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西北考察前的个人经历及其对新闻教育的启示

2022-03-17 19:29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学西北

范 佳 佳

(内江师范学院 范长江新闻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1933年4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范长江为了生活,开始向北平《晨报》投稿。随后,天津《益世报》《大公报》争相邀请范长江为其写稿。《大公报》甚至开出每月固定十五元的稿费,要求获得范长江的独家供稿权。1935年,专注于中国国防和西部问题研究的范长江被《大公报》聘请为特约通讯员,以“文责自负、按稿计酬”的方式,支持其前往中国西北考察。未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范长江,职业记者生涯正式开始[1]。10个月的西北考察期间,范长江为《大公报》发回了关于西北的政治、经济、民族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动态的通讯报道,使得《大公报》的销量剧增。西北考察通讯结集成的《中国的西北角》成为国内读者争相抢购的作品,范长江一举成为中国知名记者。范长江在新闻领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与自身经历、学习积累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范长江西北考察前的个人经历

范长江成长于军阀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祖父范延馨好学而开明,鼓励后代读书。少时的范长江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每一门功课都认真听讲,埋头读书。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在我国制造多起“惨案”①。帝国主义的恶行和全国民众的疾苦,激起了范长江对国家、民族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一)个人救国方法的明晰

范长江一直认为,“国家的出路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也就找到了”[2]160。但是,在“中国出路何在”这一问题答案的寻找上,范长江的认识是从模糊到清晰,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范长江曾被“反帝爱国”的革命热潮感染,立志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积极参加各种支持北伐战争的革命游行、集会[3]4。然而,遭遇重庆“3·31惨案”②,范长江惊险逃生。随后,又投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学兵营③,当兵、打仗。在部队里,范长江被各种政治口号、番号相同的军队之间的打斗弄糊涂了,决定“找地方读书,弄清楚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再投入革命斗争”[2]1159。至此,救国理想如何实现,国家的出路如何寻找,范长江日渐明晰,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欲从读书中找出路的”目标。

读书救国,目标明确了,实现目标的内在动机就开始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读书不为功名,而是为指导救国行动,范长江什么书都读,认为知识越丰富越好。因此,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哲学等杂学旁收。同时,为了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范长江为自己列举问题,分别收集资料,加以研究。“九·一八”事件的发生,国民政府的消极抵抗,让范长江感觉到原定的从读书中寻找中国出路的方针,行不通了。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进犯热河,全国人民纷纷要求抗日,范长江又“找到了些兴奋,发现了些光明”——抗日救国[4]32。范长江积极参加支援抗战的组织“辽吉黑热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并募集钱物送往抗战前线。途中遭遇日军阻截,侥幸逃脱。接着,范长江组织“北京大学学生前线视察慰问团”深入长城各关口前线慰劳抗战将士。热河战争的失败,让范长江深深感受到“爱国难,抗日更难”[2]1172。

抗日救国,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范长江有了“新的思路”,认为要想赢得对日作战的胜利,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要研究世界局势,要审视中国社会,剖析政局,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特别是了解当时媒体报道涉及较少的中国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等地方的问题[3]30。在爱国、救国目标驱使下,范长江决定赴西部考察,将现实中国的方方面面报道出来,以引起国人的注意,促进西部的改革,做好应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准备[2]25。虽然,对于西北考察,范长江是一位后来者,但是他的西北考察通讯在《大公报》刊出后,很快引起读者的关注。西北通讯作品结集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版9次,销量空前[5]。因为,范长江在西北考察通讯作品中倾注了对祖国前途命运追索的思想识见和对于祖国、民族、苦难人民炽热的情感,使得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与众不同的气韵标格,震撼人心[4]94。

(二)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作品展现西部经济状况、民族发展、人民生活、风土人情等,紧扣时代主题,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读起来如听故事,犹如亲临现场[3]136。范长江作品的成功,与其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范长江中学时代的同学高允斌回忆,范长江曾说:“一个人学知识不但要专,而且要宽,学得很多知识,才能有本事救亡图存,振兴国家。”[6]“为社会而生存,为社会而求学”的范长江阅读涉猎广泛,在西北考察之前,已经构建起了与新闻学相关的知识和一般知识结构,即地理、历史、文学、军事、政治、逻辑学、语法修辞等,为西北考察通讯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敢于只身前往西北考察,范长江是有底气的[7]。范长江接受《大公报》“文责自负,按稿计酬”的条件,除了果敢的胆识,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西北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充足准备。范长江曾认真阅读报刊上有关西北的文章和材料,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经济、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国防论调”有着自己的分析和认知。因此,西北考察的通讯作品完全摆脱了以往游记式作品的杂乱习气,把行经地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说、诗词典故等作为材料,穿插在西北社会的悲苦现状中展示、评析,使读者受到感染的同时又激发读者对西北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三)新闻业务技能的完善

新闻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记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到的问题观察能力和缜密的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灵活的采访技巧与随机应变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范长江读书期间就已开始。在校读书期间,范长江很注重逻辑训练和哲学学习。范长江认为,学习逻辑,可以训练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学习哲学,可以建立指导行动的科学基础。为了找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工具,从而弄通国家的出路、民族的未来等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哲学的学习,让范长江懂得了“思”与“问”“思”与“辨”,提升了范长江的思想境界,开阔了视野,对后来的新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职业新闻工作中,范长江常常用哲学的眼光发现和搜求隐藏在平凡实事中的本质意义和某种规律,其西北通讯作品紧扣时代主题,选择能说明见解的材料,抓住典型事例,以一当十。甚至,他通过对国共战场遗址的考察和对当地民众的采访,综合自己建构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和报纸对于国民党“剿匪”报道,对红军军事行动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作为新闻记者,采访是一项最主要、最经常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西北考察前,范长江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采访能力还不甚成熟。但是,范长江性格爽朗,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喜欢且善于与各类人群打交道。与采访对象朋友式的相处,是范长江作为一名记者的独到之处,也是他的采访屡屡成功的原因之一。在西北考察中,为了采访西北的“土皇帝”马步芳,范长江和马步芳一起打猎,把需要了解的问题,用话拐弯抹角地“套”出来。采访蒙古族首领图布僧巴,范长江更是“弯腰盘腿”地陪“太太和公爷”打麻雀牌[8]。范长江认为,新闻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在工作中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生根[2]1147。

在写作方面,范长江为提高文学修养,阅读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范长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扩大知识面,有益于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人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也有指导意义[3]30。范长江使用现代白话文写作,语言简明流畅,又兼有古典的凝重,巧妙地运用拟人、反讽、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叙事,阐发观点,抒发情怀等,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9]。 由于范长江生活经历丰富,知识面宽广,对社会问题洞察敏锐,表达流畅,写作能力扎实,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被天津《益世报》《大公报》争相邀约为其写通讯稿。据同学马汝邻说“长江从事新闻工作之时,便能敏锐地发现重大的引人入胜的新闻题材,团结并组织同业共同活动,在活动中布置得细致深入、大胆和机智,是令人叹服的。”[10]

二、成名之前范长江的经历对现代新闻教育的启示

西北考察之前,范长江在明确的“救国图存”目标定位下,构建了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了敏锐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写作技能以及娴熟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其西北考察的顺利奠定了基础。范长江的经历为新闻学专业如何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提供了参考。

(一)新闻学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石

成长于外敌欺凌、军阀混战年代的范长江,自小就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外出求学,发奋读书,上下求索,只为寻求救国之道。于己,国家的出路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也就找到了。正是心中有国,胸中有民族大义,范长江的思考才会深邃。其新闻作品揭露日本对中国国土觊觎的真相,曝光国民党政府对西北各类矛盾的无视以及对人民的压榨,报道红军北上的动态,呼吁国人团结抗日,文字铿锵有力,充满舆论的正义。

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功能。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选择、取舍、呈现新闻事实就会没有标准,分析问题就会丧失立场,必然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因此,新闻学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石,指导新闻学子将个人发展与祖国、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把范长江、邹韬奋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爱国行动融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时代话题和社会热门事件,引导学生追踪、思考,让爱国成为生动具体的行动。

(二)新闻学教育应以理想教育为引领

理想即抱负,是引领一个人实现心中向往的生存状态的动力。范长江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2]1148理想不是虚无缥缈之物,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新闻学子理想的树立要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理想,制定目标。新闻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新闻事实报道工作,新闻工作的每一项实践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如果脱离了时代,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范长江紧扣时代脉搏,把救国的理想转化为读书的行动和对国家现状的研究,以及西北考察行动,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以笔当枪,用新闻作品警醒国人[11]。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有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记者去研究、考察、报道。

(三)新闻学教育应以帮助学生做好个人定位教育为目标

新闻学教育要加强学生个人定位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新闻学习的目标。正如邹韬奋所说,新闻记者的活动,尤其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动机,要为社会大众的福利而活动,不要为自己的私图而活动[12]。新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公共传播人才和专家型人才。公共传播人才则要通过专业能力传播信息、报道新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服务党和人民;专家型人才则要从更加专业、更具中国特色的角度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指导新闻传播发展[13]。新闻学教育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目标。因为,有了清晰的定位和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

(四)新闻学教育应以辅助学生完善新闻知识结构和培养问题研究能力为具体要求

新闻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是最活用的知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科要有充足的常识[14]。范长江的作品视野开阔,纵横捭阖,谈古论今,意趣横生,都是源于其不仅建构了新闻学所适用的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知识,更是旁学杂收地建构了政治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如范长江所说,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浓厚的积累,写出来的新闻难免会干巴巴的。新闻教育学者谢六逸也说“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15]。因此,新闻学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新闻教育门槛,倡导新文科理念,打通新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通道。在加强新闻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开历史、文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等专项基础知识作为辅助。

在采访、写作等新闻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新闻学教育也要加强学生关注、研究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范长江说,一个记者要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问题。新闻学教育不仅是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还应是社会问题认知、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新闻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现实生活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范长江认为,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和世界帝国主义斗争,“对于自身的环境、实况,应当首先明了”[3]30。于是,范长江将国内的情况分为农业、经济、西北、东北、西南、民族革命运动等方面,分门别类收集资料,以备研究。热河抗战失败后,范长江又开始着手研究抗日军事问题。随着资料的搜集,思考的深入,范长江认识到单纯研究抗日军事问题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政治问题,还必须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一并进行研究和思考。蒋介石集团为什么要对外敌屈膝妥协,对内猖狂围剿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力量如何?经济落后的中国西部能否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后方?范长江以抗日问题为引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思考、研究,进而有了西北考察计划和实践。

同时,新闻学教育也要加强新闻学子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教育。道德品质,是做人的规范和指导。职业操守是新闻记者的行为要求和价值导向。在此方面,范长江给新闻教育工作树立了典范。青年时期的范长江为了实现救国理想,以孙中山、陶行知等革命先驱为榜样,从人格、身体、行动、处事、道德等方面设定了严格的目标,以达到“励我之气节,陶冶我之感情,以为他日改造社会之助”[3]33。比如,在人格上戒除虚荣、虚伪,要光明磊落,培养真诚、勇敢、勤苦独立的精神品质。高尚的道德操守的培养,使范长江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受住了各种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为成为一名受世人尊敬的记者打下了基础。因此,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职业操守,在金钱、权力、威胁面前稳得住,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

三、结语

年轻时期的范长江离家求学,发奋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是为个人稻粱、地位谋划,为的是国家的出路,民族前途。为了实现救国的目标,范长江广泛地阅读,建构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同时,他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问题,开阔视野,训练思维,为其西北考察打下了基础。

新时代的新闻学教育应将长江精神融入课堂,以爱国为基石,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引导学生明确新闻学习的目标,加强新闻专业知识教育,打通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增加专项知识教育,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认知能力,激励年轻人争做“长江式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① “惨案”:指发生在1925年5月30日的上海“五卅惨案”,6月23日的广州“沙基惨案”等,这些惨案是日、英、法等帝国主义殖民者对国人的残酷屠杀。

② 3·31惨案: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城,停泊在下关的英、美军舰为阻止北伐军炮轰南京城,造成千余人的死伤。此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恨,中共四川地方委员会为抗议英美的残暴,于3月31日在重庆打枪坝会场召开工农商学各界群众大会。此次集会受到反动军阀刘湘的蓄意破坏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集会群众2000多人。范长江作为中法大学分校的学生,参加了此次集会。

③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革命军,军长贺龙。1927年7月,贺龙率领这支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3·31惨案后,范长江加入了这支部队的学兵营,参加了南昌起义。

猜你喜欢
范长江新闻学西北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黔西北行吟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