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2022-03-17 04:05赵国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师生化学

赵国政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1,2]。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化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不协调”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师生互动性差

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的练习和训练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需求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理念下的反复练习,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很辛苦。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习惯于自己设计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问,导致即使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经常出现学生不知如何提问的现象。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提问题”一事的回答是:找不出问题;理解不深,不知道怎么提问;问题太简单、无聊;问得太快,来不及思考等。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课堂交流和互动,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破坏了课堂的动态平衡和共生性。

1.2 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发展,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强制”下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课堂上传授的化学知识通常局限于考试,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脱节,也脱离学生能接触到的工农业科技范围。造成了学生口中“上学学的知识用不上,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上学时没学”的现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不是“放羊式”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求知欲和合理安排学习的能力。但我们目前的合作学习大都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只是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2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只有适应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再要求[3]。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以科学的态度和谦虚的姿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源动力和学习习惯[4]。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建立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上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脱离教师的监督、引导和管控。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知识的反思者、教学重点的归纳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从根本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引导者和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者、鼓励者,同时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调控者。课堂不但是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度过和共同创设的生命空间,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在这个固定的场所里,和谐与平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竞争、互助的关系,其中平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和实施者,并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态。如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酸和碱,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然后让学生到讲台讲解什么是酸和碱,他们的组成有什么特征,如何识别以及溶液pH值的测定,最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和平等的课堂氛围,可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2.2 加强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合作学习,不仅是分组讨论,更是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动,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师生彼此间形成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去创造”,而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再创造”。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问题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组合作探讨或者有选择性的选择问题回答等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3 以实际生活为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和求知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3 总结

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化学可以从兴趣化、生活化、信息化三方面形成有效的策略。首先,兴趣化教学策略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可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小组竞争、户外活动等提高化学学习的趣味性。其次,生活化教学策略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生活问题,所以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学中要学以致用,多组织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同时还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欣赏、关注每一个学生,致力人文关怀。最后,当今社会下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决定了授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需了解化学研究的新动态。授课人也不只限于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或者是有实践经验的人,而且授课内容也可以是观看影片和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师生化学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在新闻中学化学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