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成长的她

2022-03-17 22:18闫红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愉悦感活儿

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你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

有次我跟她去商场,交停车费时,收费员探身问坐在驾驶室里的我妈:“大姐,你今年可有60?”我妈回答:“我啊,71了!”

我妈说这类事经常发生。也是,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的太罕见了。学习令人快乐,对我妈来说,真是个屡试不爽的经验。

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她父母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啥啥”了,人家都有个“俺爸”,她没有。她对父亲的概念,就是每每在母亲的要求下,一步三挪地去要钱的那个男人。

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十五公里。后来嫁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家中长年累月捉襟见肘,有几年又有各种变故,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两千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让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也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有些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每月杂志寄到的那几天,我们家的饭桌上总会开几轮小型文学讨论会,我爸妈会把他们忙里偷闲中看过的那几节分享出来,我对文學最初的兴趣,大概来自这种家庭讨论。

等我长大一点,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发表。

还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电脑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王旁青头兼五一”地背诵起来,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的我爸佩服不已。

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我给她买了iPad,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在节假日发送文字祝福,聊天使用各种表情包也不在话下。

学习于我妈是一种生活态度。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收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不要活得长,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不在意旦夕祸福,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心灵鸡汤百科全书。但是我妈一生身体力行,绝不仅仅是嘴上说说。我将她与我自己做个对比,发现她比我更多一种勤奋。这种勤奋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不眠不休,而是勇于拥抱人生的热情。

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过程中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于自我超越所带来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因而,我妈一生保持一种有尊严的安全感。

我读小学时,班主任对我家情况比较了解,有次居然在班上说,闫红的爸爸是个知识分子,妈妈是个工人,但她爸爸从未嫌弃过她妈妈。我当时听了只觉得暗暗吃惊,我从不曾觉得我妈就低我爸一等,至今我爸说起我妈,总是不吝赞美之词,我想这除了“老公眼里出西施”,也是因为我爸确实折服于我妈的人格魅力。

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无所作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能首先救赎自己的人生,很伟大——这就是我心中,我妈最值得铭记的美。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1127500520377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愉悦感活儿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打假是个技术活儿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说话”是门技术活儿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缺觉与抑郁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