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管理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实施路径研究

2022-03-17 04:0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短板教育工作者供给

张 航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400)

自从国家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需求侧管理的政策,面对经济问题提出: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求侧管理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受到了很多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笔者作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者,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并且认为它对于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思政课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思政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不足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对于思政课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和融入各个行业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创造出适合教学需求的优质精神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求侧管理在影响经济基础层面的同时。也最终会影响到上层建筑的层面,包括思政课的教学。经济上管侧的需求和措施也应该是忠实的,思政课教学需求及其实施更需要实事求是。采用经济学上管理侧需求的理论解决思政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需求失衡的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思政课教学在需求侧管理上关注: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着重解决短期需求。首先,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几年的学校“成人”过程相对于个人“成人”的过程是短期的。而思政课追求的培养立德树人,拥有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建设者,却是国家教育的长期目标,需要采取短期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克服这些需求的失衡。其次,课程实施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对于内容的需求在社会不断发展下需要不断增加更新内容,传授和受众的需求之间就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一方面传授的内容和理论必须符合国家政策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受众不断提出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很难得到及时和正确的回应。解决需求短期不平衡就是一个“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的过程。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并不是相互迁就,社会的变化发展导致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最终会左右社会的最终发展。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让多方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而做出技术性的改变就是一个问题,还有,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包括新观点提出和被接纳,这种相互错位的不平衡过程贯彻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最后,在思政课教学实施中,管理侧需求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小范围,而是扩展到国家层面和社会、学校层面的思政建设,是属于创生的取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必定也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国家法律和教育政策固然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需求侧管理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重视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于各类优秀而新颖的思政类教学成果的供给起到了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的有偿精神创造得到回报之后,才会有不断地更好的文化产品的涌现,国家采取各类经济手段对于有原则指向精神产品的需求,会导致需求的供给的提高,也会引发出社会更多的消费需求,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这三种取向和经济学上的需求侧管理概念是一致的: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形成对照。这个也适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也是它们必须坚持的几条原则。

1 “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忠实性原则

在这里“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就是要确保课程教学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思政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思想上“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的过程。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是一夜之间能形成的,学生在思想上的“成人”过程需要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它们就像横梗在通向正确路径上的障碍和短板,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都不可能通过什么权宜之计的方法绕过去,需要一个个脚踏实地地去攻克。按照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示,因此思政课改革要在每一个环节都打通堵点,“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它需要思政课堂教学实施中要说实话。讲述党和政府的直接要求,倾听贴近学生心里需要的实话,无论是观点、过程还是立场,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并付之于实践。

2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相互适应原则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就是相互调适取向的过程。一方面,国家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客观需求,会影响教学上使用的思政类产品的性质和质量,并最终影响学生和社会在思想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和社会对于思政产品的需求也会影响到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思政类精神产品的发展方向,促使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现实社会和学生的真正需求,并加以改进和提高。要确保课程有效,就必须面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青年学子面对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价值迷惑,如何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背后的错误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就是一种明确的社会需求。让我们的供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带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导向的教育阵地,从思想上灌输给青年人,最终让他们在思想上体现出主流价值观,进而产生进一步的思想需求。这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施中的忠实趋向的应有之义。而学生在新时代的需求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需求和供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需要双方乃至于多方相互适应。这种相互适应也是忠实性需求。不会一成不变。但是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获得国家和社会认可的需求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需求是一直“忠实”存在的。国家的需求和学生的自我需求之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存在距离也是真实的,这就需要需求侧管理的引导。首先就是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打通堵点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实施是解决“堵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3 “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创生原则

教学实施中遵循的忠实性原则并不代表一成不变的,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不代表就是让哪一方选择妥协和退让。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往往会超出所有计划和教育工作者的预测,“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国家和社会在思政类精神产品资源的创新性供给上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需求。每一个学生走的“成人”的道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在成长的价值取向的需求及侧重点也不同。教学过程中的忠实性和相互适应性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这种需求是更加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坚持原则不变的基础上赋予教学实施者以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育工作者在需求侧管理的驱动下,在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这些环节都必须采取和以前不一样的手段和思维方式,确保整个创新的连续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永恒课题。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内的价值趋向变化,再结合国家思政课程标准上的价值取向上的需求之后,是需要时间的,然后才有可能真正找到两者之间的动态的契合点,因为对这一类学生有用的手段对另外一批也许是无效的。这也是迫使教育工作者选择不断创新的一个主要理由。只要有创新就会有风险,创新意味着有更多的失败和意想不到,如何为他们区分出一确定的标准就是一个难题。但是有一点:确保忠实性原则和相互适应原则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做好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它需要考量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原则要求,动静之间的结合不会是一帆风顺,采用经济学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对于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是从理论上一次有益尝试,最终还需要落实到现实的思政教学上来,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短板教育工作者供给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