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2022-03-17 06:37王晓楠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业学堂徽州

王晓楠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北宋时期设置徽州府,至民国时期废除,今学术界所指徽州地区即绩溪、祁门、休宁、歙县、黟县、婺源六县所辖范围。徽州地区古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美誉,历来崇文重教,特别是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昌盛。徽州地区文化的繁盛与徽州文化中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发生颠覆性改变,教育组织形式逐步实现由私塾到学堂,再到学校的转变。在这一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徽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无到有,并逐步兴起发展。相比较来看,这一时期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清朝末年,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开始起步

1901年,晚清政府为了自救,发起一场新政。在教育领域,时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兴学诏书》,敕令各地书院改为学堂。为统一学制,解决各学堂开设课程、学业年限混乱的问题,清政府于1902年、1904年又先后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由此开端[1]。

“癸卯学制”中包括《实业学堂通则》《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06年,清政府学部敕令各省兴办实业学堂,提出各省要按照地方情形,先举办初等、中等实业学堂及实业补习学堂。1908年,清政府学部再次敕令各地,进一步要求在两年内,各省每州府要设立中等实业学堂一所,各府每县要设立初等实业学堂一所,每所要招收学生不得少于百名。在这种背景下,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开始孕育而生。1905年,绩溪官立江山高等小学堂开始举办实业班,设置农、商两科,该校实业班的举办是为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2]。1908年,徽州典商戴英在休宁县隆阜朱里附设了一所公立初等农业学堂,办学经费由地方茶税拨付。学堂设桑蚕科,边做边学栽养桑蚕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不久由于戴英的蚕丝生意失败,学堂也于1911年停办。休宁初等农业学堂是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专门学堂的开端。1910年,屯溪阳湖茶商吴俊德捐资办学,兴办了徽州农业学堂,设桑蚕科、农科、预科,1912年,学堂改名为徽州乙种商科学校。相对来看,徽州农业学堂办学时间较长,但最终发展成了普通小学[3]。

二、民国初期至1936年,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民国建立之初,本应是近代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是由于北洋军阀的混乱统治,加之战乱不断,全国教育事业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在安徽地区,1913年,北洋军阀、安徽都督倪嗣冲通令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教育机构全部停办,如此简单粗暴的破坏教育事业,实属历史罕见。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称之为“安徽民国二年大退步”。至1916年,安徽地区教育发展落居全国倒数第二位。随后,从1917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近20年时间内,从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的转变开始,在地方教育人士的大力倡导下,徽州地区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有了新的发展[4]。

民国初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思想,著名实业家张骞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倡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18年,陶行知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适应“生利”需要。受此影响,徽州地区教育界也兴起了教育改革思潮,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省立二师校长胡晋接、教员胡培谐等人,他们以省立二师为阵地,在实践职业教育上创新颇多。1919年,全徽教育协进会在省立二师成立,胡晋接任会长。协进会重要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在成立大会上,胡晋接发表了《全徽职业教育之研究》的演讲,提出兴办各类职业学校的主张。这些教育思想的转变都对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5]。

这一时期,促进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是教育政策上的重视。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原有的甲种、乙种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也可以在其他学校内设立职业教育养成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进一步得到提高,1931年,教育部通令各省各地,要求限制兴办普通中学,增加设立农、工科职业学校,县立各中学要逐步改为乡村师范学校或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从安徽省来看,1933年,省教育厅发布了《改进省立中等学校方案》,要求各地在中等学校办学经费的分配上,用于职业学校的不得低于35%,用于普通中学的不得多于40%。可以看出,在定位上,安徽省教育厅基本上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等同于一般通识教育。1934年,安徽省教育厅又发布了《安徽省立中学设立标准》,明确规定各县如兴办县立中学,县内应先设有初级职业学校方可,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6]。

在教育思想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下,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以两种形式迅速发展起来。一种是创办职业学校,如,1917年在屯溪创办的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29年改名为新安公立中等职业学校,1932年安徽省政府接办,又改名为省立第八职业中学,校址迁往歙县。又如,1917年安徽省实业厅在屯溪创办的茶务讲习所,专门培养茶业技能,为近代徽州茶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讲习所办学期间,曾经从日本购买制茶机1台,供学生实习所用。此外,这一时期,徽州地区兴办的职业学校还有1922年创办于黟县的黎明商业学校、1924年创办于绩溪的惠民染织传习所、1935年创办于休宁的第十区农林实验中学等。这一时期,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二种形式是在其他类学校中开办职业科或职业班,如1918年省立二师在本科课程中设置了农、商两科选习课。又如,1928年张希白任省立四女中校长后,开始在学校设置女子初级纺织职业班,该班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不收学费,但每天要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7]。

三、1937年至解放前夕,近代徽州地区两所省立职业学校的创办

徽州地区多山,且交通不便,由于相对封闭的独特地理环境因素,这一时期并未遭受太多战争破坏,但是此13年间,徽州地区的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却没能延续前期发展的良好势头,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两所省立职业学校的创办,成为了这一阶段徽州地区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多的亮点。一是省立徽州农业职业学校。1935年在胡适等人的游说下,安徽省教育厅筹集4万元法币在绩溪创办了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占地300多亩,1936年首届招学即达100多人,设农、林两科,3年学制,学生享受公费待遇。1939年学校改名为省立徽州农业职业学校,增加招收高级茶科班。该校非常重视实习课程,设有实习农场和经济农场,学生每周实习时间达12小时。省立徽州农业职业学校办学长达13年,在校生最多时超过300余人,相对来说,在民国时期,属于徽州地区办学效果较好的学校之一。第二所省立职业学校是屯溪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于1945年,设有高级、初级纺织科和化工科。相较于省立农业职业学校,该校实习课程较少,既没有专门的场地,也缺乏实习设备。解放后,省立屯溪工业职业学校停办,并入屯溪中学[8]。

另外,这一时期徽州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私人举办的职业学校,如,1936年黄育庭在歙县创办的国医专门学校,当年即招收学生18名,但是由于办学经费不足,1937年即停止办学。又如,1942年,唐少兰在绩效创办的私立中正职业学校,设纺织与化工两科,同样因为办学经费问题,1948年停止办学[9]。

四、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清末新政以前,我们还没有近代职业教育的完整概念,技术技能的学习、传承主要依托师傅带学徒。二十世纪初,随着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徽州地区开始有了实业教育学堂,继而发展为职业学校。经过四十多年发展,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虽历经种种困难,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新中国建立后该地区职业教育的接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相较于安徽省其他地区,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

一是起步较晚。安徽职业教育的开端是1903年安徽大学堂开设的农工商医实业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安庆、宿州、阜阳、芜湖等地也都先后兴办了实业学堂,而徽州地区直到1905年,才开始在小学堂中举办实业班,直到1908年,才有了第一所实业学堂,即休宁县公立初等农业学堂。二是发展规模较小。如前文所述,1906年清政府就要求各省各地要举办实业学堂,1908年更是敕令每州府要设立中等实业学堂一所,每县要设立初等实业学堂一所,徽州地区显然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另外,从1911年全省数据来看,共有实业学堂14所,其中11所初等实业学堂,1所中等实业学堂,2所高等实业学堂。而徽州地区此年在办的实业学堂仅徽州农业学堂,属于初等实业学堂,更无中等、高等实业学堂,相较于安徽省其他地区,差距明显[10]。

(二)相较于徽州地区其他各类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

纵观徽州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在各类教育形式中,职业教育无疑是办学规模最小,发展速度最慢的。我们仍从1911年数据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徽州地区共有128所小学堂、34所中学堂、10所师范学堂,而徽州地区仅1所初等实业学堂在办。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徽州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基本上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甚至成为了“东南小后方”。大量的学校迁入办学,进一步加快了徽州地区各类近代教育的发展,例如上海法学院的迁入,徽州地区高等教育开始起步,同时,中等、初等学校也不同程度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此时,徽州地区的职业教育仍然发展缓慢,已被其他各类教育进一步拉开差距[11]。

(三)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需要脱节较大

正如省立二师校长胡晋接所说,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个人谋生,二为服务社会。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多有偏离此两点,我们以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经济银行》《商业概论》《商标》,教授的是西式记账薄,而不是当时徽州各行各业基本上在用的老式账册。这些学习内容在当时的徽州地区根本无用武之地,纯属纸上谈兵,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谋生的目的。另外,当时很多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够走出徽州,去大城市的新式企业或银行上班,同时这些毕业于山区的学生又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他们即脱离徽州本地区经济发展,又落后于大城市实际,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一直招生困难,初期只有46人,最多时也不过89人。

综上所述,近代徽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始于清末时期,以1905年绩溪县官立江山高等小学堂开办实业班为开端,历经四十多年至解放前夕,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比

较来看,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安徽省其他地区,也落后于本地区其他形式教育。同时,与当地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弊病,也制约了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实业学堂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徽州绿荫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