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7 04:05陈绍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化高等数学讲授

宋 亮 陈绍东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4)

0 引言

作为一类新式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在综合讨论与讲授法的同时,创新性地融入隔堂讨论方式,巧妙地错开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两个环节。因此,若将此种教学模式融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背景简述

在当下的理工科教学体系中,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不可获取的基础知识属性,为后续课程的展开提供了诸多必需条件。然而从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与展开效果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得其长期表现出了诸多教学弊端。首先是教学内容,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多数教师将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放到了突出强调的教学地位,所制定的阶段目标均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的持续提升,且不设目标上限。此模式的长期施行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问题解决能力均被逐渐淡化;其次是教学方法,突出演绎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归纳在整个知识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作用,继而无法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最后是教学模式,以具有被动特点的灌输式授课法为主,这使得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承担了课堂参与者角色的责任。诸多弊端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学生完全无法明确高等数学的学习意义、价值,其自我学习动力长期处于怠惰状态,畏惧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自信的不良情绪占据了其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也是高等数学课程达标率过低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尤其在以高等数学为核心的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种情况与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极不匹配。为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情况来看,相较传统教学方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2 对分课堂

此课堂模式最初是由复旦大学教授所提出,是一类适应于高校的创新性教学系统,其操作程序可以分为教师讲授、课外内化吸收以及课上讨论三个流程,这也是其称之为PAD课堂的主要原因。对分课堂依托于当下的新时代教育背景,具有极强的高校针对性,其主要的落实目标为解决一直以来存在的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缺陷问题,突出强调师生双向主体性的重要意义。从其流程设定以及阶段目标预期效果的本质来看,对高等数学的内容特点与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予以充分考虑,重点围绕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知识储备与学习习惯差异,其也是落实此模式的重要基础。将教师讲授作为先导条件,是以高等数学课程知识特点为基础的必要选择,无论是贯彻专业性、流程推进逻辑性还是系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均依托于强大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这一要求下,低年级大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的条件下,想要充分理解或采取直接应用创新性思维推进课程进度的方式,将极为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预先给出一定的专业知识补充方案,细致讲解下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背景下掌握理论、逻辑以及所应用思维的形成自主能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更好的推行此模式。而通过课外的内化吸收流程,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课程知识,消化已经学习到的基础理论,并掌握对高等数学知识予以深入研究的技巧,充足的预留时间能够让每一位同学均能够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该模式的课堂讨论同样包含两部分内容,分别为小组内讨论与全班交流。前者以小组成员为单位,就自身的学习体会与个人对课程知识有效学习的观点予以交流,并形成具体的讨论意见;而后者则是在形成具体意见后以给出的讨论背景为基础,在全班范围内展开交流与对话,并就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思路。对分课堂模式所包含的三个课堂授课环节之间衔接颇为紧密,这也是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与具体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从该模式的具体应用场景来看,核心的授课理念为将课堂时间分为教师授课与交互学习(以讨论为主)两部分,由于综合了传统讨论与讲授方法,使其能够在不脱离原本的课堂节奏基础上,让教师能够更为方便地掌控课堂节奏并丰富教学知识。二者的有效结合真正弥补了原本的课堂缺陷,打破了传统授课局限,紧密衔接且各自独立实施的特点,能够让其教学优势更为充分地发挥,与新时代教学规律相匹配。

2.1 教学准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使得学生在对此模式知之甚少的背景下想要快速展开较为困难,再加上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自主讨论与合作意识,更加大了模式的落实难度。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正式上课前向学生简单介绍此模式的核心理念、思想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到此模式展开的具体流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展开的工作与承担的角色责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此外,需要将学生预先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应控制在5至7人,并通过自主选择推举出小组负责人。分组方面,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为男女搭配与成绩优劣搭配,不可采取单一的极端分组模式,以免影响到课堂模式的展开效果。

2.2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为教师的知识讲授。作为教师应预先对教学内容中的预备节知识、知识框架、核心理念、重点难点以及解题技巧予以讲解,该部分与传统的综合了讨论与讲授方法的课堂模式并无太大差别,完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后需要布置课后作业,并提出需要在下一堂课探讨的问题。以《函数与极限》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布置了如下作业内容:第一是要求学生利用自身能力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总结;第二是对极限的各种求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获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举出对应例题做对应解答;第三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课本内容对间断点进行分类,同时举出具体案例列举出分类依据,该环节需要重点说明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过程;第四是掌握在闭区间内的连续函数性质,并找出其性质运用规律。以上所布置的作业均应将分析过程以及案例结果体现在作业本上。

第二阶段为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将知识已经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利用教师为其提供的课件课本,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在作业独立完成的背景下加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小组讨论提供完备条件。通常情况下内化吸收环节以及作业完成后的检查、检测应安排在讲授课程完毕后的第二个星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更好的准备,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第三个阶段为讨论交流。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周所讲授的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制作知识梳理大纲,将自身在完成作业上的学习体会予以分享,并拿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知识点的疑惑进行热烈讨论。讨论流程形式主要包含小组内、小组之间以及全班交流,建议在过程中穿插笔记展示环节,并在最后由教师对所交流的知识、观点等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立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知识框架。

2.3 教学效果

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此模式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是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模式能够在强调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突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促进效果,突显了所构建新型教学系统的知识推进连贯性,并充分激活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将主动权交还于学生。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师对知识予以充分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其梳理知识脉络,预先掌握学习重点,将难点问题予以分散讨论,且由于在流程中穿插了自主训练与沟通交流模块,转换了其被动学习状态。

第二是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讲解并不意味着将课程内容完全挖掘,而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学习框架,并给予其必备给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降低了其自主学习难度。在设定阶段目标的背景下,学生的独立思想将获得强化,继而掌握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技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模式不仅综合了传统教学方法,且由于巧妙地区分了授课与讨论环节,给予了学生充足的知识内化吸收时间,贯彻基本学习理念的同时,由于贴近记忆规律,达到了减缓知识遗忘时间、提高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对分课堂具有实用性与经济性,具有在高校中全面推广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内化高等数学讲授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