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文化资源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构建

2022-03-17 04:05李安然李心语谢雨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白汉语体系

李安然 李心语 谢雨芹 田 壮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1 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与价值

李白文化是李白生平事迹、著作遗迹、传说风貌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作为唐宋古诗词文化中最为绚烂瑰丽的一笔,其跨越时间、地域、文化的共性价值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面对汉语基础较弱且有地域文化差异的来华留学生,以李白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拓宽民族文化传播的途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其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汉语学习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大的帮助[1]。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李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构建起“双向交互”模式,对于满足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有着重要意义[2-3]。

2 基于SWOT理论李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在联系分析

2.1 SWOT理论概述

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会 O(opportunities)、威胁 T(threats),该分析法将研究对象面对发展时的内部优、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按条陈列,结合未来态势变化按照对应的研究模型分析并得出决策性的结论。

2.2 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SWOT分析

2.2.1 主要优势

李白疏狂洒脱、诗酒醉吟的个性与雄奇波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飘逸豪奇的诗歌风格,更让他成为了大唐时代精神的象征。李白诗歌打破了文人学士与市井百姓间的文化壁垒,成为了一种展示千百年来士子文人和普通民众对自由境界的追求的经典文化符号,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更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将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由其独特的文化原典特性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初学时的“文化休克”现象,更好地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情感、思考方式,培养文化向心力,并弥补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中文化教学这一重要领域的缺失,增加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厚度。

2.2.2 主要劣势

李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展示形式多样,对汉语学习者的入门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部分教育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缺乏文化融合的教学经验,受到传统教育影响,忽略了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有着较大的认知差异,采用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导致难以正向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汉语学习的门槛。

2.2.3 主要机会

国际上对外语言教学一直处于文化推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外教学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汉语教学在逐步成为汉语文化“走出去”的窗口,也在不断创造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契机,其不仅仅是留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更是打开文化交流新视界的重要机会。“李白”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符号,如果能做到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结合,则是中国古诗词教学与传播方式上的突破和有益尝试,不仅能满足和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更是打破对国际对古代文学的一些偏见与刻板印象,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2.4 主要威胁

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最大的考验与威胁来自于如何打破文化壁垒,突破由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形成的文化差异。即使是在教材中对古诗词文化有所接触,来华留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不彻底、不充分、不全面,这种障碍会给来华留学生带来一定的劝退心理,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反馈的同时还会造成对汉语学习积极度的降低。

3 李白文化资源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构建

3.1 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汉语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典型载体,在开展对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要,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和参考。目前,对外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设立存在薄弱环节。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应遵循恰当性、针对性、实用性、递进性原则来进行规划,按照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内容所包含的“五大模块”和“十大标准”,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基本知识中,针对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对教学体系进行培养和构建。与此同时,除去面向学生的教学体系,国际汉语教师也应当注重多元化教学,强化自身教学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战型,结合相关性领域的职业教育背景,着重提升学员技能应用能力,突出针对综合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标准高要求。

3.2 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指标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从理论、实践和运用三个板块展开研究。在理论方面,重点把握“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科学合理地完成易难过渡,循序渐进把握学习的规律,增强学生对李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方面,以“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实际运用的载体,不局限于老师课堂上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加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进行有效的知识实践,将语言学习技能化。在运用方面,将“阅读”和“写作”和“翻译”进行融合练习,同时引入更具代表性的李白诗词帮助强化理解,古诗词独有的音韵、吟诵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能帮助“听力”“口语”等技能的运用与练习。不同形式的文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也能借此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李白文化的核心,使课程设置更加的多元化,汉语学习也兼具了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4 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与优化路径

4.1 优化构建基于李白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组织领导

基于李白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创新体系需要建立起能给予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的组织领导团队,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层次。其次,相关领导部门在高校实施运行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一线进行调查,明确职权分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进行解决,保障工作机制的践行。另外,有关管理部门还要加大投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服务,根据工作效果,积极主动地总结经验,促进并扩大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应用范围,实施优质教学模式的共享,从而实现该教学体系在国内的应用与健康发展。

4.2 制定构建李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政策保障

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推行需要稳定渐进的过程。首先,清晰划分各行政部门职责,梳理组织规划,强调共同参与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设,搭建起监督、鉴别、互助的平台,共促形成创新教学的合力。其次,要规范并制定各高校教学体系实施的标准,层层分解,层层把关,并促进各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从实践成果到过程保障共同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确保李白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度、广度、效度。

4.3 打造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体系的主体环境

作为为跨文化者搭建的交流与学习桥梁,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打造出合适的主体环境才能实现教学成果最优化。首先明确李白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对象,为对象创造最适宜的教学环境以满足优质教学内容持续输入。主体包含的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建立正向反馈;教师能够做到和教学环境和谐共生、与教学对象平等共处、于教学实践中去芜存菁,形成良性的文化传播效应。多方主动与被动性地共同投入与参与到创建过程中,全面地丰富与补充体系内容,为体系改革与完善实现共建力量。

5 结语

李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合,从教学模式、教学规划、教学环境、教学保障共同对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规范。利用SWOT分析法做好针对性变革,优化组织领导、制定政策保障、打造教学环境、激活主体力量,构建李白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双向交互”模式。

猜你喜欢
李白汉语体系
学汉语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