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四重进路

2022-03-17 21:10陈方芳周宏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段协同育人

陈方芳,周宏军

(长沙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一体化,亦称综合化,通常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提升综合效能,以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项举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都是推进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在实践中要统筹推进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从理念为先、内容为核、队伍为要、机制为纲这四重路径下功夫。

1 理念为先:率先转化思维方式,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模式,是主观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属于高阶思维。思维方式是连接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中介,是教育行为的先导。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和完善的强大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2]的情况。在新形势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转化传统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性、精准性、协同性思维方式,祛除传统思维中的瓶颈“症状”,这是一项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

1.1 确立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总体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与任务。通过梳理不同阶段的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文件制定、教学方案等,往往都是各自分开、封闭性设计的,虽然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性、合理性,但根本使命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各个阶段间是缺一不可、紧密衔接、螺旋上升的有机关系。因此,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该消除过去局部性思维方式,确立起整体性思维方式。诚如恩格斯所强调的:“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3]

所谓整体性思维,就是要把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规律有机整合起来,并全视角、整体性审视各个部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确立整体性思维,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思政课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案等,尤其是要处理好各学段之间的断层、重叠、倒置等问题,进而构建目标明确、一以贯之、衔接有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操作性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体系及其配套方案。

1.2 树立精准性的育人思维

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不同,其学习方式、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正如朱熹在《小学》一文中指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这就是说小学是“学其事”的阶段,而大学是“学其理”的阶段。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仅有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思维,还需要树立重点性思维、精准性思维,集中精力精准地解决每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精准育人。

针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侧重点,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思政课课程内容”[4]。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在思想启蒙、情感熏陶中净化心灵、养成行为;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在亲其事、临其境中深化体悟、增进经验;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在常规知识学习中内化于心、深化于魂;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在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的理论武装中强化理性认知,明确使命担当,促进知行合一;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探究性、研讨性学习中深化“四个自信”,增强文化甄别力、文化免疫力。

1.3 培养协同性的育人理念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内生性协同和外联性协同的育人理念。其中,内生性协同育人理念主要强调思政课内部各课程任课教师要有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能认为各门课程、不同阶段课程之间是隔离的、联系不大的,进而在各门课程、各阶段之间筑起“无形的高墙”;外联性协同育人理念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应该明白讲好思政课并不仅仅是思政课专任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协同参与,因此,还必须培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

要培养广大教师内生性协同和外联性协同的育人理念,需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培养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内生性协同育人理念。首先,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思政课各阶段教材内容,厘清其共通点,发掘有用的理论资源或知识点等。其次,可通过组织不同课程、不同阶段教师集体备课,探寻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教学资源的互鉴之处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广大任课教师的外联性协同育人理念。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性工作,逐渐让全校任课教师养成重视“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观念。其次,任课教师应该重视育人的系统性。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任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多同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沟通,进行内容的针对性设计,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其他专业任课教师要抓好课程思政工作,也需要多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技巧和方法等,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 内容为核:优化整合教育内容,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和核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4]当然,其顺利开展离不开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支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内容为核心的原则,通过系统性规划、进阶性推进、发展性完善等来优化整合课程教育内容,以科学、优质的内容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体化建设中的根本举措与核心工程。

2.1 系统性规划,绘就各阶段达成共识的课程“导游图”

“导游图”通常是指景区内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一种引导性标识,是对景点景物相关来历、典故的综合介绍,能给人清晰明了之感,给游览过程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同样,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也需要从整体性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描绘出能够反映各个学段不同侧重点的课程内容“导游图”,而且这个“导游图”应该是各个学段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制定且能达成共识的。

要做到系统性规划,首先需要组织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权威专家学者,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整体布局,做到整体谋划与分段探究相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按照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顺序来设计思政课课程内容,可以有效避免过去出现的内容逻辑错位、混乱、断层及衔接不自然等问题。在整体谋划与分段探究的基础上,绘就一个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逻辑推进图(表),使每一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都可以对思政课有一个全景式关照,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担负的职责与使命,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进阶性推进,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阶梯图”

进阶,原指台阶,现多理解为递进的阶梯,即“从低到高逐级上升或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的过程”[5]。之所以要强调进阶性推进,是基于人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来考虑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在人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中指出,人的认知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不能被跨越和逆转。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对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政课进行分析和考量,形成有阶段性、层次性的教育内容“阶梯图”。

基于进阶性理解,需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内容进行初阶、中阶、高阶三级进阶划分,分别对应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在初阶,小学思政课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知事”“懂事”“讲文明”;在中阶,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知史”“晓义”“明是非”;在高阶,大学思政课教师应该重在启发学生“明理”“行道”“铸信念”[5]。另外,这三级进阶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有机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因此,在进阶推进中还需把握好衔接性的问题,对不同阶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主题进行讲解,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内在逻辑,以增进学生认知、认同。

2.3 发展性完善,呈现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内容“新面貌”

“时代”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时间标尺,人类活动过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即体现出时代性。时代性是指历史发展中的新趋势,呈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格局、新信息、新风貌。习近平强调:“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6]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时代性的要求,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和精神来审视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政课内容在一体化建设中展现“新面貌”。

之所以思政课教育内容须做到发展性完善,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这些都要求思政课教育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组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对思政课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实现新思想、新理论、新案例“进教材”。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及时将新思想、新理论嵌入不同学段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而实现新思想、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

3 队伍为要:提升师资队伍素养,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害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立德修身、练好过硬内功,畅通渠道、增进交流研讨,协同配合、凝聚育人合力等方面着力,使广大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领路人”,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铸魂者”,成为教育事业的“护航员”,这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环节与要害因素。

3.1 立德修身,练好过硬内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揭示了立德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诚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7]在一定程度上,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状况将决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上,首先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立德修身,练好“六要”过硬内功,这也将成为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有“六要”的标准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达到“六要”标准,并非易事,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始终严于律己,在立德修身上下功夫。第一,在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8]。在真学、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实现真懂、真信,这才能逐渐达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境界。第二,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增强理论素养,强化道德践行自觉。思政课教师要带着问题、联系实际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并做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的表率与楷模,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强大的真理力量回应学生、说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引导学生[9]。

3.2 畅通渠道,增进交流研讨

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存在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进阶性、育人过程的衔接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独立场域”,而是能够时常交流研讨的“开放区域”。正如《意见》强调:“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讨,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4]可见,应该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健全机制,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确保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要增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其一,应该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模式。首先,组织各学段教学名师进行纵向的共同商讨,相互学习借鉴成功备课教学经验,以集体智慧制作出适用于各学段的优质课件。其次,在各学段的横向层面,教学名师示范带动、指点帮助其他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素养与水平。其二,应该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常态化日常交流机制。定期邀请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校园考察、听课评课、教学技能研讨等,在交流中增进技能。其三,应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生活化网络研讨平台[10]。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来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的网络平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交流教学心得、解答教学困惑、共享教学资源等。

3.3 协同配合,凝聚育人合力

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是仅仅依靠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这也启示我们,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要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局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了需要抓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各学段学校的党委领导班子、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力的“十大育人”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协同育人,须主要抓好教学、科研、培养三方面。第一,抓好教学协同。除了开展一体化备课,还可以探索多样化合作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共同上好思政课。第二,抓好科研协同。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潜心研究,但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充分发挥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优势,相互配合,提升学术力、研究力,更好地指导教学。第三,抓好培养协同。在培养人才方面,中小学可以多邀请高校杰出师生代表来进行演讲、讲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当学生的副导师,在优势资源共享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4 机制为纲:建立健全治理机制,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和支撑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倒逼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益引起全面、广泛的关注。就目前而言,虽然在不同学段教育内容衔接、教师互动、联合培养等层面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综合性治理方面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保障,对此,应该建立健全一体化的领导协调机制、资源耦合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等,来保障和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

4.1 建立健全一体化领导协调机制

一体化的领导协调机制有助于高屋建瓴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资源协调、监督落实等。目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组织管理仍然是独立、自主管理为主,缺乏统一的、权威的领导协调主体,无法有效领导课程统一建设、共享教学信息、协调教育资源等,这也是当前仍存在各学段内容衔接不畅及内容错位、倒置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该着力构建一体化的领导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一体化领导协调机制,需要在教育部统一领导、指导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由不同学段的权威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等组成,并明确其权力和职责。在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整体规划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件制作等,并对贯彻落实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另外,还可以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强化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性,提升广大教师的研究力、教学力。

4.2 建立健全一体化资源耦合机制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还存在各自为政、彼此分离的局面,这不仅不利于形成衔接自然、进阶有度、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还将使不同学段的优势资源无法被充分开发利用、有机整合,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会弱化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成效。对此,在建立一体化领导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健全一体化资源耦合机制,使各学段的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发掘和利用。

建立健全一体化资源耦合机制,需要致力于各学段优势资源的全面开发、共建共享、有机整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各有自己的一些优势资源或独有资源,如有的学校拥有一些教学名师、学术专家、道德模范等人力资源;有的学校拥有“千年书院”“名人真迹”“伟人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德育资源;还有的学校具有世界或国内先进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物力技术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该将各学段各学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深度发掘、统筹管理、合理配置,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提供资源保障和文化支撑。

4.3 建立健全一体化考评激励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如何,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思政课的培育对象是不断学习成长、发展变化的学生,仅从不同学段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是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的。对此,需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考评激励机制,做到整体性考评、阶段性反馈、激励性发展、长效性推进有机统一。

建立健全一体化考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整体性、全局性制定思政课考评标准和体系。在厘清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精细化拟定各学段思政课的考评标准、内容,以增强考评的系统性、进阶性、规范性。其次,需要在考评体系中明确奖惩举措。比如,对思政课教学表现优异的教师,可以在荣誉鼓励、薪资奖励、职称晋升、教育深造等方面进行激励、支持,激发其内生动力。再次,需要构建长效化的考评激励机制。除了不断完善、健全思政课一体化考评制度,还需成立考评领导小组,运用学校自评、同行互评、第三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考评,并及时反馈,监督整改,合理高效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猜你喜欢
学段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