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
——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

2022-03-17 02:55魏佳仪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年5期
关键词:营商要素程度

王 兴,魏佳仪

(山西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由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该历史背景的基本特征。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重点强调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增长,而创新是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幅提升。从产业链视角看,下游行业已基本形成有效竞争格局,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优胜劣汰调节企业进入和退出。与下游行业相比,上游行业的有效竞争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石油、电力等行业,垄断特征较明显。在上游行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基本形成民营企业主导下游竞争市场、国有企业主导上游垄断市场的垂直结构[1]。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指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以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在带动经济发展中被寄予厚望,其能否突破多重制度桎梏、大力提升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创新具有高风险和长期积累特征,上述特征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较短形成一定冲突。该冲突会弱化对上游行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激励,不利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2]。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特殊关系使其更容易获得政府政策的倾斜照顾和补贴优惠,减轻竞争压力,从而与激发企业潜在创新动力的初衷相悖。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的垄断容易损害社会总福利,阻碍市场公平竞争,降低生产效率[3],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产生负面作用。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的垄断还可能通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与质量影响下游行业的创新水平[4]以及创新密集度[5],从而不利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此外,拥有上游行业垄断地位还易使国有企业忽视不同需求方的个性化特点,从而降低供给侧的技术创新[6]。因此,进一步梳理和深入分析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的垄断现实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冲突机制,同时,考察哪些因素能够缓解二者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企业属性对创新的影响

国有企业常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不足[7]。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以及创新动力方面都存在不足[8]。学者们从多方面探究了导致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政策负担较重,在组织与经营方式上较为刻板,缺少自主决定权,易损害经营效率,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9]。过度的政府干预行为会扭曲市场竞争机制,削弱国有企业以技术创新应对市场竞争的动力[7]。部分国有企业凭借政府保护形成行政垄断,享受多种补贴,缺少竞争压力,从而缺乏创新动力[10]。事实上,垄断并非都是低效率的,有学者发现,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表现要优于非国有企业。原因在于,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更丰富,其研发投入水平更高[11]。同时,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融资能力强使得国有企业更能够承受创新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12]。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上游行业多由国有企业垄断,而位于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13]。身处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相比身处竞争行业的非国有企业,其创新动力较弱[14]。毋庸置疑,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拥有的垄断地位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其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的垄断提高了民营企业进入上游行业的壁垒,有损市场公平竞争,从而对创新产生消极作用[3]。何有良[5]利用微观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数据,发现上游行业垄断会对下游行业企业创新决策产生抑制作用;郭树龙[4]发现,上游行业垄断会抑制下游行业的企业创新,其原因在于上游行业企业通过控制原材料或者中间投入品价格,抬高下游企业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下游企业创新能力。此外,王永进等[15]发现,国有企业对上游行业的垄断阻碍了整体技术进步,易对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扰乱市场自由筛选机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削弱市场整体创新能力。

1.2 营商环境对创新的影响

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创新[16]。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市场环境、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要素市场环境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激发创新动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7]。公平的市场竞争能够降低行业进入壁垒,优化资源配置[18],增加在位企业的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效率[19]。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范围缩小、干预力度下降,行政性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大大降低,研发资金的利用效率则不断提高[20]。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市场垄断程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绩效[21]。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也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资本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能力会影响企业创新水平[22]——更容易获得融资的企业,其创新也更具有可持续性。资本要素扭曲会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产生抑制效应,尤其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国有企业的上游度攀升会使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更糟糕[23]。此外,人力资本要素错配也会影响创新。如对具有多种优势的国有企业而言,工资溢价效应吸引大量人力资本涌入,使得人力资本难以配置到高效率企业,从而影响企业创新水平[24,25]。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可能由于其所有制特征阻碍创新,也可能由于其垄断地位推动创新。在产业链上游行业中,这种影响效应表现得更为突出,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产业链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的创新效应。在创新影响因素中,营商环境尤为重要,营商环境在前述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也不容忽视。因此,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存在以下边际贡献:①从中观层面视角出发,分析省际层面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②将营商环境纳入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影响地区创新能力的分析中,具体研究其作用机制;③从自然地理、市场和政府3个层面考察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以丰富现有研究。

本文试图分析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考察营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讨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并采用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提高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建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与地区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在上游行业的垄断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创新能力,还会通过控制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价格与质量影响下游行业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此外,凭借政府保护形成的行政垄断,位于上游行业的国有企业会扭曲要素市场配置,导致资源配置低效,阻碍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创新能力、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环境3个方面分析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

2.1.1 国有企业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当国家未把创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时,国有企业可能会放松对创新的要求[11]。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晋升机制使得他们更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创新投入。事实上,相当程度的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偏向于国有企业,这些补贴和优惠使其拥有优越的外部条件,增强了其在创新投入方面的能力,但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动力。

2.1.2 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的上游垄断不仅会降低其创新动力,还会通过中间产品和金融约束等因素制约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上游行业垄断,下游行业竞争”格局下,上游行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处于上游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中间产品价格向下游的非国有企业收取超额利润[26],从而压缩非国有企业利润空间,降低其创新投入力度。此外,由于有政府隐形担保的存在,金融部门更偏向于贷款给处于上游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27]。相比之下,处于下游行业的非国有企业贷款能力受限,在较强的融资约束下,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降低,进而削弱地区整体创新能力。

2.1.3 市场环境

国有企业通过行政垄断主导上游行业,易对整个市场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市场进入壁垒提高会阻碍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进而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受到进入限制。上游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28],投资规模和贷款需求更大,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行业将会挤占更多资本要素,加剧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所有制歧视。

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越高,该地区创新能力就越弱,即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会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2.2 国有企业上游度、营商环境与地区创新能力

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行为与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激发地区创新动力,缓解寻租、关系型融资等因素对地区创新的抑制作用[16,29]。一个地区国有企业的上游垄断程度会抑制地区创新能力,但这种抑制作用也会受到当地营商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上游垄断会通过干扰市场公平竞争、抑制非国有企业发展以及扭曲要素市场等途径影响地区创新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市场化进程、非国有经济发展以及要素市场3个方面对地区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

2.2.1 市场化进程

地区市场化进程会影响当地要素配置效率、竞争体系和竞争环境[30]。市场化进程加快一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31],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政府与市场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缓解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此外,地区市场化进程还通过改善当地市场竞争环境,降低上游垄断造成的进入退出壁垒,为非国有企业进入上游行业提供机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进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

2.2.2 非国有经济发展

非国有经济不仅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创新水平提高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还可以提升市场竞争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是非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机制灵活、紧跟市场的特点[32],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可及时作出反应,从供给侧方面提升创新能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市场竞争更充分[33],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还可以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升。面对非国有经济的激烈竞争,处于上游垄断地位的国有经济部门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倒逼其加速发展,进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

2.2.3 要素市场

非国有经济已成为创新的主力军,但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缺乏资金支持成为很多企业创新路上的“绊脚石”。金融要素扭曲会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抑制效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显著,国有企业的上游度攀升会使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变得更艰难[23]。因此,改善要素市场环境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对创新的负面影响。要素市场环境的改善还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从而有效缓解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创新投入提供更多机会。此外,行政垄断行业经常获得隐性补贴形式的超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工资溢价而非创新产出[25]。因此,处于上游垄断位置的国有企业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吸引大量人才,形成人力资本错配,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负向影响地区创新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营商环境优化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旨在分析工业行业中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与地区创新能力的关系。参照王永进和刘灿雷[15]、郭树龙等[4]的相关研究,构建如下基准计量模型:

innovationit=α+βupit+γ∑controlsit+∑province+∑year+εit

(1)

其中,innovation表示创新能力,up表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controls表示各个控制变量,province和year为省份与年份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误差项,i、t代表省份和年份。

3.2 变量选取与度量

3.2.1 被解释变量度量

目前有很多衡量创新的指标,比较通用的做法是使用专利申请数表示地区创新能力[34,35]。相比于容易造成误测的TFP[36-38]和可获得性较差的R&D支出,专利申请数能够更加及时、公开透明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39,40]。因此,本文选取工业行业的专利申请数(patent)衡量地区创新能力。此外,在稳健性检验中,参考毛其淋[41]的做法,选取工业行业新产品销售额(sale)作为对工业行业专利申请数的补充指标来衡量地区创新能力。

3.2.2 解释变量选取

在衡量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时,参考王永进[15]的做法:首先,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各行业上游度指标;其次,构造各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指标。对于行业上游度指标的构建,参考Antras等[42]的做法,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该行业与最终需求产品之间的距离,表示为行业的上游度Ui,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首先考虑封闭条件下的情况,即一个国家有n个行业,任意一个行业i(i=1,2,3,...,n)的总产出Yi等于该行业用作最终消费的Fi和为其它行业提供中间产品投入的Zi,即

(2)

其中,dij表示每生产1单位j行业产出所需投入i行业产出的量,将其迭代,就可以得到i行业产出在价值链不同位置上的使用情况。

(3)

对上式右端除以行业i的总产出Yi,测算出i行业的上游度。

(4)

Ui=[I-Δ]-1·1

(5)

其中,1表示元素为1的列向量。

进一步地,考虑开放经济情况下,当存在进出口和存货变动时,对上述封闭经济情形下的式(2)作如下调整:

(6)

其中,Xi、Mi和Vi为i行业的进口、出口和存货,i行业用作j行业的中间投入比例变更为:

(7)

其中,Xij、Mij和Vij为j行业使用i行业的进口、出口和存货部分。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并未给出此部分数据,本文假定j行业使用i行业的出口、进口和存货比例与封闭经济下j行业使用i行业产出的比例一致,即:

Xij=δij·Xi

Mij=δij·Mi

(8)

Vij=δij·Vi

故调整后的投入产出系数为:

(9)

(10)

其中,output为P省份i行业t时期的国有企业总产值,以此为权重,对行业上游度Ui进行加权平均,测算出P省份的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UPpt越大,表明该省份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上游行业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则表明该省份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下游行业。

3.2.3 控制变量选取与度量

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参考已有研究[43,44]的思路,选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外资投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prd)用工业行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衡量,这是因为研发人员作为创新投入要素的一种,会影响地区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gdp)用当地名义GDP除以以2008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表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扩大创新的市场需求。因此,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stru)采用当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创新意向,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对地区创新能力发挥重要影响。城市化水平(urban)用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为创新提供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也使得地区知识网络更加完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因此本文认为城市化水平对地区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外资投入水平(invest)用外商企业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外资投入可以缓解部分企业因缺乏资金而减少创新投入的窘况,此外还可以在外资流入过程中学习到国外先进技术等,从而有利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此外,为了消除调查年份和地区对估计结果影响的偏误,本文所有实证模型均控制了年份和地区因素。

3.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第四次经济普查和Wind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08—2017年。其中,在测算内地各省份国有企业上游度时,由于海南、吉林、上海、西藏和云南的数据缺失严重,故只对内地剩余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测算;《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缺失2017年数据,经对比,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口径与其一致,故采用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进行补充;营商环境指数采用王小鲁等公布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相关指数。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准模型结果分析

在基准回归中,使用同时固定时间和地区的双固定效应模型以消除时间与地区的遗漏变量,表1列示了基准回归结果。如第(1)列所示,在不考虑时间、地区效应以及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其估计系数为-1.460,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会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在第(2)列中,当仅控制时间和地区的固定效应时,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估计系数为-2.618,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第(3)—(7)列是在控制时间和地区的情况下,逐步加入各项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估计系数依然显著为负,说明国有企业上游垄断阻碍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观察控制变量的结果发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prd)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一个地区研发人员越多,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就越高。作为研发投入的关键因素,研发人员是创新产出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推动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在要素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研发人员多的地区,其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更强。经济发展水平(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也越强。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收入地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城市化水平(urban)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创新能力越强。可能的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企业创新意愿也更强;二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其信息传播速度快、知识共享能力强,可以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stru)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一个地区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相较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创新需求更强;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优化劳动力市场,从而推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外资投入水平(invest)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资投入对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一方面,引入外资可以缓解部分企业因融资困难导致创新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推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表1 基准回归结果Tab.1 Benchmark regression results

4.2 稳健性检验

通过上述基准回归结果发现,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从两个方面进行验证。

4.2.1 替换衡量指标

本文选取实际生产层面的工业行业新产品销售额(sale)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补充指标[41],回归结果见表2第(1)列。由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新产品销售额有显著负面影响。此外,将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额两个反映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假设H1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的第(2)—(5)列,回归结果均显著为负,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4.2.2 内生性处理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地区创新能力,核心解释变量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从逻辑上而言,地区创新能力影响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的可能性较小,二者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也不排除一些同时影响地区创新能力和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的因素。因此,为了增强结果的稳健性,选取工具变量对基准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参考已有研究思路[45],从全国层面计算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经过检验,工具变量显著拒绝了“工具变量识别不足”和“工具变量是弱有效性”的假设,证明工具变量选取是恰当的,实证结果见表2第(6)列。结果显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进一步证明“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抑制作用”的结论。

表2 稳健性检验结果Tab.2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4.3 机制分析

研究假设H2提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作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验证H2,借鉴温忠麟[46]等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调节效应模型:

innovationit=α+β1upit+β2bindexit+Σcontrolsit+∑province+∑year+ε1

(11)

innovationit=α+β1upit+β2bindexit+β3upit*bindexit+Σcontrolsit+∑province+∑year+ε2

(12)

其中,bindexit代表地区营商环境指数。式(11)中upit*bindexit为当地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与营商环境指数的交互项。为避免共线性问题,对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和营商环境指数进行去中心化处理。理论分析中指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会受到营商环境中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要素市场的影响。因此,选用市场化进程、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3个指标对假设H2进行讨论,结果见表3第(2)—(7)列。

4.3.1 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从表3的第(2)、(3)列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能够有效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市场化进程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地区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更有动力进行创新以增强自身实力。其次,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降低上游行业进入壁垒,使得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难以维持。国有企业会通过创新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和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此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低,可以有效缓解因政府干预导致的要素错配现象,使得有限的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提升地区创新能力。

表3 机制检验结果Tab.3 Mechanism test results

4.3.2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表3的第(4)、(5)列可以看出,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与国有经济相比,非国有经济的生产效率较高,在促进物质资本积累、加大创新支持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效果更好[47,48]。随着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力资本由于“工资溢价”原因过度集中在上游行业国有部门的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善[49],更多的人力资本选择进入非国有经济,从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上游垄断地位会受到冲击,迫使其选择研发新产品或其它改进措施以维持其上游行业的垄断地位,进而带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4.3.3 要素市场发育的影响

从表3的第(6)、(7)列可以看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提升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但其深受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扰[50]。上游行业大多为资本密集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对于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更偏爱处于上游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从而限制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随着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提升,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优化,融资困难的非国有企业有更多机会获得贷款。此外,要素市场发育水平提升会放松对外资引进的诸多限制,外资投入增加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干中学”效应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因此,要素市场发育水平提高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

5 进一步检验

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市场发育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不同,本文分别从地理特征、要素配置和政府作用3个方面考察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影响地区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表现。

5.1 异质性检验的理论依据

5.1.1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类

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更高,更易吸引外资流入,创新环境更好[51]。外资流入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同时,沿海地区进出口活动更加频繁,有助于充分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相比于外资流入水平和进出口水平较低的内陆地区,沿海地区有更多机会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52],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

5.1.2 劳动力配置情况

要素错配会降低创新效率[53],劳动力在两部门间的错配会阻碍具有创新活力的劳动力流入非国有企业,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因此,相比于劳动力错配程度较低的地区,在劳动力错配程度较高的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该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更显著。

5.1.3 行政垄断程度

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在行政垄断程度高的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较高,进而限制市场发挥作用[54]。在缺乏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信贷资金等要素更易在政府政策的安排下流向国有部门,加剧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放大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在行政垄断程度低的地区,其市场化水平和竞争程度较高,政府干预较少,有利于要素的合理配置。因此,相比于行政垄断程度低的地区,在行政垄断程度高的地区,其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更大。

5.2 异质性检验结果

5.2.1 地区异质性

为了验证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否会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据省份所处地理位置,将全国划分为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两部分。表4中第(1)、(2)列给出了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两个子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内陆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沿海地区。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的开放度更高,竞争更加激烈[51],引入外资的动机更强、成本更低[55]。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企业缺乏研发投入资金的窘况,还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此外,沿海地区的创新环境较优越,创新平台和创新组织更加完善,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更有利于提升创新效率[56]。

5.2.2 劳动力配置扭曲异质性

参考柏培文[57]构建以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为基础的两部门劳动力配置扭曲模型,衡量劳动力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配置的扭曲程度。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系数越大,说明国有部门的劳动力冗余现象越严重。本文将样本分为高于平均配置扭曲水平和低于平均配置扭曲水平两组,从表4第(3)、(4)列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在劳动力配置扭曲水平低的样本组中不显著,而在高的样本组中十分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比非国有企业低,当劳动力过度集中到国有企业时,无法发挥劳动力应有的创新作用,而非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劳动力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工资溢价”是导致国有企业劳动力冗余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部门企业将通过行政垄断、寻租等活动获得的超额利润用来支付员工工资,从而减少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因此,在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高的地区,其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表4 异质性表现实证检验结果Tab.4 Empirical test results of heterogeneous performance

5.2.3 行政垄断程度异质性

参考陈汝影[58]的研究思路,以地区国有企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行政垄断程度,并将样本划分为高于平均行政垄断程度和低于平均行政垄断程度两组。从表4中第(5)、(6)列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在行政垄断程度低的样本组中不显著,而在高的样本组中十分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在行政垄断程度高的地区,国有企业依靠行政垄断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收入,不必冒险进行创新(李政和陆寅宏,2014),从而更倾向于技术引进模式[59],导致创新能力低下。此外,一个地区的行政垄断程度会影响当地的公平竞争,在行政垄断程度低的地区,其公平竞争程度较高,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至关重要,而破坏公平竞争则会抑制企业创新。因此,在行政垄断程度高的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影响地区创新能力的效应和内在机制,并利用2008—2017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基于地理位置、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以及行政垄断程度3个维度考察了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影响地区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表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国有企业上游垄断会抑制地区创新能力,即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越高,地区创新能力越弱。该结论在替换不同被解释变量以及采用不同模型的情况下依然显著成立,证明该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二,基于营商环境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优化营商环境可以缓解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营商环境中市场化水平提高、非国有经济发展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等均有利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在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第三,针对存在不同特征的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首先,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国有企业上游垄断对内陆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沿海地区的抑制作用较弱;其次,从劳动力配置的扭曲程度来看,国有企业上游垄断显著抑制了高扭曲地区的创新能力,而对低扭曲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最后,从行政垄断程度来看,国有企业上游垄断显著抑制了高行政垄断地区的创新能力,而对低行政垄断地区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6.2 政策启示

为了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降低地区国有企业上游垄断程度。政府应逐步减少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融资担保等一系列隐形补贴,激发其竞争意识,并放松对上游行业的市场管制,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行业不仅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提升,还会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地区创新能力。因此,可以给予非国有企业进入上游行业的机会,提高上游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进而打破上游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格局,逐步在上游行业实现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第二,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非国有经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都优于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发展可以缓解地区行政垄断程度,但是非国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受到融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歧视,抑制其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推动形成高效完善的金融市场,从而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能力,激发非国有经济的创新动力。第三,优化地区营商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轻政府对市场发展的干预程度,使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最后,提高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推动人力资本向高效率企业流动,完善市场融资体系,放宽外资进入市场的限制,为企业获取资金拓宽渠道,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提升。

6.3 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文在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首先,关于创新能力指标选取。客观地界定创新能力是确保研究科学的重要前提。现有文献中对创新能力的测度各有侧重,如专利数量、专利复杂度、专利被引用次数、专利技术溢出程度等。本文使用地区专利数量衡量创新能力,后续研究可以结合专利的创造性、有效性、经济效益等不同维度科学界定创新能力;其次,本文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对研究结论具有异质性影响。因此,从要素配置角度分析其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未来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营商要素程度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