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经责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效能

2022-03-17 05:08饶真真
审计与理财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领导干部

■饶真真

近几年,风险防范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之一,政府会议及政策文件也时常谈及此话题。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了简要说明:“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2019 年两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责审计的各项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深化。立足现状,高校经责审计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及不足,如何更好得防范风险、发挥效能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高校经责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形式不甚合理。

自2015 年以来,两办下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职经责情况进行审计全覆盖,各省也依据文件相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现领导干部经责审计全覆盖,审计对象包括所有行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主持工作1 年以上的副职干部人员。在此新形势下,经责审计任务繁重,呈现扎堆趋势,高校现有审计力量难以承担全部审计任务。一般情况下,高校经责审计任务均由组织部委托,由审计处执行。另外,组织部下发的审计任务基本为离任经责审计项目,审计期间大多为三年前,被审计对象均已离岗。

2.审计内容片面且流于形式。

高校经责审计项目获取的审计材料有限,主要为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现有制度、财务账目材料、被审计人述职报告、现有会议纪要、存档合同及资产清单等。从获取资料可见,高校经责审计内容侧重财务、资产、合同等常规性内容,对经责审计的实质性内容未能做到切实覆盖。高校未对经责任期目标、需落实的重大政策及重大经济决策进行界定,部分部门或学院针对重大经济事项仅以金额大小定义,超过定义金额均由集体研究决定。审计时仅通过查询重大金额事项有无经过集体会议决策,来判定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符合流程,难以进行深度审查。关于廉洁情况,大部分高校未设置举报路径,未进行公开征询。

3.审计报告列示问题情节轻微且不受重视。

审计报告所列示问题性质轻微,一般包括流程性审批问题、资产管理不规范、合同制定及签署存在瑕疵,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及重大经济事项未过会等。至于领导干部落实重大政策、重大经济决策效果,廉洁从政等情况的评价,难以从账面材料获取,主要根据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来撰写,多为主观、空泛的说明,缺乏支撑性证据,涉及内容报告基本为肯定性评价。

高校经责审计项目受限于高校内部环境,基于立整立改或囿于人情,会在审计报告正式征求意见前进行非正式沟通。大部分审计发现问题在正式征求意见前,被审计单位完成整改后不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示。但是,只有正式报告版本是呈现给校领导及联席会议成员审阅的,正式审计报告问题列示数量少且性质轻微,会给校领导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佳的印象。审计报告列示问题老生常谈,很难受到学校领导重视。

4.审计结果公开及运用有欠缺。

现阶段,高校领导干部经责报告结果公开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内部小范围公开,公开范围包括被审计单位少部分相关人员、联席会议列席成员及校领导,未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开。其他校内人员无法获取审计结果知情权,缺乏通用警示性。

审计结果运用方面,高校经责报告一般不涉及结果的运用,缺乏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审计结果除涉及违法违纪等重大事项,其他一般事项既不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责,也未运用至与被审计干部本人相关的组织人事任命等事项。

5.审计整改不彻底。

关于经责审计项目的整改不彻底问题,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分析,被审计单位原领导已离任,现负责对接人不够重视,仅浮于整改所发现问题涉及的具体事例,未深究业务上存在瑕疵背后存在的真正风险。从审计自身角度分析,侧重被审计单位的现有整改,未将重点放置于同类风险的防控层面,导致项目年年查,问题年年有。

二、高校经责审计发挥效能举措

1.招贤纳才,更新审计任务形式。

针对经责审计项目繁重的难题,可以采取包括招聘编制内或合同工,与校内会计学院合作形成教师挂职长效机制。对外吸纳优秀人才选择具有审计、法律及大数据背景等复合型人才,以增强高校内审团队综合实力。对内让有意愿的会计审计专业老师能够亲自参与到审计项目中,对内部审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既能缓解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能使高校任课老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提升授课质量,将理论与实际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上,达到双赢效果。

高校经责审计任务由组织部委托更新为由组织部牵头,联席会议成员集体决策,包括审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核心部门,联合制定出审计对象清单。审计项目形式由离任审计变更成离任和任中审计结合,且以任中为主,离任为辅。对所有经责审计对象进行分门别类,分类管理。针对三年前及更早时期积压的离任经责项目,可以按照比例进行随机抽检,抽检名单由学校联席会议确定;针对还未离岗、预备离任或调岗的领导干部的经责审计项目,严格执行先审计再离岗;针对任期内的各领导干部的经责审计项目,提前制定工作计划,让各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均被审计一次,在任期内得以全部覆盖。

2.由上级部门主导,提高经责审计深度。

高校内部审计普遍较为谨慎,信奉“少做少错,走一步看一步”,靠高校自身提高经责审计的深度较难实现,最有效的措施是由上级部门下发明文制度,包括审计署、教育部,省审计厅等主管部门要求深化经责审计内容,提出必须覆盖的审计内容及具体程序,可参考的建议如下。

高校在领导干部上任时,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目标必须量化,再由联席会议或主管部门集体决策审批。其次,学校定期明确中央及上级部门要求落实的重大政策,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阶段性划分,便于重大政策贯彻情况的核实。同时,学校层面需要明确重大经济决策定义,形成制度文件,各二级部门在立足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同步明确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以及如何管理决策。针对廉洁从业情况,在审计项目过程中,对经责审计对象进行公开征询,包括设置公邮,使用公共邮箱对全校教职工发送征询邮件,如涉及学生工作的二级学院,征询对象需覆盖院内所有学生。同时在学校官网设置公开举报联系方式,公式期间即为审计通知送达时间起至出具审计报告日止。

3.升华审计报告质量及战略高度。

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争取在一般性问题基础上进行深度审计,对较难审计落实的问题进行深挖,努力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同时,在经济责任实质性部分内容下功夫,包括审计项目中落实重大政策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效益性以及廉洁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审计项目过程中所有发现的问题均应在审计报告中列示,如在正式征求意见前已完成整改可在报告中予以标注。审计人员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技术人员,时刻保持着工匠精神,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报告只有质量提升上去,在高校内部治理上实现增值、防控风险的作用,才能赢得高校领导及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学校及校领导层面,应在战略上重视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列示的风险及问题,联席会议应进行集体研讨,助力于提升高校内部的治理能力。

4.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及运用范围。

在加大审计结果公开方面,建议分阶段完成审计结果全公开,中期内完成校内范围公开,便于校内职工知悉经责审计的报告结果,对同级部门起到一定的参考及警示作用。五年内完成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开,对外各高校可以横向进行对比学习,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行业的专业性提升,让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一个全民监督的新篇章。

在加大审计结果运用方面,依据上级下发关于经责制度的文件,切实做到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的建立。审计结果需跟被审计领导干部绩效相挂钩,在绩效中划出恰当的比重,使其可影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年度绩效结果。组织部、人事部以及被审计单位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在任命及调整领导干部的职位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经责审计结果。

5.践行彻底整改,防微杜渐。

针对审计整改不彻底的问题,设置审计整改双负责任人机制,即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为原已离岗被审计对象以及现任领导干部,并对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进行问责,追溯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责任,避免相互推诿不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已发现的问题,建立同类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从审计处出发,首先,在检视问题整改时,侧重于防范发现问题的同类风险,验证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性。

三、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立足现状,正面迎接经责审计的新挑战,完善审计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不足,为高校内部治理搭建起一道风险防控的坚实屏障,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领导干部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市领导会见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现状研究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财政部发布12项新审计报告准则
我国拟推行新的审计报告模式
“称职”办公室主任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