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下高校教师面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优化研究

2022-03-17 04:0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留学生文化

高 睿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天津 301617)

教育是国家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青年为基。教师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对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发表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中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并明确指出,大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

来华留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身份比较特殊的成员,他们既是高校学生,又是国际人士,也是“中国故事国际讲述者”,对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他们学习和了解真实的中国国情、发展、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对外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宣传战略的需要。这就对面向留学生教授国情和文化教育的授课教师有了更高、更严格、更多元化的要求。对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结合来华留学生文化教育需求的特点,如何从四个方面优化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能力,就此问题本文提出几点简要的看法。

1 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教育的需求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十六大以来扎实推进打造的大外宣新格局,让世界从各个角度领略到了中国风采和中国文化,中国也逐渐成为外国留学生选择留学的大国之一,这些来华留学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在国家之间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具有巨大意义。

从他们选择来华留学主要的动机上看一是想要提高汉语水对,二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对我国的发展充满好奇心,很愿意亲身体验中国的文化和风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了解中国的情感倾向。

从留学生留学身份类别上来看,短期来华进修的留学生,是带着强烈的文化体验的目的来中国进行短期学习和体验,他们对传统文化课、中医文化课、文化体验课,以及专门用途的汉语的需求较高。来华进行长期学习的学生,从知识类课程的需求来看,中国概况、中国的社会生活、汉语、中医的历史与发展、跨文化交际、热点时事等是留学生需求中排名前几位的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更多的留学生倾向于知识理论课和文化技能体验课穿插进行。

2 “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下,优化高校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综合能力对策建议

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学习后,他们最频繁接触的就是对外汉语及文化课教师,因此课堂和教师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阵地,承担和发挥了面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四个方面来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理想信念方面,作为“四有”教师标准的第一条,是教师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养。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中面向留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教师,首先更要强化理论学习,掌握强大的思想武器,认真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国史党史,自觉做到知史爱党,充分并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教育和好老师的的重要论述,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自我行动,内化为自我认知,深刻并且充分认知教师身份所肩负的重要历史重任,要积极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和声音,传播中国梦。

其次,在面对众多文化集合的留学生群体,教师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提高对国内国际政治的敏感度,在理论知识和观点学习的同时,扩充学习范围,要加大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的学习,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对国际国内热点时政的关心和把握是提升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基本途径,但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面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授课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所具备的亮点。

在道德情操方面,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先决条件。相对留学生而言,教师的身份上又多了一层中国形象缩影和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留学生也会通过教师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来了解和认知真实的中国。作为留学生的授课教师,中国故事讲述者之一,更要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有师范,讲师德,用自身言行举止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身为范本向留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课堂上的故事讲述做好铺垫。

其次,留学生群体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组成,国家、种族、个性、语言程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都不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其民族习惯,尊重其国家的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不能出现厚此薄彼,在授课态度中,对待不同的留学生的态度要公平没差别,使他们在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平等学习权利的尊重。

在扎实学识方面,一是文化及汉语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跳出传统的单纯的学科专业的观念束缚。由于来华留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教师要主动涉猎和学习多元门类的知识和文化技能,让自己成为“全能选手”“杂家”“多面手”,尽可能的提升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文化技能才能更好的应对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才能让留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对中国社会有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二是构建多元互动式课程,培养留学生跨文化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穿插的课程平台,从直接感官上和情感上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文化知识理论介绍为主的授课模式,以留学生文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增加丰富的文化技能的实践活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让留学生在一些文化知识的讲授中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帮助他们将日常获得的碎片化的文化信息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是采用多元授课方式,提升吸收效果。要采用与时俱进、学思并重、启发诱导等的方式,将文化知识中比较理论化和难理解的内容,通过文化举例、新媒体展示、扩充广度深度、提问演讲等方式,提升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

在仁爱之心方面,教师在面向留学生授课及相处的过程中,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是教师人格魅力中留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由于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师首先要具备文化尊重和融入的能力,对多元文化采用更加包容的态度。要能够做到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其所在国家文化,要时刻做到不忽视、不敌视外国文化,要站在更加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外国文化,尊重留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面向留学生讲中国故事的教师,要提高将多元文化融合起来的能力,才能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互补性,树立起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第二,要锤炼自我更加耐心品质。留学生群体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而且还包含了身份复杂、国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学历知识背景、年龄跨度、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中、英文语言能力等比较复杂的差异性,相对中国学生的差异化而言,教师要更加理解和包容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要更加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的品质,善于从每个学生中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闪光点和困难点,因材施教用更加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的困难,帮助留学生完满完成学业。

第三,要提升解决留学生课堂以外困难的真心意识。留学生在刚来到中国开展学习的阶段,由于语言问题、环境陌生、气候因素、文化认知等因素,留学生在初来中国学习阶段,课堂外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同时又对寻求解决途径感到很迷茫,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授课教师除了关心解决学生学业上的困难外,也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给予关心,主动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引导和指导,疏导其心理焦虑感,通过暖心之举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留学生文化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