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

2022-03-17 07:3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究型粤港澳大湾

江 涛

“双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

江 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深圳 518055)

基于“双区”建设“上位战略”的特殊性诉求,系统地预设了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的应然取向。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内涵的视角,提出了要以人口和经济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以城市战略定位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类型和层次布局,以产业结构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专业布局。

“双区”建设;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深圳

1 “双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的逻辑起点

厘清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的基本情况,是对其开展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重要逻辑起点。尤其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基本情况的把握,有助于从宏观视角审视深圳高等教育的“生态位”。

1.1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概念界定

已有研究中,学界对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概念的认知较为趋同,普遍认为“是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态。”[1]进一步讲,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数量结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所谓“空间布局是指区域内高等学校的数量结构和比例构成,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模和比例构成,专业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科专业和比例构成。”[2]当然,也有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应该包括门类或者科类结构,譬如:理、工、农、医各类高等教育的占比。但这种划分,其实就是将“专业结构”概念上移,是对专业结构的一种宏观凝括。笔者以为,采用“专业结构”的划分方式,能够更加明晰高等教育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相对而言,能够比科类或门类划分的形式更为直观。

所谓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即是指,在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愿景和人民群众发展诉求的目标导向下,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实然现状,从高等教育的数量(学校数量、学生数量)、高等教育的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等教育的专业构成(对应世界前沿科技、对应国家战略产业、对应区域支柱产业)等维度,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调整优化,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在积极跟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彰显出适度的超越性。具体而言,本研究以区域社会内部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两项指标来了解深圳市高等教育的数量结构,以在校生中本专科生以及研究生的占比来了解深圳市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来整理深圳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1.2 大湾区及深圳市高等教育样态的质性呈现

目前,很多学者都基于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的视角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并且普遍认为,“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数量和密度上还存在差距。”[3]从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看,“香港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科研能力比较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广东省则相对逊色。”[4]更有学者指出:“深圳的高等教育实力相对较弱,其高等教育规模、高校数量、学生人数、综合实力都远低于国际大都市水平。”[5]在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加快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方面,“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层次水平仍需拓展提升,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共建共享平台仍需创新完善。”[6]从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方面看,粤港澳大湾区缺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前100排名中,中国香港有5所高校上榜,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则无入围院校,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存一定空间。

就深圳高等教育的数量结构和层次结构而言,据《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显示:2019年,深圳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32万人,其中,本专科生9.22万人,研究生2.10万人。在专业布局结构方面,本文基于《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管窥深圳高校的专业布局。其中,深圳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23.08%)、财经商贸(12.59%)、文化艺术(11.19%)、土木建筑(9.09%)和装备制造(8.39%)等专业大类上;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学(37.61%)、理学(13.76%)、管理学(12.84%)、文学(11.93%)。

2 “双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的应然取向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分别用以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由“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可知,区域教育的发展趋向预设,必须要考虑区域社会实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国家提出的“双区”建设战略,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深圳高等教育乃至其他各领域发展必须秉持的行动准则,需要结合“双区”建设这一“上位战略”的特殊诉求,来对深圳高等教育布局这一“下位要素”进行价值预设。因此,本文以《纲要》和《意见》两个政策为母本,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科学预设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应然取向。

2.1 《纲要》视阈中的“布局取向”

2.1.1 要以研究型高等教育支撑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纲要》中强调,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8]按照人才培养定位的类型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其中,研究型高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着重开展理论研究和创新;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学术研究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类的实用知识;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点为各类生产实践岗位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纲要》中的相关规划,未来,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核心城市,必然要坚持高端发展路线,必然要走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研究型高等教育。不仅要在数量上加快研究型高等教育布局,实现量的增长;更要在层次和水平上加快研究型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质的提升。要全面提升研究型高等教育的博士、硕士人才培养规模,吸引一批潜在的科研力量,让研究型高校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1.2 要以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支撑深圳高端产业发展

《纲要》中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8]相较于研究型高等教育而言,应用型、尤其是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在以人工智能为表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传统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迭代。如何引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向,更好助力产业的“腾笼换鸟”,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回应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发展一批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相对而言,这一类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主要是要体现在专业结构上。即,要紧跟深圳产业实况对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2.1.3 要以“集成化模式”推进深圳与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发展

《纲要》中强调,“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8]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校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决不能是“闭门造车”,而应是众多科研力量的相互砥砺。来自纽约等世界大湾区的经验表明,湾区内部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是支撑这一地区科技实力强劲、人才资源丰厚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展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必须要坚持集成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要依托香港、广州、澳门高等教育的人员、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善假于物”地汲取经验,并结合大湾区建设对深圳的城市定位,扬弃性的创生出自我的高等教育进阶路径。

2.1.4 要以“去趋同模式”推进深圳与大湾区高等教育优势互补

《纲要》对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定位和价值期许各有侧重。其中,将深圳定位为“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8]这就要求深圳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不能“随波逐流”,要和其他城市协调统筹、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要重点围绕“创新创意之都”大做文章,根据“创新创意之都”内涵理蕴、构成要素,来匡定高等教育体系的应然价值。

2.2 《意见》视阈中的“布局取向”

2.2.1 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9]因此,开展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必须要加大研究型高等教育布局。不仅要增加显在的研究型高等院校数量,适度扩大现有研究型高等学校规模,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举办新的研究型大学;还要增加潜在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数量,充分发挥深圳的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雄厚研究实力,强化相关科研组织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科研效能;也要强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和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合理配比,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相得益彰;更要强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围绕《意见》中提出的战略科技领域,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转向,并且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汇聚海内外卓越人才,在相关“卡脖子”技术领域勠力攻关、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2.2 要支撑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就表现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9]因此,开展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必须要实现专业结构的布局优化。要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把地方的产业文化、产业优势等等,有机地整合在高等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当中,让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高等教育扎根到区域产业中办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要实现产业高等教育集群化,高等教育不能单独服务某一个产业或产业的某一个领域,而要对接产业集群,服务产业链生产链,要与产业合为一体,打造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2.2.3 要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

国际化水平是一流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意见》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9]因此,开展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不能是简单的“数量增加、专业转向、层次提升”,还必须在布局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既要在布局中增加外域元素,与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开展合作,积极引入顶尖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资源。也要根据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开展深圳高等教育的对外输出。要把“在地化”后的“深圳经验”积极输出到海外,在指导境外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和提升“深圳模式”,反馈深圳高等教育形成持续发展的自觉机制。

2.2.4 要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现代城市文明塑造

文化辐射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作为一个“高知”社区,高等院校以其卓越的文化内涵影响并辐射整个社区文化品质的提升。《意见》提出了要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支持深圳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9]开展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不仅要注意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还要注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仅要对制约经济发展的“卡脖子”科学技术予以重点观照,还要对文化类、创新设计类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予以重点观照。让人文与自然携手并进、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不断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5 要支撑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高等教育同时兼具经济、政治和民生属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迈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升。《意见》中提出要打造“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要提升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9]这就为深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群众需求空间”。“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就越迫切。”[10]因此,开展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就必须要提高数量、提升层次、丰富类型。要通过丰富、多元、优质的高等教育供给,提升深圳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人口学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个性、美好的教育需求。

3 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具体策略

由“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启示,深圳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不仅要体现在补齐数量短板,更要体现在补齐质量短板。具体而言,应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三要素”层面开展布局结构优化的理路应对。

3.1 以人口和经济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高等教育布局要与人口、经济等要素保持一定的适契性。在布局结构优化实践中,既要避免“布局过度”引发的教育浪费,也要警惕“布局不足”带来的教育“失力”。

3.1.1 合理确定深圳高等教育的应然数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从每千亿元GDP拥有高校数来看,仅广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佛山和东莞差距十分明显。”[11]因此,要对照国际、国内等多方面的指标参照,紧密结合深圳的整体经济水平、人口数量来预设应然的高等教育数量。

3.1.2 多措并举补齐高等教育数量短板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人口优势明显,“但教育、科技和创新是明显短板。”[12]补齐深圳高等教育数量短板,需要在三个维度下功夫。一要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二要依托深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利好,抢抓机遇打造一批优质高等学校。三要继续坚持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优秀经验,“率先探索创新办学体制、全球吸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体构建市域高等教育体系,”[13]联合国内外顶尖高等院校或高尖端企业联合办学,以在独立办学、成立分校、建设研究院所等形式,在深圳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校。四要化用大湾区内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深圳高等教育与大湾区高等教育的统筹发展。要充分认识香港、广州的高等教育优势,善假于物、借力发力,依托周边高等教育优势补齐自身短板。

3.2 以城市战略定位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类型和层次布局

高等教育是一个“级中有类、类中有级”的庞杂系统。“级”即是指专科到研究生各个学历层级;“类”既是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类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深圳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就必须要依据城市定位来开展高等教育的“类级”布局。

3.2.1 合理确定深圳高等学校的“类”结构

长期以来,社会习惯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本科教育之下的一个层次。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国家正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因此,在开展深圳高等学校结构布局优化中,还必须考虑类型结构的优化。鉴于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的侧重不同,需要我们根据区域社会的经济类型、产业现状、人才需求以及经济和产业的未来走向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经济逐渐被研发经济所替代时,相应地,其研究型、应用型高等教育数量就相对增多,职业技术类就相对减少。这就需要紧密结合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定位,系统科学地确定深圳高等学校的类型比例。

3.2.2 合理确定深圳高等学校的“级”结构

“双区”规划中所蕴含的“创新创意、尖端科技和新兴产业”等前沿要素,必然要求提高深圳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要对照深圳发展研发型经济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加深圳市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比例。要依托大批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打造更加庞大的科学研究共同体;依托一批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学科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依托一批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开展“卡脖子”领域的高端技术研究,进而形成对深圳研发型经济的有力支撑。二要对照深圳高端产业发展对人才学历层次上移的诉求,进一步提升深圳本科层次高等教育数量。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要依托深圳职业教育的领先优势和办学经验,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本质,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打造一批面向应用研究、贴近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本科专业。三要建立从专科到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的高层次教育链条,促进教育层次整体上移的同时,注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横向融通”。着眼深圳“先行示范”的高端定位,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类型多元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创新人才。

3.3 以产业结构为逻辑起点优化深圳高等教育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础,是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母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既是推进一流院校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为社会提供一流智力支撑的客观要求。

3.3.1 以深圳产业类型锚定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趋向

“深圳在金融、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具备超强的竞争力。”[14]目前,深圳的产业格局可概述为“4+7+6”,即: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开展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就必须紧跟区域产业结构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契并适度超越地方产业发展。要大力夯实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厚植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谋建与未来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要注重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促进学科专业之间优势元素和发展模式的互享共鉴。具体而言,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所需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传统产业所需的学科专业。大力推动集成电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事关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学科专业的建设。

3.3.2 以现有专业基础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专业

某种程度上,办好一流的高等教育,就是办好一流的学科专业。一要坚持“有所抉择”。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既要考虑自身的积淀传统、目标定位、特色优势等内在条件,也要考虑所立足区域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人才需求等外在条件,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打造若干精品强势学科群。二要坚持“卓越塔尖”。要将人、财、物及政策等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倾向优势学科专业,加速优势学科专业的“一流化”进程。三要坚持“借力发力”。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就是各类资源的不断积聚过程,不仅要以强劲的“软、硬”资源助力学科专业发展的“破冰”,还需要通过持续性的厚积薄发形成“荷花效应”。要充分借助学校内部相关学科的学术平台,充分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扶持政策,深度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科研院所、国内外一流院校及行业领军企业等一切潜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外部条件。四要打造“自觉机制”。要学习借鉴行动研究的实践范式,通过“学科专业发展与产业契合度模型”“学科专业发展核心指标对标系统”等专业化的评价手段,实时了解学科专业建设的“生态位”,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整改加速专业的自觉进阶。五要坚持“适时反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初具成效后,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厚重的学科资源可以反哺弱势学科专业,以“溢出效应”拉升弱势学科的全维迈进。

[1] 曲绍卫,杨玉春,田汉族.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33-134.

[2] 薛二勇,刘爱玲.京津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的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8):38-44.

[3] 章熙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3-11(016).

[4] 陈子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N].学习时报,2019-03-01(006).

[5] 鲁巧巧,劳汉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角色定位分析[J].教育探索,2018(6):54-59.

[6] 汪明.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N].光明日报,2019-03-11(016).

[7] 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深圳统计局网站.http://tjj.sz.gov.cn/zwgk/zfxxgkml/ tjsj/tjgb/content/post_7294577.html. 2020-04-15.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19/content_5370836.htm. 2019-02-18.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8/content_5422183.htm. 2019-08-18.

[10] 高书国,李捷,石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3):1-9.

[11] 王志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内涵、定位、困境与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19(8):62-67.

[12] 景李虎.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26-27.

[13] 陈伟,郑文.高等教育的深圳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41-43.

[14] 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69.

Optimized Path on Layout Structure of Shenzhen’s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Districts” Construction

JIANG Tao

()

Because of the special requirement of “du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and “Superior Strate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upposes the orientation of Shenzhen’s higher education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view of Shenzhen’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e spatial layout of Shenzhen’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The type and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in view of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ajors should be optimized in view of the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du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the layout of higher education; optimized path; Shenzhen

G640

A

1672-0318(2022)02-0051-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10

2021-10-1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圳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问题研究”(项目号:2018GXJK398)阶段性成果。

江涛,男,吉林柳河人,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黄亚妮)

猜你喜欢
研究型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