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在外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①

2022-03-17 14:58徐涛孙晨嘉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科学医务医德

徐涛 孙晨嘉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医德是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方式。医学院校开展系统化的医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提高对患者的关怀和服务水平。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加上不良思潮对医务工作行业的冲击,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频发,医德问题愈发为人们所关注。医学院校需要不断提升医德教育力度,纠正医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实现医学院校培养技能与素养合格医务人员的使命。

一、当代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当代医学生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呈现出开放性的思想特征,且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思维灵活性更强。但由于当代医学生受多元思潮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首先,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有一定的功利性倾向,虽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拥有救死扶伤、不畏艰苦的思想觉悟,但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职业发展诉求,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其次,缺少在实践中贯彻医德。医德是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职业操守,也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需要严格遵循的道德准则。医学院校所开展的医德教育,能够为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认知,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医德意志不坚定、行为与医德不统一等问题,如刻意采取不必要的治疗措施、缺乏对患者关怀等,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再次,部分医学生缺乏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医学生对医务工作及患者呈现的感情与态度,也是医学生履行医务工作职责的重要基础。医德情感需要激发出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心理,才能对患者有足够的关怀,加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服务能力。但在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医学生对患者的态度愈发淡漠,部分医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为患者着想,缺乏对患者的关怀,而是以职业发展为工作目标,缺乏对医务工作的奉献精神。最后,新媒体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其中有关医患矛盾的相关新闻中,往往存在着不够客观的问题。医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些不客观的新闻会对医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造成一定影响,对其理性分辨能力提出新的考验。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

1.对医德教育缺乏重视

部分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德教育的关注,仅将医德教育视作一门基础性甚至补充性的学科,导致医德教育并未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程。与此同时,医学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专业内容的高度复杂性,导致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学习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师为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倾向于传授专业知识,这就导致了医德教育为师生所忽略,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强,难以有效发挥出医德教育的育人价值。虽然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医德教育的重视,几乎所有专业都有相应的医学伦理学课程,部分医学院校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医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医德教育的影响力,达到了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但相比内容丰富且难度高的医学专业课程,医德教育的所占用的课时有限且学分较少,医学生几乎不会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医德教育知识。

2.医德教育缺少实践教育

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通常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时虽然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但由于偏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育,容易导致医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应用于实践当中。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校园实践等方式,才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德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容易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意志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步入医务工作岗位后,容易因遇到阻碍因素而做出违背医德的行为。

3.尚未形成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现有的医德教育评价标准,主要参考如医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的考试成绩进行量化评价。但这些评价指标难以有效反馈出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且难以衡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部分医学院校通过医德理论考试构建了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但医德理论与医德实践之间仍然存在一定距离,难以真正将医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加上医德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多个教育部门长期合作,共同开展教育评价工作,对医德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难题。

4.医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首先,医德教育虽然以教师为教育主体,但也需要发挥出医学院校管理部门的作用,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质量。但在当前,学校管理部门的医德教育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线上教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线下与线上的医德教育缺乏医德教育协同,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有限。最后,如思想则会告知教育、医学伦理学等与医德相关的各科目之间缺乏交流,导致课堂教学对医德教育的作用被弱化,难以形成医德教育合力。

三、外科学课程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

1.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

外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的传输,还需要让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医德教育,才能体现出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潜意识的学习和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养往往是决定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医德教育渗透于外科学课程中,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医德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医学生外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开展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的教育,帮助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素养。无论是在课前备课、课上教学还是课后指导中,教师都需要做到严肃认真,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增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在讲解一些难度较高的抽象概念时,要做到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复杂知识,并要求医学生用文明的言行为患者服务,在帮助患者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加深关怀为患者带来战胜病魔的勇气。

2.着力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培养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职业情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对行业本身有充分的兴趣,做到以行业为荣、为乐,才能充分激发自身在行业内的潜能。因此,医学院校需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岗位情感,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目的性教育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与此同时,医学生需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外科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众多,需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才能为从事外科学医疗工作奠定基础。越是经验丰富的医生越能够破开种种表象找出病灶所在,但经验与从业时间并没有绝对的关系。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治疗复杂的病情,还能够做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治疗患者病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加深对患者的关怀赢得信任,提高自身对患者的服务能力。

3.大力开展医德实践教育

丰富医德教育形式,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医学生践行医德的能力,是提升医德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首先,医学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医德教育价值,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医学生进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参观、调查或实习,通过深入工作环境让医学生了解医务工作者的一线环境,身临其境的加深对医德的认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医德素养。其次,通过实践教育帮助医学生明确医德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医德往往决定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与成就,医学院校应为医学生提供大量社会实践机会,让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医德践行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4.建立完善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能够根据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建议,是提高医德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医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阶段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关系重大,医学院校需要重视在毕业实习阶段开展医德教育,并建立完善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客观评价教育成果,为后续的医德教育提供借鉴参考。因此,教师应在毕业实习阶段之前,对医学生充分讲解医德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要求医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时刻注意医德,并将医德融入于岗位实践中。同时,医学院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其管理作用,客观评价医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的医德践行情况,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医德教育评价。

5.形成医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医学院校需要组织教师、学工部、学校党组织等部门发挥各自的医德教育价值,组织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营造的第二课堂,并发挥学校教育部门的管理作用强化第二课堂的医德教育作用。其次,重视网络的教育渠道价值,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建立混合式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机制,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医学生日常生活中,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医德教育。最后,将医德教育与外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医学伦理学、人文、思想政治等丰富的医德教育课程,发挥其协同育人效应增强医德教育的教育成果。

环境的高速转变使得当代医学生呈现出过去所不具备的新特点,容易因个人主义等思想而影响医德教育。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医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没有建立完善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各个教育主体间缺乏协作。因此,在外科学医德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建立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和协同育人机制的方式,提高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外科学医务医德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