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学》课程中引入思政教学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4:05周远明徐进霞刘晓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电子学电工思政

张 鹏* 梅 菲 周远明 徐进霞 刘晓静

(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但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征途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显而易见的是,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竞争具体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我们正处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因此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出各种人才的终端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然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不少人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困惑和迷茫,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甚至陷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1]。为了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课堂中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且及时的。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政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由思政理论必修课承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长此以往可能会有“空中楼阁”般抽象之感,难以深入理解。因此课程思政绝不能仅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程的讲授,各类课程需要“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由于各类课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对应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以“大道至简,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2]。

对于一般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思政元素往往容易获取,而理工类课程主要是以科学原理的抽象概括或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讲授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工电子学作为一门典型理工类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门值得深入讨论的新课题。在结合教学实践并经过思考总结后,本文整理了在电工电子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取得的部分经验成果,希望能为理工类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电工电子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和激励当代青年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因此,在电工电子学课堂中实施思政教学需要首先关注于学科地位的重要性及学科特点[3]。电工电子学课程是面向非电类理工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除了专注于课程内部的知识本身,还需了解到这门学科与其他相关课程之前的联系,以及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让学生自己能够回答“为什么我们需要学好这门课”这个基本问题。

学生需要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和国家集体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了解到当今社会的科技需求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学习和奋斗,而社会的需求又同时能够支撑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学生需要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复杂多变性,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发生的“中兴华为事件”能够反映出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科技战,而归根结底是人才战和教育战。从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中,有17项与“芯片”技术有关。因此,解决好芯片产业中的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突破科技封锁和实现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关键”问题中的“关键”环节显然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阶段,亟须我们的大学生们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奋发图强、不懈努力。有了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后,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心存高远,且能脚踏实地认真学好这门课程。

2 电工电子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在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如果如同教科书般灌输于学生,此种方式显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才能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合适的思政素材,例如学科发展史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物理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些内容除了在第一节绪论课上系统介绍以外,还可穿插于对应的章节的课堂之中。例如,在介绍欧姆定律时,大部分学生对于线性欧姆定律显然会感觉十分简单,但在这条简单定律的背后,科学家欧姆先生却几经挫折,遭遇到论文多次纠错、不被认可甚至被众人嘲讽等巨大的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些生动的事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上课时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动力,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坚持理想,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

更为重要的是,电工电子学作为一门典型理工类学科,其本质上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在许多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上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其哲学原理,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定律的本质,如客观事物的内部因果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等等。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内部的哲学原理准确无误提炼,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需要与善于提炼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讨,真正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作者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基本上可将授课内容的所有部分均相应提炼出一定的思政素材,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在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中始终贯穿的如电阻串并联和电源的两种模型中的“等效变换”“理想模型化”等理念中涵盖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等深刻的哲学道理。

(2)在分析暂态电路的过程中,关于“换路定则”所描述的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的连续性则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内部因果联系”“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等辩证唯物哲学理念。

(3)在交流电路中在介绍关于“功率因数提高”的作用时,涉及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率的问题。此部分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们节约能源和环保意识,进而推广到发展绿色工业和科技的重要性[4]。

(4)从数字电路中二进制“0-1”所蕴含的对立统一,能够让学生体会并深刻思考如“舍与得”等人生哲理。

(5)从单一电路、组合电路,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芯片,这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只有每个部分正确发挥作用才能构成具备复杂功能的芯片,这就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体会量变到质变相统一的哲学原理,从而能够做到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5]。

3 结语

在电工电子学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挖掘和提炼许多思政元素,经过深入思考和精细设计,能够实现在电工电子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融入这些思政元素,从而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深度思考,有助于引发学生内心共鸣。通过思政课堂改革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引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学习品质,而且能与课程内容学习相辅相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培养更加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电子学电工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量子电子学报》征稿简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糊涂的维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