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基于“三元两点一中心”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03-17 11:50励,洪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语言技能专业

雷 励,洪 伟

(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1]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最薄弱的就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师资匮乏,而教师本土化培养能较好地解决西部地区乡村学校师资问题。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应“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2]。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的责任,为地方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本土化师资。教师本土化培养既是彰显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传统学科累积优势的重要途径。张松祥《本土化: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培养的必由之路》一文也指出,本土化培养的目的是培养熟悉和适应本土文化、“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长久之举[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如何结合地方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深度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的优秀人才,是当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关的本土化乡村语文教师”这一主题下,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三元两点一中心”综合培养体系

地方院校本科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素质不全面、能力不突出等问题[4]。笔者多年从事“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在对贵州省民族地区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中也了解到,“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能薄弱”同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情,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元两点一中心”综合培养体系,通过“一核两辅融一体”“一立一树求真知”,从而实现“灵魂带着轮子跑”的教学效果。

“三元”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框架,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三个维度和三个层面,分别包含:双核心、六模块、多线程,这三个维度也组成了核心架构层;“本科生成长导师制(纵向帮扶、横向互动)”和“互联网学习环境”两个支撑要素组成了环境资源层;“三个‘五位一体’卓越师资训练计划”则为创新应用层。上述内容的具体运行机制可总括为“一核两辅融一体”。

其中,“双核心”是指“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它从宏观角度定义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要素。“六模块”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定义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要素。“知识素养”要素下的支撑模块为“语言素养”“文学素养”“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能”要素的支撑模块为“职业就业技能”和“文学创作技能”。“职业就业技能”又可分为三个方向,即教育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学术研究技能。在这六大模块之下,通过相应课程群建立起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任务的实施依据。如“语言素养”模块既开设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课程,也开设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现代语言学课程;“文学素养”模块开设中国文学史、诗选及习作、历代文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曲选及习作、中国古典小说选读、现当代诗歌散文选及习作、现当代小说选及习作等系列课程;“传统文化素养”模块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儒学基础等课程;“教育理论素养”模块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课程。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文化传播技能是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学术研究技能则是提升教研教改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课程来综合培养学生这三种技能,是为适应义务教育阶段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课程改革需求发展所做的能力准备。

“多线程”则立足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出用多任务群细分传统的课程及其他培养项目,以课程群为基础,降低培养方案中各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提倡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构建在线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各课程群多头并进,将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在培养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并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记录教学活动全过程,做到“抓铁有痕”。

“两点”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两点强调:即强调立志规划、日清日新,培养学生目标计划和过程化管理的习惯,如推行“521我愿意”任务,即每天背诵1首(但不限于)诗或词或文,读20页(但不限于)书,做500 字(但不限于)读书笔记;强调树思自省、博学笃行,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可总括为“一立一树求真知”。

“一中心”是指突出培养理念,目的是培养出“有灵魂,有素养,能自主学习的教育人才”。通过立德树人、知识涵养、能力提升、技能培训等教育过程,让培养的人才作为人文知识分子能端正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方法,真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具备以较为全面的素质、实用的职业技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并且在职业生涯中,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德是“灵魂”,专业素养和自主专业发展是“两轮”,这就是“灵魂带着轮子跑”。

二、“三元两点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一文提出,新文科建设应该“在现有专业内涵基础上,以保证其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新文科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交叉学科创新突破,破除现有学科专业的限制[5]。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元两点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是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做的改革与调整。当然,这是一个综合工程,要在其原有基础上做出重大调整,其任务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如下八个方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6]深层次思考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切实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良乡村学校基础教育师资,是地方院校师范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完善课程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框架设计,并使之符合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等理论梳理课程体系的内部逻辑,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和课程体系知识、能力、技能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路径。笔者在专业教学和管理中,自2016年起便积极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养方案,架构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人才的知识素养与职业技能,彰显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课程体系在“双核心、六模块、多线程”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自2017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4 年以来的试行,在学生学习心态、综合素质以及传统文化涵养等方面初见成效。

(二)修订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架构的设计,落实到每个课程群、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设计,贴近人文素养提升和乡村学校语文教学,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在学习通等课程资源平台上的在线课程建设为辅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保证课程实施效果。在选用教育部规定和推荐优秀教材的同时,针对课程体系课程中突显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着力推动自编教材的建设。如针对贵州省民、汉双语师资的需求,编写符合乡村学校双语教学实际的布依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体现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方面,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高层次人才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可为本科人才培养注入前沿学科知识、教育理念及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合作,引入中小学教学名师讲座和教学实践课程,并派送本科生到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作为“影子教师”跟岗,形成“最优秀的教师教育者培养最优秀的教师”价值链[7]。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推动,改革并构建与当前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类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为主的三大实践教学层次,以整合第二课堂、实(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实践项目为抓手,形成课内、课外、社会三者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综合目标。

(五)创新管理模式与手段,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改革教学、科研内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科研方法与手段,激励师生共同参与教研教改和学术研究。只要有利于创新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的,应该允许先行先试,学院管理团队尽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认真把督导落实到位,奖惩分明,创造有利于争先创优的良好环境。加强师德教育,树立风清气正的教风和学风,踏实做人,明白做事。在切实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克服各种主观因素造成的互动交流不足,解决学生实践活动缺乏指导的问题。

(六)打造教学信息平台,提供较好的学术资源环境。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不容错失。我们应该顺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云平台,为师生推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满足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求。

(七)推进校园社团活动开展,让互动交流成为课余生活的主题。学生社团是联结学生情感的纽带,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应该通过建立专业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找问题,通过问题促进学习,以便更好地反馈到实践中。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例如,名著朗诵、名著演出、诗词吟诵、书法创作、以文会友等都是良好的互动模式。

(八)扩展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拓宽师生视野。争取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可让学生了解世界教育的发展。如西部地区高校可借助东盟教育平台,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境)外人才、教师出国(境)访学进修和攻读学位,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派遣学生到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境)外高校学习,实行学分互认。

三、“三元两点一中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传统专业之一,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这些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较大差距。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1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没有多大变化。近年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8]。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以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基础师资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先行先试,大胆开拓;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探索出一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下七个方面是“三元两点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课程体系完善与课程标准编写。由理论研究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建设,组织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技能等核心框架审议审定,组织各教研室根据课程体系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能力框架图、课程标准汇编等。

(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由网络研发组、教学资源组共同组建攻关小组,建立完善电子图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在线资源平台;协助各课程负责人完成教学资源库、题库、微视频资源库等在线课程各方面的建设;建设网络云盘等资源分享平台,让每个学生真正享有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建设信息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有助于解决教学科研问题的良好互动平台。

(三)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每个年级选择相应班级实施全员导师制,导师负责所指导学生四年的全面学习指导,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必读书目阅读指导,督促学生完成4年共60万字的读书笔记;二是督导学生完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共832篇经典作品背诵任务;三是协助学生完成导师访谈任务;四是帮助学生完成读书会任务。

为更好地实施以上四个方面的任务,学院每学期向每位学生发放成长导师制《学科专业实践手册》,每天完成“521我愿意”等相关任务。导师负责复核任务,学院督导反馈小组成员负责抽查任务。大三第二学期(总第六学期)于学院在线课程平台完成背诵篇目的测查。“读书笔记”是学生四年的读书积累,可根据指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及各课程参考书目,完成不少于60部书籍的阅读量,并完成60万字以上的阅读笔记。各课程参考书目不少于3种,每门课程读书笔记不少于3 000字。“导师访谈”要求学生在4年内至少与学院教师(不少于4人)交谈6次,与校外人士交谈不少于2人2次,听取导师对学习、选课、学习方法、人生规划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请教专业学习、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交访谈记录。“读书报告会”以本科生导师组学生为单位,一、二、三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次,每次均有主题报告、个人发言、讨论,并做好文字、图片记录,第六学期提交1个不少于30分钟的读书会视频。

(四)文学作品创作训练计划。写作课完成写作原理、应用文写作、写作教学原理及中小学作文教学案例等内容的任务,完成60 篇习作。“文学素养”模块下的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历代文选及习作、中国古典小说选及习作、现当代诗歌散文选及习作、现当代小说选及习作等课程,要求完成文学鉴赏、中小学诗词文阅读教学案例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同时与文学创作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文学作品创作训练,学生毕业时须提交本人各体裁20篇文学作品且编印装帧成册的个人作品集。

(五)“五位一体”实践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三个“五位一体”。第一个“五位一体”是指“一次见习动员,五次教学模拟课,三次见习观摩学习反思,一次见习总结,一次教学技能竞赛”,在第六学期5-6月份完成;第二个“五位一体”是指采取“教师名师课堂观摩、中学语文课堂进校园、一线教学名师讲座、分小组教学技能实训指导(朗诵、粉笔字)、教研课改理念方法指导”,贯穿于大学前三年教学过程中;第三个“五位一体”是指“学院督导(听课评课送课)、实习单位指导(教学优质课评比)、学院实习老师理论指导、实习单位老师传帮带、实习生教学听课评课研讨”。

(六)书写训练计划。由书法专业教师授课,并指导学生日常练习,完成“三笔字”每周一练的计划,毕业时由学院组织专家考核学生书写训练情况,颁发“三笔字合格证书”。利用好书法研习室,延请书法名家来学校交流,并指导学生书法。

(七)社团活动引领计划。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学生社团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对已有的社团,凡是与专业能力培养有关的,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对于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但仍未建立学生社团的,要号召、鼓励学生建立社团,并给予全面的扶持和指导。如诗歌吟诵协会、国学读书会、文学社、书法协会、话剧社、摄影协会、演讲辩论协会等社团,都应该在学校得到大力发展。要注意寻找学生兴趣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建立有益有趣的社团,并给予指导和经费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成绩计入第二课堂学分。

四、结语

教育部时任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元两点一中心”人才模式改革就是在对“回归常识”深刻认识后,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的教改行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推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加强地方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的教研教改与人才培养合作[7],是产教融合的又一项基本举措。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体综合改革,才能真正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汉语言技能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劳动技能up up!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