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育地位的多维审视

2022-03-17 12:49王益平王恩春
昌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新疆思政

王益平 王恩春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强调要抓好思政课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思政课是贯彻党中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针、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核心课程。而面向社会的实践教育是提升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社会实践教育除了担负上述既有的责任和目标外,还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特殊的功能和使命。

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立足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前景、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并鲜明地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郑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教育与民族复兴休戚与共的重要关系,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

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立足于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政治恒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审视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赋予了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更富战略意义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2]也是在这次大会上,立足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兴旺发达,着眼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3]的重要论断。在2019年3月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为此,就教育使命和高校办好思政课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教育“四为”方针,他鲜明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制度属性。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打自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国家最大的安全。[5]

在高校全盘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贯彻教育“两个大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使命中居于突出、长效的优先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挖掘和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就成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坚强稳固、主渠道畅通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指导思路,诸如思政课重要性认识、教材内容改革、教师选配和培养、教育评价和支持体系建设等,同时还突出地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育问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习近平总书记不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强调这一要求,对广大青年学生同样反复多次提出积极实践、勇于实践的殷切期望。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论述了社会实践教育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地位和作用,“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7]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8]基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教育论述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紧迫感,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先后高密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育的系列论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为包括新疆在内的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指针,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出台的文件政策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擘画了施工的基本蓝图。就新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深耕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教材、讲深讲透蕴含其中的价值观点、政治立场和理论内涵,这是解决立德树人、提高理性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就地方党委、教育行政部门、地方高校而言,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稳定有效运行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稳定经费投入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以及建设数量充足、内涵丰富的实践基地就成为刻不容缓的育人配套工程,这是拓宽思政课教师施展教学才能舞台之需,更是推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淬火。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特别是校外实践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行为选择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点[9]。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分析,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系指主体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从直接经验中迁移产生的经验)中运用自己理性思维方式总结、概括出来的、指向某对象事物的、符合一定逻辑规则的理性认识。间接知识——系指别人的理性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之后,学习主体通过外界的灌输或主动学习,从而接受、记忆、理解所获得的、指向某对象事物的、符合科学的理性认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相类比,具有着不同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直接知识由于来自于实践主体亲自的体验、感悟,并由实践主体自身逻辑地加工处理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因而这类来自于直接经验知识,即便是经由直接经验迁移生成的间接经验也自然容易为实践主体所确信和理解。然而,间接知识则不同,它是经由实践主体以外无数丰富客体历经无限广阔时空探索形成的认知,认知主体特别是缺乏足够阅历和经验的年轻认知主体是很难对那些岁月沉淀积累的知识和智慧做到轻而易举地畅达理解和领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原理启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科学课程尽管它科学理性、逻辑严密、立足现当代,但它终归归属于间接知识的范畴,对于相对远离社会现实的广大青年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经历直接经验、哪怕是间接经验某种程度的感悟和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无数的科学认识和结论是很难内化为学生真正的个人认知的,至于企望学生“外化于行”的目标愿望将很有可能变为教育者主观的奢求而趋于落空。

从心理学认知规律看,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理性认知是基础,情感认同是纽带,意志坚定是关键,价值践行是归宿。任何理性认知仅凭施教者滔滔不绝地讲授灌输哪怕学习者孜孜不倦地辛勤探索,仍然不易达到教育者的理想教育目标,这是因为学习者缺乏亲身实践的深刻体验,并由此产生主体对于客体心理需要的满足,从而对理性认知的理解就难以产生足够的情感认同。情感纽带的弱化乃至缺失,包括学习者类似桥梁的实践感悟的断层和虚空必然带来期待中意志品质生成和升华目标的落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0]只有初步的认知,而无足够的情意环节去衔接,知情意行本应完整的认知链条势必形成中断梗阻,价值践行的目标自然不易实现。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教学中,“我讲你听”说教式、灌输性“填鸭式”[11]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常态,虽然,新疆许多思政课教师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框架下开展了力所能及的课内实践教学尝试、或者个别教师借助单位或者自身社会关系一次或数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教学实践,但就整体而言,难免脱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思政课和上思政课的学生无法或事实上无法真正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走向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育是宣传贯彻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服务于新疆工作大局的现实需要

从新疆高校承担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肩负的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现实重任来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政治课题、历史课题和社会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指引下,经过全疆各级党委政府的有效治理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连续保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全党上下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共识和共同行动。

就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着力加强和有效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新疆地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教学自然成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建立一系列新疆地方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各地文化历史遗迹等,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让大学生在参观考察中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以及新疆地方史,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力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植根于青年学生心灵深处。

同时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的背景下,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亲切关怀、各对口援疆省份人民的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团结奋斗、新时代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续数年保持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等生动事实,除了依赖思政课课堂主渠道及时、生动地讲述外,很大程度上更需要高校广大思政工作者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教育基地的大课堂去体验、去感悟,最后走向科学理论认知的内在升华,实现各族青年学生由对现实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升华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信奉和坚守。

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是顺应新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形势需要

新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始于1998年以后的高等教育的扩招,大致保持着与全国高等教育同步的发展速度。1998年,新疆高等教育还处于毛入学率为8%的精英教育阶段。[12]2009年,新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02%,突破了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15%的水平,从而较快实现了新疆高等教育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13]从高考学生录取率来看,新疆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的特征尤为清晰。2010年,得益于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背景下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参加当年高考的16.4万考生中有11.8万人圆了大学梦,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70%,达到了71.9%。201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新疆南疆四地州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就为进一步确保新疆特别是新疆南疆地区未来高考人数基数的稳定和上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促进新疆未来发展后劲的教育援疆工作再次提速,新疆高考录取率自此常态性地保持在80%(2018年例外,录取率79.5%)以上。从2018年开始,新疆高考人数突破20万,2020年,新疆高考报名人数22.93万人,18.95万人迈入高等教育序列,高考录取率达到82.9%。

随着新疆高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较高比例的学生反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消化有难度,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借助社会实践教学的感官效果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自然就成为现实的理性选择。

五、结语

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特别是校外实践教育落到实处,需要解决和疏通众多制约的要素和环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共性认识问题。从实践教学中微观的角度而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必须既要坚持思政课原有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的有益天地,又要勇于跨越、积极迈入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从实践本来的、更丰富的意义上而言,这后一步更是弥足重要。建立一系列稳固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足于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建设实践基地,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凿的历史印迹感染学生,也藉此涵养学生的爱国爱疆情怀。

猜你喜欢
理论课新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新疆多怪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