四是为个体提供机会使得个体处于有利环境或者获取必要的资源,并帮助个体充满信心希望和获取成功经验[1]。

4.3 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

该框架是一个综合模型,主要有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现存的环境或者情境特点,主要包含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以及两者进行相互作用;第二,个体自身拥有的心理弹性特性,包括认知、行为、情绪情感、意志等等;第三,两个动态机制,包括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心理弹性过程。第四,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弹性结果[1]。

5 心理弹性的测量

5.1 自我心理弹性量表

自我心理弹性量表由JackBlock等人编制。采用Likert四级记分制。

5.2 Wagnild和Young心理弹性量表

Wagnild和Young心理弹性量表采用Likert四级或者七级记分制,共有25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个体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信效度良好,被众多研究者所采用。

5.3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采用Likert五级评分制,共有25个项目。该量表在2007年进行被修订,由Wang等人进翻译修订,命名为CD-RISC-10,此量表由10道题目组成,采用Likert四级评分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测量中国人的心理弹性。

6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者桑标等人在对国外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之后,心理弹性逐渐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对象。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丰富起来,当然也包括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故本研究将焦点聚焦于留守儿童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上。

6.1 研究设计缺少纵向设计

在我国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当中,虽然在选取样本的时候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个体差异,但是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缺乏采用纵向追踪实验设计的研究。在此情况下,得出的研究结果无法揭示因果关系。因此,对研究对象的纵向研究是必然趋势。

6.2 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问卷收集法,其结果难免会出现自我偏差。应当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一些如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现象学方法等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对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6.3 加强干预手段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的干预研究、干预手段也就是团体心理辅导、沙盘游戏疗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等。就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所给予的心理干预极其有限,而学校,作为其获取心理干预的最佳场所,所充当的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未来心理弹性在学校方面干预的研究有望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热点。

6.4 加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实践研究

虽然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的理论领域有诸多成果,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两个概念,但在实践过程中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改变心理弹性水平的研究并不多。因此,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其他中介变量或者个体的心理特质能力,这个有待于后人的研究发现。

猜你喜欢
弹性定义个体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