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探析*

2022-03-17 21:41侯子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民生垃圾文明

侯子峰

(湖州师范学院 “两山”理念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观念。在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不能忽视他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是学界关于习近平视生态环境为重大民生问题并求其解决之道的系列观念的总称。它源自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结束时提出的一个论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26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从“民生”维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为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和实践路径(怎么做)等问题。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35-45,是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把钥匙,也是推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观念。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环境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民生问题。何谓“民生”?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3]339,它包括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况、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政治学意义上的“民生”范畴一般包括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养老、社会保障、住房、交通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推动水利、交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99.5元增加到1978年的343元[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年鉴公开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为0.37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元;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跃升为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5]54-56。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质与精神领域,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逐渐显现出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逐渐升级的过程。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转变(即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求环保”)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渐显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已出台大量法规和制度以保护生态环境,但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6]。2013年12月初发生的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涉及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很多地区PM2.5指数爆表,整个事件影响人数达6亿多人。三是随着网络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危害能被人们更为快速地知晓,这也使得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

习近平深刻指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反映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当然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将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习近平的观点切中时弊。过去,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地方甚至曾发生社会冲突事件。由生态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常常参与人员广泛,其中兼有暴力和非暴力行为。虽然参与者一般没有坚强的领导者,但由于参与人员数量多、事件持续时间长,导致社会影响大[7]495-501。在信息传播快速的当下,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若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与民生高度融合,超越了将民生囿于物质范畴的传统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民生观”,开创了我国民生工作的新领域[8]131-139。

生态环境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这意味着党政干部在执政理念方面必须发生改变。党政干部需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改变过去片面唯GDP论英雄的偏好与思维定式。习近平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党政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要懂得“取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关乎社情民意,而民意对于执政者来说至关重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9]7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如果党政机关漠视老百姓非常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可能会由此丧失民心,这是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对其加以深刻认识。针对一些人长期以来思想上存在的GDP至上的政绩观,习近平郑重指出,地方官员如果能够搞好绿色发展,能够治理好大气污染和雾霾,哪怕经济增长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照样能“挂红花、当英雄”。反之,如果所有工作仅仅是为了增加地方经济总量而不顾及环境质量,使当地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者愈演愈烈,那么哪怕经济总量上去了,也是不行的,也会受到严肃批评与处理[10]。

党和政府要千方百计改进工作,制定政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生态的期许。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十四亿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蓝天、碧水、绿地保卫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章中,习近平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11]。为此,有关部门和地区要“立军令状”,不能把雾霾等环境污染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由此可见,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持有郑重、严肃的态度及对其必须加以解决的坚定决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生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习近平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张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8。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莫过于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12]9。除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外,垃圾围城、农村厕所改建等,都属于亟待解决的影响人民生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范畴。

第一,大气污染问题。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大气治理尤其重要,而大气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容易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人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证实,大气污染是普遍的、重要的环境致癌物质。

针对大气治理,习近平提出系列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包括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推进重点行业与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真正把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落到实处,加强源头治理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习近平关于大气治理的观念在践行中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以来我国空气质量逐年明显改善。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2018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监测城市,其空气中的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了68%。在2013—2018年我国GDP增长39%的大背景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却实现大幅下降,这说明自2013年“向污染宣战”以来,我国PM2.5治理成效显著。

第二,水安全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2005年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13]。据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调查,2004年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此外,我国有3亿人的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14]。除水污染外,水安全在我国的另一个表现是“水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水短缺”通常与森林的过度砍伐、农村地区庄稼灌溉和城市用水有关。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名著《生态经济》致中国读者部分指出,中国正面临十分严重的缺水问题,就其严重程度而言可谓世界之最。

为解决水污染、水短缺等水安全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针对性举措:一是涵养水源。习近平指出,解决水的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如修建水库,实施调水工程,同时统筹好上下游、地上地下以及城市乡村之间的水源水质关系。二是实施河长制。现代河长制最早于2003年10月由浙江省长兴县创立。习近平指出,要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河长制。河长制一般分为省、市、县、乡四级,河长通常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兼任,这样可以克服原来只由环保部门管理河流所产生的一系列弊端。三是做好大江大河治理和重要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关于长江的治理,习近平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2]70。他提出,要做好青海、西藏等重要水源地的保护。青藏高原是“中华水塔”,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贡献。四是做好河流、河道、湖泊、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关于河流、河道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指出,要顺应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把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关于湖泊湿地的修复,习近平深刻指出:“要采取硬措施,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12]57

在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国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淡水环境方面,2020年1-12月我国1 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主要河流监测的水质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4%;开展监测的11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泊(水库)个数占比为76.8%;监测的9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断面中,全年达标的有852个,占94.5%;以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为主的10 242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Ⅰ~Ⅲ类水质监测点占22.7%,Ⅳ类占33.7%,Ⅴ类占43.6%。虽然目前我国水质还不够理想,但近几年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这是必须要承认的。

第三,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田中镉、铅、铬、锌、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15]277。2012年,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12]3另据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受污染耕地约占全部采样耕地的20%,矿区附近污染耕地点位重金属超标比重达到93.75%。

我国的土壤污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近郊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二是农业大量施用化肥所造成的土壤污染。研究表明,化肥的过量施用使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成分增加,这些重金属和有毒元素通过农产品进入人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化肥的过量施用还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沉淀,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改变土壤性状,降低土壤肥力,降低作物产量,造成追施化肥的恶性循环[16]216。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并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经过努力,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

第四,垃圾围城问题。我国垃圾数量逐年增多,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2014年我国244个大、中城市产生生活垃圾1.7亿吨,2018年主要城市垃圾增加到2.1亿吨。虽然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已经达到99%以上,但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这不仅会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习近平已深刻认识到我国垃圾问题的严重性,指出“目前,垃圾数量增加迅速,传统填埋方式处理空间不足,而采取清洁的焚烧方式普遍受到‘邻避’干扰,重要原因是没有普遍建立垃圾分类制度”[12]93。

为改变垃圾围城的现状,习近平早在2016年12月就提出要在我国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例如,纸的回收利用能够极大减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并且比制造新纸可以节约30%~50%的能量[15]277。2017年以来,国务院、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教育、宣传及践行工作。2019年以来,我国多地出台政策性文件,要求在本地普遍开展垃圾分类。2019年6月,习近平又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它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应当积极做好。

第五,农村厕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多是“一个土坑两块板”的旱厕。直到目前,旱厕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这种旱厕既不卫生,也容易传染疾病。习近平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2]89“厕所不是小事情”,它连着大民生,关系大文明。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厕所革命”。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已有近一半农户完成卫生厕所改造。2021年7月,习近平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批示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和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所取得的成绩,认为这种做法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批示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做好农村厕所革命,科学引导、因地制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反对搞形式主义,求质量、求实效,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可以预见,在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下,未来“厕所革命”这项民生举措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效。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生态环境由人民群众共治共享

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认为美好生活、美好生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建。习近平相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党政机关唱独角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广泛调动民意与民力,在人民群众中寻求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和首创精神。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的重要工程,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共同发挥力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号召人民群众厉行节约,并推行生活方式上的绿色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餐饮浪费之风兴起,对此必须予以制止。习近平指出,很多地方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许多人因缺乏理想信念而只追求过“土豪”式的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引导人们走出这种错误的、低俗的、奢靡的生活方式,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力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从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强调要做好“垃圾革命”。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但“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垃圾分类不仅便于污染物的处理、能源的循环利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强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以身作则和宣讲,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号召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植树活动。最后,强调大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习近平指出,要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由于共享了发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得到充分发挥。

四、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特点: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科学性,是指在关乎民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运用科学理论、方法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方法论来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处理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治理当中的重中之重。另外,在农村改厕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第二,运用生态科学理论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在大气治理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水源地的保护上,强调要搞好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为下一步研究提出保护、修复与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打下基础。

人民性,是指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要优先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的内容广泛,主要有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态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自然资源枯竭与荒漠化、有毒或危险废弃物扩散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在开展工作时应根据国情有所侧重。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都被予以同等地位的强调,其中首要解决的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等,因为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另外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垃圾围城、农村改厕等,如果站在国际公认的生态环境系列问题中来看,所处地位虽然并不那么重要,但由于这些问题对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有极大影响,故而依然属于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重点探讨的内容。从这点来看,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人民性特点极为突出。

实践性,是指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观可以有效地指导现实的生态民生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针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以及垃圾围城、农村改厕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面铺开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对症性强。因而,近几年我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巨大改善。此外,习近平非常重视运用制度来改善生态民生。如在水治理中推广河长制、大气治理中强调制度创新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度出台密集,成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与全局性的改善。比如,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的改变和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的出台,彻底改变了以往地方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唯GDP论英雄的思维惯性,增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动力。习近平执政中央以来,我国新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生态环境法律,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草原法》《农业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部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为改善大气、水、土壤和城乡环境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意识和现实担当精神[17]16-21。它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是理解和指导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参照。

猜你喜欢
民生垃圾文明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对不文明说“不”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