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研究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2022-03-17 13:32叶修群滕玉华刘荣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心化保税区出口

叶修群滕玉华刘荣春

一、引言

产业空心化是指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非合理化程度(胡立君等,2013[1]),直观表现为缺乏具备产业升级驱动力和产业控制力的主导产业(石柳和张捷,2013[2])。伴随中国步入后工业化过程,部分地区虽然还刚刚或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但已出现经济“脱实向虚”的某些空心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导致产业发展缺乏高技术、高加工成分,在随之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以及外部需求低迷和外资企业外迁等情境出现时,进而加剧产业空心化(杨丽丽和盛斌,2019[3])。

作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保税区(Bonded Zone,BZ)和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推进地区经济外向化(顾乃华等,2014[4])。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大陆先后在西藏、青海之外的29个省份共设立了81个保税区和65个出口加工区(1)数据来源于中国开发区网。。其中,保税区依托港口区位、政策优惠和贸易便利化制度的多重优势,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和商贸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叶修群等,2021[5]);出口加工区依托特定区域内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安排发展出口加工业,以此切入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徐美娜等,2019[6])。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特定区域内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制度安排引导外资企业进入,形成外向型产业企业集群(任寿根,2004[7]),进而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实现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但是,在以往经济增长目标考核机制下,某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在引进产业资本方面曾因存在过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而导致了区内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王国君,2003[8];刘戈非和任保平,2020[9])。目前,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消退,以及部分外资外迁导致的产业资本外流和产业结构失衡,一些地区产业空心化(刘海云和喻蕾,2014[10])已初见端倪。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有什么样影响呢?本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以探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空间载体,区内实行的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保税区依托港口发展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和商贸展示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区内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腹地经济增长(赵榄和常伟,2008[11]),还可以通过本土商品的全球化销售促进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Seyoum和Ramirez,2012[12])。此外,保税区还能够利用比较优势和要素集聚效应,通过辐射效应向周边地区其他各城市实现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张汉林和盖新哲2013[13]),同时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在周边地区投资设厂(叶修群,2018[14]),实现区域内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徐厚永和徐枞巍,2009[15])。出口加工区以发展出口加工业为主(周运源,2002[16]),不仅能够通过示范效应激励本地企业开拓海外市场(Johansson和Nilsson,1997[17]),还可以依托税收优惠和简化通关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徐厚永和徐枞巍,2009[15])。但亦有研究发现,出口加工区投资与腹地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Aboagye等,2017[18]),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促进了面向出口,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孟广文,2021[19]),区内以低效率的加工和代工企业为主体,难以提升产业链位置,甚至会造成资源错配引致产业链低端锁定(张鹏杨等,2019[20]);另一方面,出口加工区的“飞地”制度性质导致的区内外生产活动分割会阻断FDI垂直溢出效应(徐美娜等,2019[6])。由此可见,出口加工区内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依托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所从事出口加工业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征,无法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扩大我国制造业规模(闫国庆等,2009[21]),承接外国中低端产业转移反而会阻碍产业效率的提升,造成产业规模和效率的双重损失。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1。

H1:保税区抑制了地区产业空心化,出口加工区加剧了地区产业空心化。

随着出口加工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逐渐向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承接转移过来的出口加工业(叶修群等,2021[5])。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由于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黄建忠和吴瑕,2020[22]),仍定位于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出口加工区依托优惠政策发展出口加工业,保税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贸易便利化制度优势发展与出口加工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保税区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所在地区其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出口加工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依赖于其主导产业功能与地区比较优势的匹配程度(陈钊和熊瑞祥,2015[23];张鹏杨等,2019[20]),具体而言:一方面,东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发展起步较早,政策优势弱化导致园区内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制度安排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徐厚永和徐枞巍,2009[15]),随着出口加工区规模的扩张,各类园区的产业功能与优惠政策同质化明显,导致园区之间竞争效应加剧(叶修群和郭晓合,2018[24]),使得园区的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制度逐步在区外实施;另一方面,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出口加工区的目标产业与地区生产结构和比较优势不符(徐美娜等,2019[6]),这会加剧东部地区产业规模空心化。东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内产业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又会提升地区的产业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2。

H2: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空间载体,也是重要的贸易促进政策。加工贸易大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外资企业的进入门槛和风险,这不仅能够吸引大型外资企业在该地区投资,而且吸引大型外资企业的进驻还会吸引上下游配套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再向地区投资,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任寿根,2004[7])。因此,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业规模扩张,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生产效率(陈丰龙和徐康宁,2014[25])。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内的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性质,生产所需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来自国外,本国仅提供生产能力,这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偏低(戴觅等,2014[26]),因此,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能够通过有效降低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采购成本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成本来提升贸易竞争力,进而促进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效率的提升。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3。

H3: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和提升贸易竞争力抑制地区产业空心化。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省际数据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依赖性,采用普通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容易导致估计结果偏差,为此可以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主流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是典型的地方指向型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其影响超越该省边界,进而对临近省份产生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更好地研究空间关联效应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本文选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Holit=α+ρW×Holit+β1BZit+β2W×BZit+β3EPZit

+β4W×EPZit+∑ηXit+∑γW×Xit

+μi+νt+εit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Hol表示地区产业空心化水平,BZ表示保税区政策,EPZ表示出口加工区政策,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的集合,μi和νt分别表示不可观测的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对于产业空心化(Hol)度量指标的选取,本文借鉴吴海民(2012)[27]的研究,利用产业规模空心化和产业效率空心化两个指标来度量地区产业空心化。其中,产业规模空心化(Hol_s)采用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的环比指数表示。产业效率空心化(Hol_e)采用剔除规模因素的纯技术效率指数表示,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资本存量指标,工业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进行测算。

对于保税区政策(BZ)和出口加工区(EPZ)政策,依据叶修群(2016)[28]的划分标准,将保税区、保税区港区、保税区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归为保税区,将出口加工区和跨境工业区归为出口加工区。根据中国开发区网公布的园区名单逐一确认成立年份和规划面积,并将其汇总至省级层面,得到历年各省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规划面积总和,再利用各类园区规划面积总和与行政区地理面积相比得到的地理密度指标来度量保税区政策(出口加工区政策)的实施强度。

借鉴已有的产业空心化相关文献,本文选择以下一系列控制变量:对外贸易成本(Dis),沿用骆许蓓(2003)[29]的研究,利用通过道路密度调整到临近大型港口的直线距离的调整距离表示;财政干预(Gov),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度量;民营经济活跃度(Pe),采用私营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人力资本水平(Hc),选取高等院校在校人数与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表示;科技创新水平(Tech),采用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受理量的自然对数形式表示。

本文使用2001—2017年除西藏和青海外29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数据来自中国开发区网,其他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重点分析的是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对于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控制了个体效应、时间效应和控制变量后,在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上,LR检验结果拒绝将空间杜宾模型简化为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因此,本文选择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下文将依据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展开讨论,各模型中Rho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地区产业规模空心化和产业效率空心化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通过省际外溢效应,一个地区产业空心化会正向影响临近省份的产业空心化水平。

表2 基本分析结果

保税区(BZ)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出口加工区(EPZ)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保税区有效抑制了地区产业规模和效率的空心化,出口加工区加剧了地区产业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主要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和商贸展示等出口加工配套产业,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保税区税收优惠政策会吸引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周边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有利于制造业规模扩大,抑制产业规模空心化。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其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流,从而强化了园区内企业与国外市场的交流,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提高了我国产业效率,有效缓解了地区产业效率空心化。出口加工区是专为出口加工业务开辟的特殊封闭区域,大多位于开发区内,区内企业主要利用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从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出口加工业,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征。因此,出口加工区制约了我国制造业规模扩张,承接外国低端产业转移反而会阻碍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剧了地区产业规模和效率空心化。

从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来看,仅出口加工区的空间滞后项(W×EPZ)的估计系数在产业效率空心化方程中显著为正,其他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表明出口加工区对产业效率空心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出口加工区对邻近地区产业效率空心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出口加工区能够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低端出口加工企业进入,这些企业生产效率低于其他企业,从而导致其他地区产业效率高于出口加工区所在地区。

在控制变量中,贸易成本(Dis)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贸易成本变化对产业空心化的作用不显著。政府干预(Gov)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政府干预会加剧产业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民营经济活跃度(Pe)对产业规模空心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产业效率空心化的作用不明显,说明提升市场活力和优化营商环境能够吸引产业资本流入,抑制产业规模空心化。人力资本水平(Hc)的提升明显加剧了产业效率空心化,说明高素质劳动力由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会导致国内产业效率损失。科技创新水平(Tech)对产业规模空心化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说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促进产业资本流向技术密集型或研发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对制造业投资会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

(二)地区异质性分析

前述分析表明保税区显著抑制了产业空心化,出口加工区明显加剧了产业空心化,由于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可能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这是由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定位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区位优势势必会显著影响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实际绩效。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样本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类(2)东部地区为北京、福建、广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天津,中西部地区为安徽、黑龙江、河南、吉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新疆、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设置地区虚拟变量(east)来度量区位条件,如果该地区为东部地区,east=1,否则,east=0,并将该虚拟变量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引入到基准模型中进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

具体来看,区位条件与保税区的交互项(east×BZ)的估计系数在各方程中均不显著,区位条件与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east×EPZ)的估计系数在产业规模空心化方程中显著为负,在产业效率空心化方程中显著为正。这表明,区位优势能够缓解出口加工区对产业效率空心化的促进作用,加剧出口加工区对产业规模空心化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重点发展与出口加工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且大多依托大型港口设立,而出口加工区大多位于开发区内,定位于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这些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出口加工区的低端化造成产业组织结构失衡和技术工人的缺乏,但随着出口加工贸易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出口加工区内低端加工贸易和代工企业逐步淘汰,并逐渐形成以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造成东部地区工业规模收缩与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保税区对产业空心化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出口加工区对产业规模空心化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区位优势有利于出口加工区内出口加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而区位优势有利于保税区提升周边地区产业规模和效率。

(三)动态性分析

参考Chen等(2017)[30]的做法,根据事件分析法的研究思路,构建如下计量模型检验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的动态变化:

+ηXit+δi+νt+εit

表4 动态性分析结果

(四)作用机制分析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贸易发展的特殊制度安排。前文的结论表明,保税区对产业空心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空心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形成这种现象内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最重要的解释肯定是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在产业功能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保税区定位于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加工区主要利用政策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从招商引资方面来看,保税区能够有效降低外资企业的进入门槛,吸引更多小规模企业的进入,这些企业会更为积极地与本土企业形成产业关联网络,从而有效抑制产业规模空心化,同时小规模企业大多不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无法形成技术溢出,因此这些企业的进入会导致地区产业效率空心化。对于出口加工区而言,作为为发展出口加工业务开辟的特殊区域,区内以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出口加工企业为主,原料和中间品大多来自国外,相当于仍在国外进行生产活动,仅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政策,所以出口加工区无法有效扩大地区产业规模,但大型跨国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从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来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设立都是为了规范和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特征,原材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国外,本国提供的仅是生产能力,保税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本地企业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采购成本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成本,提升贸易竞争力能够促进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而出口加工区内的出口加工企业难以对贸易成本产生明显的影响,无法通过提升贸易竞争力来促进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为了验证上述作用机制,本文拟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空心化的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和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中介机制变量的设定如下:外资规模(SFDI)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商资本金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比值表示,贸易竞争力(TC)采用地区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差值与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值表示。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作用机制分析结果

具体来看,外资规模对产业规模空心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产业效率空心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保税区对外资规模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出口加工区对外资规模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保税区通过抑制外资规模扩张缓解产业规模空心化并加剧产业效率空心化,出口加工区通过促进外资规模扩张加剧产业规模空心化并缓解产业效率空心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难以有效提升贸易竞争力来影响产业空心化,保税区降低了地区贸易竞争力进而不利于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从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来看,保税区显著提高了临近地区的外资进入门槛,大型外资企业进驻并不利于邻近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保税区明显降低了临近地区的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临近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

(五)进一步讨论: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具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特征,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为政府设立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其政策效果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市场经济的活跃度。具体而言,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实现了区内外企业之间的关联,促进本地企业嵌入全球分工体系,构建起来的国内外分工网络能够抑制产业空心化,一般而言,市场化水平高意味着经济内生动力强,市场经济主体更有能力利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政策实现与国际分工体系接轨。本文将王小鲁和樊钢编制的市场化指数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引入到基准模型中进行分析。再者,现阶段从经济政策导向和制度体系延伸出的政绩考核系统会对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决策产生影响(韩亚欣等,2015[31];刘淑琳等,2019[32]),特别是当地方政府面临既定的经济增长考核目标压力时,会积极利用额外政策工具乃至行政力量达成既定目标(王贤彬和李书娟,2020[33]),在此情境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更倾向于依托以政策优惠和局部制度优势为主体的增量路径,通过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引导生产要素在园区集聚来支撑经济的超常规快速发展,这将会加剧地区产业空心化。本文借鉴王贤彬和李书娟(2020)[33]的做法,采用省级当年经济增长目标与过去五年移动平均实际GDP增长率的差值度量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并将该指标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引入到基准模型中进行分析。具体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市场与政府调节作用的估计结果

具体来看,市场化指数与保税区的交互项(mkt×BZ)的估计系数在各方程中均不显著,市场化指数与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mkt×EPZ)的回归系数在产业效率空心化方程中显著为正。这表明,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更强,市场经济主体更有能力与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嵌入全球分工体系以提升地区产业效率。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产业规模空心化方程中,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保税区的交互项(tar×BZ)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tar×EPZ)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在产业效率空心化方程中,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保税区的交互项以及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在经济增长目标压力较大的地区,依托保税区的制度优势和区位优势,地方政府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生产要素在本地集聚,而出口加工区主要发展出口加工业,区内企业从事的出口加工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有限,导致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区内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张形成了挤出效应。从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来看,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大的地区,保税区对产业效率空心化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出口加工区则会加剧其他地区产业效率空心化。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主要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和商贸展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高经济增长压力下,保税区的招商力度加大,更有能力为周边地区企业提供服务,周边地区依托保税区的政策优势能够降低海外企业采购和销售成本,进而促进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同时出口加工区内从事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的企业被进一步挤出,这些企业生产效率低于本土其他企业,周边地区因这些低效率出口加工企业的进驻导致产业效率整体下降。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笔者基于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的差异显著。保税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群不仅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周边集聚促进产业规模扩张,还促进了国际技术转移来提高产业效率。出口加工区内形成的低端代工加工业企业集群压缩了本国产业规模的扩张空间,且抑制了产业效率的提升。

第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随着加工贸易向东向西梯度转移,各地区保税区仍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大量低端代工加工企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转移,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对东部地区产业规模扩张的抑制作用和产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

第三,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制度优势逐渐弱化,园区规模扩张的边际效应下降,导致其对地区产业规模空心化的影响逐渐弱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功能差异导致其对地区产业效率影响的变化趋势出现异化。

第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保税区通过降低外资进入门槛来促进地区产业规模扩张,但这也抑制了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出口加工区通过提高外资进入门槛抑制了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却有利于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难以通过有效提升贸易竞争力来影响产业空心化,保税区会通过降低贸易竞争力来抑制地区产业效率的提升。

第五,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受制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经济主体更有能力与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接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地区产业效率。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压力的作用下加大了招商引资支持力度,使得保税区更能够吸引生产要素在本地集聚,促进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张,推动出口加工区内低端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对地区产业规模扩张形成挤出。

(二)管理启示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推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的管理启示。

第一,推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转型。主导产业差异是导致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不一致的关键,不同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应有所侧重。在产业发达的东部地区,保税区应依托产业基础和地理区位的双重优势,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商贸展销和技术研发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出口加工区内主导产业由低端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内外企业之间产业关联网络的形成。在产业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应有序减少加工制造业转移承接,限制低端加工制造业入区,释放地区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地区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制造业,保税区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入应与地区产业发展相适配。

第二,改善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营商环境。推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降低外资企业投资的制度性成本,实现由利用优惠政策向高效制度优势吸引高质量外资企业入区的转变,还要做好招商引资的筛选和引导工作,有效过滤低端外资入区。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内构建竞争中性的营商环境,形成公平竞争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适当放松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与腹地之间制度分割,有助于园区内外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产业关联网络,防止产业空心化。

第三,强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本地化融合。推进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与腹地在政策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共生融合,实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与腹地之间产业协同化发展,推动地区产业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通过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和产业链本土化水平提高,依托重点推进具备区位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协同融合助力国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不利影响,实现地区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局限与展望

本文从规模和效率维度实证分析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变外资进入门槛和贸易竞争力来影响地区产业空心化的作用机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一是从微观视角探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政策对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的动机的影响,据此来深入解释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产业空心化影响的不一致性;二是从区内外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视角,探析区内外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三是从已进驻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出发,探索区内企业受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是否与区外企业存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扩区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

猜你喜欢
空心化保税区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旅游扶贫开发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改善效果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给情绪找个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
天津保税区1月份财政收入同增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