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士:中国葡萄酒之父

2022-03-18 03:20月珠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3期
关键词:葡萄酒葡萄

月珠

张弼士在南洋的事业如日中天,甚至对整个东南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张弼士与胡雪岩在同一个时代里,各自成就了其不朽的商业传奇。相比于胡雪岩,年轻18岁的张弼士,在商业上的成就则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名声远播海外。

张弼士怀实业兴邦之志,一生先后在国内创办几十家企业,其中最负盛名的张裕酿酒公司辉煌至今。

巴城创业

张振勋,字弼士,1841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现梅州市大埔县)。18岁那年,家乡闹饥荒,他只身远赴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简称巴城,今印尼首都雅加达)谋生,做过米店杂工、矿工,后经人介绍到温氏纸行做帮工。由于诚实守信、勤恳精明,纸行的老板非常欣赏他,提拔他为账房先生,还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他。在老板病逝后,张弼士夫妇继承了家产,这笔遗产成为他日后经商的基础。

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张弼士的经商才能开始显现。看到当时巴城外国人逐渐增多,张弼士调拨一部分资金,开设了一家经营各国酒类的商行。勤奋好学的张弼士一方面熟悉当地语言,一方面广泛结交华侨和当地人士,随时关注当地的社会状况。他聪明机敏,遇事能屈能伸,善于权变,对人仁义宽容,得到了较好的口碑。

有一段时间,一位名叫拉辖的荷兰青年军官经常到他的酒吧喝酒,不付钱甚至还无理取闹。伙计们都觉得这人是无赖,要哄赶出去,张弼士却对伙计说:“此人气质不凡,买醉闹事可能有难言的苦衷,以后大家不要对他冷眼相看,也不要酒钱,还要以礼相待。”伙计依言行事,让这位军官感到很诧异,探问究竟,伙计如实说明。这位军官感叹不已,含笑而去。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一度买醉的青年若干年后会成为巴城当地的总督。上任伊始,拉辖登门拜访张弼士,并致以感谢。当初的善缘如今开花结果,在拉辖的帮助下,张弼士在南洋的发展倍添助力。

当时,荷兰政府为了开发东印度群岛,曾鼓励当地华侨从事垦殖业。张弼士闻讯之后,迅速抓住时机,抽出大量资产投入,雇佣当地华工,又广招家乡的乡亲前来相助。1866年,他在荷属葛罗巴创立裕和垦殖公司,大面积开垦荒地,种植椰子、谷子、咖啡、橡胶、胡椒、茶叶等作物,间种杂粮,张弼士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在经营垦殖的同时,张弼士还积极捕捉其他商机创办各种实业。在日里,张弼士感到商务的盛衰全在于金融是否通畅。而当地汇兑涨落却操纵在外人手里,于是他又扩展金融业,开设日里银行,专门办理华侨汇兑业务。光绪二十四(1898)年,他在马来西亚彭亨州文东埠创办东兴公司,开采锡矿。有感于印尼富人的增多,他在棉兰、槟榔屿兴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的高档住宅,吸引了大量的欧洲和华裔富商。

药材批发生意是张弼士创业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在新加坡、巴城、香港和广州分别设立药行,在国内采购名贵国药,转输新加坡、巴城,批发销往海内外,并由海外运送西药回国。当时,华侨聚集的海外市场,如曼谷、东京、河内、旧金山、纽约、菲律宾等地的中药行业,都向张弼士的药行订货,形成一个遍及海内外的庞大药材批发网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间,张弼士经营的企业风生水起,涉及印尼、马来西亚的许多重要行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据统计,到1869年,张弼士的财产达到8000万两白银,比清政府当年的财政收入(7000万两白银)还多1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江南首富胡雪岩的财产多出5000万两白银以上,成为富甲南洋的客家侨领、当之无愧的华人首富。

回国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張弼士在南洋的事业如日中天,甚至对整个东南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英、荷殖民当局看重他,多次给他封官赐爵,但都被他拒绝。他说:“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

1871年,张弼士在雅加达应邀出席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一位法国领事讲起早些年曾到过中国的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着野生葡萄,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榨汁、酿制,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当不错,还说有一天想到烟台开个葡萄酒公司。张弼士将此事默记心中。

1891年,应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之邀,张弼士到烟台商讨兴办铁路、开发矿山事宜。他借此对烟台进行了全面考察,了解到此地靠山面海、气候湿润、土质肥美,具备种植酿酒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天然条件。第二年,张弼士拿出300万两白银,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葡萄酿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张弼士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公司创建即以公司制形式运营,这在130年前的中国可谓少之又少。

由于烟台当地葡萄品种不多,酿出来的葡萄酒也味道不佳,张弼士先后从欧美国家引进124个品种约120万株葡萄苗,经过反复试验,并与国产葡萄嫁接,终于栽培出上好的葡萄酒酿制品种。

为了酿出上等美酒,张弼士曾三易西方酒师,最终聘请奥地利的拔保为张裕酒师。拔保出身酿酒世家,本人也是酿酒专家。接受拔保建议,张弼士引进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如葡萄破碎机、橡木发酵桶、红白葡萄贮藏桶、调配葡萄酒和白兰地的橡木桶、铜质的连续杀菌机、白兰地间歇蒸馏机和壶式葡萄皮蒸馏机等。这是继西汉、盛唐以来,又一次对葡萄、葡萄酒以及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等的引进,并奠定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基础。

1915年,著名的巴拿马运河竣工,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张弼士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旧金山巴拿马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派团亮相国际舞台。在此次万国博览会上,张裕产品最后压倒众多欧洲老牌葡萄酒,产自中国烟台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牌。张弼士听到这个好消息,十分激动地说:“只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祖家的产品都能成为世界名牌。”

达则兼济天下

张弼士后期的大部分投资行为都同“实业救国”的精神紧紧相连。

《论张弼士在晚清发展民用工业中的历史作用》一文中记载:1886年,为抵制德国邮船公司不准华人乘搭官舱的歧视性规定,张弼士联合张煜南兄弟开办了万裕轮船公司,购客货船数艘,航行于苏门答腊与马来亚以及中国华南各口岸,这是华侨开办的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不久,他又独资在亚齐开办了广福远洋轮船公司,公开声明为华人服务,与德国邮船公司对抗,终于迫使对方取消华人不得购买官舱票的歧视性规定。

仕商兼济的张弼士虽然身穿清朝官服头戴花翎帽,但是他的心装着天下苍生。张弼士幼时穷苦,以放牛种地为生,父亲虽是塾师,但张弼士只读过三年书。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一生热衷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张弼士特地在汕头拨款筹建“育善堂”,购置堂产,以作家乡民众教育基金之用;还在南洋捐资兴办 “中华学校”,推广华文教育。他说:“国家贫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学校不兴……我等旅居外埠,积有财资,眼见他西国之人,在各埠设西文学堂甚多,反能教我华商之子弟,而我华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岂不可设一中文学校,以自教其子弟乎?”

巴拿马博览会归国之后,1916年,张弼士为了筹措中美银行资金,不顾年迈体弱,前往南洋四处接洽,四处奔波加上积劳成疾,当年9月,在印尼巴城病逝,享年75岁,临终留下遗言,要“死葬家乡”。按照他的遗愿,其灵枢运回家乡安葬。运送队伍经过新加坡、香港时,英、荷殖民政府都为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则亲往凭吊;由汕头溯韩江而上时,两岸群众均摆设牲仪致奠;孙中山先生得知噩耗后,特送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3463500218501

猜你喜欢
葡萄酒葡萄
坏葡萄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罐装葡萄酒在美国销量迅猛上升 规模超过4500万美元
砸酒瓶
进口葡萄酒压境
第九讲 教你如何醒酒
酒水相溶
吃葡萄别吐葡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