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程伦理教学中的融合运用和实施

2022-03-17 00:05刘军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伦理价值观育人

刘军

(新疆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一 引言

2011年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更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势在必行。

2016 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各高校面向工科开始逐步推进工程伦理的教育[2];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疆大学面对19级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设立“工程伦理”课程;同年为推进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教育改革需要,健全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面向工程硕士开设公共学位课“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教育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随后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展[3];20世纪末我国工程伦理的研究逐步兴起[4],21世纪初,国内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等高校纷纷开设工程伦理及相关课程,教材多选用美国作者马丁的《工程伦理学》,随着教学研究的推进,国内也陆续出版了各类工程伦理学的书籍[3],对于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其重要内容和观点依然来自西方工程伦理著作,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融合,贯穿于工程伦理的教学之中,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我校工程伦理课程是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顾剑、顾祥林主编的工程伦理学为主要参考教材进行讲授,在“工程伦理”授课过程中已从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具体案例中挖掘出许多课程思政元素。但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在授课中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以及历史的责任和担当,值得思考;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从课程内容融合设计、课程思政的授课模式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二 核心价值观在工程伦理教学内容的融合设计

24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组织文化核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也是由价值目标层面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凝练,更是居于其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级,对其它层级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表述,也是由社会层面对其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更是我们矢志践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由个人层面对其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涵盖了各领域的社会道德生活,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5]。因此结合以上分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与工程伦理课程内容进行对接十分必要。

本课程分为四篇十章[6],理论篇及障碍和挑战篇一部(包括:伦理学概述和发展、什么是正确行为、伦理决策、未来的挑战等4个章节)与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及国家层面对应,是价值目标,具有统领作用;工程中的外部社会责任篇及障碍和挑战篇一部(包括: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工程师与环境、文化差异和国际化等3个章节)同其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对应,体现其价值取向,反应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属性;工程中的内部社会责任篇及障碍和挑战篇一部(包括: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作为员工的工程师和负责任行为的障碍等3个章节)与公民个人层面对应,是价值准则 。

由此,进一步明确核心价值观每个层面对应本课程章节的逻辑关系;民主文明、和谐应是伦理决策的基础和工程师正确行为的指针,实现国家乃至人类的富强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体现出人类与国家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是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的保障,也是工程师面对环境应采取的态度,而文化差异和国际化程度的不同也就造成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法治差异,导致我们在规范工程伦理时需面对挑战;表现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是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作为员工的工程师的基本条件,而友善在工程伦理实施中则可能成为负责任行为的障碍,也是我们工程师将面临的又一挑战;同时也展现出工程师的价值准则。

通过以上内容分割对应的融合设计,工程伦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3个层面紧密衔接,层层嵌套;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工程伦理原有的哲学体系,阐释工程伦理在工程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明确作为人类优秀群体的工程师在实施工程伦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工程师的思想标杆;工程伦理是人类发展中对思想的凝练,也是对未来挑战的预设;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人类社会努力的最高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工程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冲突,在工程伦理的实施过程中,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工程师、乃至人类不懈追求的最高行为指南。

明确授课内容后,其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适合的方式则可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利用好课上32学时,本课程采用了课上、课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 在工程伦理课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授课平台的混合并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常态[7];本课程在原有线下授课的基础上,依托雨课堂在线平台,对工程伦理课的教学内容与学时进行了合理分配,采用课上、课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每章节内容的讲解需要,在课前、课后将核心价值观对应的案例、近期热点问题及思政事例上传至雨课堂平台,并发布预习和作业通告,便于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和课后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兴趣;课堂上运用雨课堂APP,适时上传授课内容课件,保证学生在雨课堂在线平台上存有完整上课资料及授课语音或视频,方便学生课下查阅,查漏补缺,为学生的自主提升提供了便利;在课上结合雨课堂的提问和测试功能,随机对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重点解析和回顾,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确保了全体学生的齐头并进;还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热点主题的讨论和交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学生从新闻热点和周围所见中萌发出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引入雨课堂线上平台,实现了课上、课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工程伦理学习的自由支配性、可获取性,更增强了师生间的全时空交互,提升了学生对工程伦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师生主体的交互融合

在以往的授课模式上,多采用教师为主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近期又多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引导启发式教学,以上两类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8];在目前拥有优质教学平台的条件下,已彻底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时空束缚,实现了课上、课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师生主、辅角色的互换呈现出高频性,师生各为主体的授课核心地位不在明确,并出现相互主体性融合,互为主体;如进行工程伦理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讲解时教师成为主角,但当就此概念或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延伸拓展时,学生成为主角,发言提问、讨论交流;又如在线上平台进行课下授课内容的预设后,学生通过线上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则辅助引导予以解析、阐述,完成授课目标;建立课上、线上与课下、线下两个正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课上、线上与课下、线下教育资源的互动衔接融合;推动了教师、学生一体化育人,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达到了师生间主体性的交互融合;更好的推动了师生间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也更好促进了师生对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密切关联认识的提升,使工程伦理课成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

(三) 工程伦理的三全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27日,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它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9]。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工学类专业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2021年5月,教育部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的工程伦理评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于这门专业课程如何更好实施“三全育人”?

一是在教授工程伦理这门课时,在充分挖掘课程组所有授课教师育人要素的基础上,主动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将工程伦理知识讲授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把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精神力量。同时以工程伦理热点问题为讨论方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主体的转换,使得本课程教育主体从“单”转向“全”。

二是在教授工程伦理这门课时,课上、课下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本课程育人过程从原来对时间“条块分割”,每周只有2学时;转为所有课程知识在雨课堂线上平台保留,学生可实时学习,形成了本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全覆盖”,从“分”转向“全”。同时,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其中,贯穿整个教育学习过程;适时开展热点交流讨论,推进体验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价值认知的能力,提升学生了解国情、认识世界、价值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政治认同和思想意识。

三是在教授工程伦理这门课时,在育人空间上从原来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面对面的讲授,通过运用雨课堂预习、作业的发布功能,给学生提出问题,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错综复杂的现实事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掌握国情,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认知、锻造品格、增长才干,培养其勇于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整个过程从“点”及“线”,由“线”汇“面”,聚“面”成“体”,实现由“点”转向“体”,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四 结语

通过对工程伦理授课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与工程伦理课程内容的紧密对接;结合雨课堂在线平台技术,充分实现了课上、线上与课下、线下的有效契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现实和虚拟以及教学主辅角色的有效转换,自然融入核心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知识,突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既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又丰富了学生工程伦理的知识,使得本课程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了知识讲授同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也进一步树牢了师生的“四个自信”、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祖国的自豪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伦理价值观育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