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研究

2022-03-17 04:05彭瑞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言行行为习惯幼儿教师

彭瑞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羊下坝镇中心幼儿园 甘肃·武威 733024)

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稍加引导,都可以使之获得相应启示,然后将所得信息纳入个人的思想认知,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鉴于此,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同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以多元手段将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方方面面,从而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有效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1 能够使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能够初步在其心中种下思想道德的种子,使之学会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些言行做出相应判断,然后主动约束自己,也会更加主动地在生活中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并能够与其他同伴友好相处,从而在此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2 能够推动幼儿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当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其认知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即此时的幼儿会更加善于模仿、学习正确的言行,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信息录入认知系统,作为指导自己的一种思想,同时会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愿意与人分享等,有助于切实增强幼儿的发展质量。

2 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2.1 借助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

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也能够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可借助各种趣味故事来吸引幼儿兴趣,并引导他们判断故事中人物言行是否规范、合理,以此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笨狼阿灰”的故事,有效触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在故事结尾提问他们:“为什么阿灰掉入陷阱后其他小动物都很开心?大家为什么都不喜欢阿灰呢?”以此引导幼儿说出“阿灰喜欢欺负人所以大家不喜欢他”或“阿灰受到惩罚所以大家很开心”,而教师也要趁机教育幼儿:“对了,我们大家一定不能向阿灰学习,不能欺负其他小朋友,而是要向帮助小公鸡的动物们学习,做团结他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当然,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动画类故事,以激发幼儿兴趣,如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剧集,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以大头儿子的言行为参考,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引导他们,推动其健全发展[1]。

2.2 组织趣味游戏完善幼儿认知

教师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时,还可以组织趣味的游戏,使幼儿在参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以此完善其认知。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帮图书宝宝回家”的游戏,即将教室内的所有图书打乱顺序摆放,同时依据图书的内容设计对应的纸箱,让幼儿据此开展分类、收集和整理游戏,而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着重强调规则:“每个人都要站在起始线处,且必须要在教师的号令声之后出发,迅速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分类和整理,如果没有按规定站位,或是抢跑,则取消游戏资格。”由此,幼儿们会更加专注于眼前的游戏,认真地聆听指令,按照规定开始游戏,有助于培养其规则意识,与此同时,幼儿可在游戏中认识更多图书种类,形成分类思维,也会养成良好的分类和整理习惯[2]。通过开展这种具有引导意义的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制定规范发挥约束和指导作用

为了保证养成教育的成效,幼儿教师还需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制度,用以约束和引导幼儿的言行。例如,教师制定的规范制度要涵盖各个层面,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等,即上课要遵守纪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早上要洗手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穿衣服和叠被子以及不能浪费粮食,平常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也要尊重老师、长辈,且要设立相应的检查评比制度,从而促进各种制度的落实,使幼儿得以健全发展。当然,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管理中积极落实各种制度,如每天早上要检查幼儿的个人卫生情况,即是否洗手洗脸、衣着是否整洁、头发是否得体等,也可以向送幼儿到校的家长咨询幼儿在家是否能够主动穿衣、叠被,然后记录信息,在上课之初先对幼儿的相关表现加以点评,以此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次饭前,教师也要督促幼儿洗手,还要及时记录幼儿在课上、游戏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幼儿与其他人相处的情况,到周五时可以进行总结,给总体表现优异的幼儿发放奖励,从而促使其在制度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 抓住生成时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教育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期间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各种生成性资源对幼儿进行引导,从而强化育人效果。例如,在区角游戏中,有的幼儿会与他人争抢材料并发生矛盾,若矛盾并未升级,幼儿自己能够解决,教师只需观察其相关表现即可,然后在游戏总结环节,将之前发生矛盾的幼儿的相关表现讲出来,既要说明他们因争抢材料而发生矛盾的行为是错误的,也要表扬二者能够及时化干戈为玉帛的行为,并着重鼓励那个率先让步、具有谦让精神的幼儿,也可为其颁发奖励,使之明白团结友爱、谦让和谐的重要性,若矛盾愈演愈烈,教师就要及时出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如可以这样说:“这个材料不只是这里有,另外一个片区也有,如果不够用,可以到别处取用,对不对?还有,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小朋友,如果缺了这种材料,那是不是可以想办法用其他材料代替呢?说不定做出来的新东西会更加好看呢!”待二者化解矛盾后,可以再讲述相应道理,使之明确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以此促进他们养成良好习惯[3]。

2.5 激励点评落实正面教育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直接教育往往更加有效。所以,教师在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时,可以采用激励策略,通过正面引导使之明辨是非,不断改进自身的言行,继而推动其良性发展。例如,当幼儿在午间吃饭时能够落实“光盘行动”,教师就要立刻进行表扬:“今天XX小朋友非常棒,他没有浪费一点粮食,大家给他鼓鼓掌好吗?”此时,不仅受表扬的幼儿会形成节约粮食的意识,其他幼儿也会受到鼓舞,在吃饭时更加专注、专心,努力不浪费。而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将自己的材料、玩具分享给他人时,教师也要及时鼓励:“你看,我们班的XX非常喜欢分享,她的小熊玩具已经给好几个小朋友带来了欢乐,大家要爱惜她的小熊哦,也要向她学习,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样小朋友们会更加开心呢!”以此种方式,幼儿会更加主动地维持各种良好习惯,也会不断向他人学习,主动完善自身的言行,有助于增强正面教育的成效。

2.6 家园联手优化养成教育策略

养成教育不只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因而幼儿园与家长要加强联系,建立共育目标,以此推动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教师可利用实践活动、区角游戏等方式教幼儿叠被子、系鞋带,并告知家长,然后由家长在家监督幼儿每天自己穿衣、叠被、穿鞋,增强其自理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规则,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晚上到点必须睡觉等。此外,教师要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如邀请家长到校和幼儿一起参加“袋鼠跳”“并步走”等活动,或是让家长利用睡前时间和幼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借助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建议家长带幼儿参观革命圣地、科技馆等,培养其爱国、爱学习的意识,从而不断规范其行为习惯[4]。

3 结束语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幼儿健康、健全发展的必然举措。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及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探索,充分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然后结合新理念和新思想,以具有实效、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之对各种道理形成感性认知,学会辨别是非,并据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同时将好习惯延续下去,以此不断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言行行为习惯幼儿教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