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外贸的“高光时刻”

2022-03-18 03:20乔虹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光外贸时刻

乔虹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缓解外贸企业担忧,助推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2年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以美元计价,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外贸表现强韧。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于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凸显。

2022年能否延续2021年外贸的“高光时刻”?我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产业链韧性比较强,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2022年中国出口仍将具有韧性,但增速可能边际放缓。再加上2021年外贸进出口的高基数,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疫情是把“双刃剑”

全球贸易经历了2020年大幅回落,在2020年低基数效应、需求强劲复苏、各国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2021年全球贸易实现了强劲复苏。尤其是中国外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亮眼,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这驾“马车”最给力。

全球商品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有序复工复产,为生产和出口提供了良好环境。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元,这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元,经历了一个“高光时刻”,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2020年到2021年,支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以下几大类产品。

第一,电子类产品。电子类产品里面以PC机和平板电脑为主,这个方面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二季度就进入一个小高峰,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又出现第二波高峰,一直到2021年上半年,都维持着较强的增长态势。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基数非常低,2021年第一季度就显得增长非常高,呈现出一个非常夺目的“高光时刻”。这类产品出口旺盛主要是由于疫情之下居民在家工作的需求,很多人需要购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电子产品,甚至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办公系统。

第二,人们在家待久了,开始想把自己家里的环境进行美化,这些需求基本涉及中国出口的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家具、灯具等。在2020年第二季度越来越凸显,这方面的出口增长创了历年新高,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2021年第三季度,这类商品的需求持续坚挺的时间挺长。

第三,主要是与抗疫需求相关,比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这些需求在2020年持续了一年,尤其后三个季度最为强劲,2021年增长依然不错,但是没有像2020年一开始每个家庭都囤积时候的力度那么大。这类产品出口的需求比前面两类产品表现得稍微弱一点。

所以,上述三类产品是中国过去两年出口的最主要的驱动力,为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带来有力支撐。可见,疫情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疫情虽然摧毁了某些商品的贸易,但同时促使了其他商品的贸易。

“高光时刻”能否持续?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有隐忧。纵观2021年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

订单高涨的背后,运力不足、运费高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货出不去,有单没利润,成为当下不少外贸企业心头担忧。特别是部分地区疫情和电力供应紧张等情况,也对出口形成了一定制约。

外贸的“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加速,外部需求增大,将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也会逐步消退。正反因素相互影响,外贸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2022年,外贸运行的确面临一定的压力:第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第二,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第三,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等因素,2021年出口的“高光时刻”在2022年延续看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奥密克戎最后判定并不是一个非常具有破坏力的病毒,不会使得欧美国家大规模封城,导致大家居家上班、无法上学的状态,如果开放可以正常化,外需对中国出口的支撑力依旧持续,边际贡献可能会呈现下降。

此外,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不再那么明显。2021年,很多业界人士表示,出口不会好太久,因为其他国家随着疫情好转都追上来了,没想到又来了德尔塔病毒这一波疫情,尤其是东南亚受损比较严重,和我们制造业出口竞争的优势仍然拉得比较开。但是从2021年年底到现在来看,很多新兴市场承接复工复产的动能正在冲上来,比如越南,对于很多国际品牌来说,越南成了中国制造之后的第一生产基地。越南2021年第四季度出口超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的出口拉动,远超原来的预期。现在,东南亚国家经济逐渐恢复,欧美的订单开始增加。当然这还需要看奥密克戎病毒的影响情况,如果奥密克戎病毒不会导致全球性的大规模停工停产,我觉得中国相对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可能不会那么明显。

供应链维稳功不可没

疫情之下,供应链承压。到现在为止,这两年全球供应链的变动可能既是一个结构性的,也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动趋势。这种供应链扰动,企业家也可能不好判断,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很多企业本来计划从中国东南沿海搬迁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时候,想的是中国国内劳动力太贵,到那边便宜一些,而且政策更优惠,土地也便宜,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肯定有充分的搬迁原因。过去两年可以看到,东南亚在地理位置上更明显的优势是向欧美出口,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在短期之内加速了制造业转移的速度。企业以为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结构性的趋势,但是疫情打乱了这样的计划。疫情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疫情的防控情况,以及疫情之下对于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产品的调派,都缺乏大的群聚效应。而且,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人口的数量有限,虽然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大量生产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够实现价值变现。本地市场严重不足,东西都指望外销,运输能力成为很大的掣肘,这就形成了短期的致命性打击。

2021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东南亚以及主要的新兴市场几乎无一幸免,出现大规模的停工停产,整个经济经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很多供应链短期受到冲击,使一些决定搬迁或者已经搬迁的企业不得不再重新考虑。

我们的研究显示,这在未来或许是一个常态。如果说在疫情之下,运输受到影响,人流、物流都有限制的话,未来可能出现供应链更加明显地向大规模的市场周围聚集的趋势。比如,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很多的供应链就走不掉,它需要在这个地方生产,供本地消费。因此,我觉得中国基本上不用担心供应链转移出国,因为中国市场这么大,在目前全球人流、物流都进出不易的时候,不可能有企业愿意放弃这么大的市场,搬到其他地方去。

中国有制造业的基础,维持供应链在国内是最合适的一个环境,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地缘政治冲击。不然,即便企业搬迁到柬埔寨、老挝、越南,也无法保证政策一直稳定、外贸顺畅,无法做到产品想什么时候运就什么时候运。

以上的分析,是在疫情假设下的一个基本情况。如果疫情在未来能够出现明显的好转,人流和物流得到充分恢复,从分布的业态角度来看,企业的制造业布局就会有更多的自由度。但即使流通更畅,我觉得在中美贸易摩擦这种环境下,全球化的环境相对以前来说更加恶化,因此,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单纯为了考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考虑其他综合因素。企业会综合考虑一些因素,均衡选择。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外贸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外贸附加值及出口产品水平不断提升,一系列稳外贸举措陆续落地,缓解外贸企业担忧,助推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美银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3625500218592

猜你喜欢
高光外贸时刻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冬“傲”时刻
捕猎时刻
成功跨界的热词“高光”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高光大师百变玩妆
流光溢彩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高光,才是今年最流行的美妆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