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保护探析

2022-03-18 21:48郑雯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

郑雯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保护;图书馆

摘 要: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是一个政治起伏跌宕,社会经济凋敝零落,文化多元繁盛的特殊转型期。百家争鸣的民国文化界呈现各类思潮、各种观念、各式学术先锋的不同种类文献,经由多种方式广泛流传民间,仿佛肩负独特历史使命的宣传阵地,承载众多思想的汇聚、理论的斗争,以非常民国风格的行文方式记录下了那个独特历史时期的社会事件,在新闻学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价值。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进入90年代,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开始禁止复印和限制查阅民国纸质文献。近年来,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日益引发关注。文章关注我国现存民国文献损毁、脆化现状,以及当前图书馆为此采取的普遍对策、方法,总结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图书馆界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1-0115-04

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进入90年代,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开始禁止复印和限制查阅民国纸质文献。近年来,民国文献保护工作日益引发关注。2004年,南京成功研发民国文献加固保护技术。《北京晚报》《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著名媒体先后发表《民国时期文献亟待抢救》《谁来拯救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国图67万册民国文献亟待抢救》等报道,对民国文献当前纸张老化酸化、损毁情况严重,亟须抢救的现状振臂呼吁,民国文献开始广泛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

民国文献较之古籍文献,由于其年代较近,其珍贵性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乏人问津。民国纸质文献的整理、开发、利用、宣传、抢救工作存在缺失。

民国文献的修复实践研究在当前仍然属于萌芽状态的探索,现有研究成果不成规模,文献保护界与修复界尚未对民国文献的修复制定行业标准,民国文献专项修复方法更是尚未面世。

1 民国文献概述

民国时期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民国文献一般来说是指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产生的各种文献资料。民国图书在出版形式、装帧样式、封面设计等方面都开始有了不同于古籍的变化,形成了民国图书的独特“味道”,包括杂志、图书、报纸及其他形制特殊的非书资料,如照片、房地契、旧地图、老账本、手稿、招贴画、布告、通知、传单、证照等。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20万种,期刊达2.5万多种,报纸近8,000种,对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多维度化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民国文献用装帧形式来区分共有两种:一是古典装帧式,也就是传统的古籍线装书。二是平装本式。“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指平装本的保护。虽然当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仅将1912年之前的古籍列入保护范围,但在保护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各地多家单位都将民国时期的纸质文献古籍线装书也作了调研、普查、登记、编目。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必要且正确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民国时期的纸本线装书与1912年之前产生的古籍是一脉相承、没有根本性区别的,且典藏、保护、修复等保护手段都是一致的。

2 民国文献的价值

2.1 历史文物性价值

民国文献所展现的历史语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生活风情。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近代化转型时期,是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大时代,而民国文献就是演绎民国历史风采的最佳文本。这些文献记叙了大量著者亲身经历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往往从某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可以说是厘清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关键,其不仅有利于人们还原历史,更帮助世人重新认识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近代中国的全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各公共图书馆同期文献的馆藏数量在不断递减,民国文献的价值持续上升,造成民国纸质文献价值不断提高,体现出较明显的文物价值。

2.2 艺术代表性价值

民国时期正是近代出版业、印刷业萌芽发展的初期,彼时随着西方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进入中国,使石板印刷、照相铜锌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平版胶印、泥版翻铸铅版印刷等外国印刷技术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呼应共生,民国文献印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版本形式,现在有许多当时使用的技术已经失传。民国文献作为历史信物见证和反映了近代出版业在发展萌芽期的印刷技术和水平。

2.3 学术资料性价值

文献是人类验证历史的文明留存。民国时期是中国终结存在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的重要节点,相邻社会主义新中国时代。世界之大变局使国人深感救亡图存的迫切,各种言论、思潮、主张对传播媒介的迫切需要,政治、经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著作译介活动的持续推进,新式教育对各类教材的巨大需求等,都极大地刺激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单体出版量还是整体规模,都是之前所无法比拟的。任何人想要对中国有较全面的了解,就不可忽视民国这一特殊而璀璨的时期,载录各学科领域发展演变的文献资料,便具有了极其珍贵且不可替代的學术价值。

3 民国文献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1 民国文献自身因素

动荡的民国时期,使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战乱频发,文献在战乱时期不仅不能得到保护,还遭遇了无法弥补的灾难性破坏。大量文献纸张出现了洇染、粘连、捆扎印记、浸泡水渍等状况。除外在因素外,民国文献自身特质也有不足。决定纸张使用时长的因素不外乎制造材料和自身化学酸碱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是手工纸与机制纸并存时期,但仍以手工纸为大宗。造纸工艺在这一时期也正处于由传统向机械化转变的过渡期,木浆、草浆作为造纸的基础原料其纤维较短,加胶步骤又用硫酸铝、松香等,导致产出纸张的酸性较高,使用寿命也就较短。目前业界研究结果表明,民国文献的纸质寿命最多不超过两百年。

3.2 保护观念因素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未能对民国文献展开有效保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图书馆有价值的资源当属古籍善本,因此人们大多把古籍当作保护工作的重点,也因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保存、利用、修复技术和措施。人们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相对较淡薄,好在近年来随着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人们已意识到民国文献的重要性。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研究制定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启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民国文献保护工作自此进入政府工作层面。

3.3 技术资金因素

国内民国期间留存下来的文献数量较多,文献损毁情况严重;文献保存载体特殊,适用的现代化抢救设备较少;从业的相关技术人员相对匮乏,文献抢救成本与保护成本都比较高。种种现状表明,资金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民国文献抢救和保护进程的主要阻碍因素。

从理论上说,图书馆馆藏书库应具(18℃~22℃)恒温、(50%~60%)恒湿、防尘、避光的存书条件,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费紧张,加上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民国纸质文献在馆储存方式与普通文献无二。目前,包括河南省图书馆在内的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各种原因尚不能针对民国文献书库的空气湿度、温度、粉尘污染等问题加装专门设备进行控制。经济状况较好图书馆的书库也大多只是装置了抽湿机,恒湿、恒温、防尘、避光在大部分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都还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因此,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文献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持续扩散作为文化遗产的民国文献在我国和世界的影响力,使其得到政府层面的关注,助力以国家投资引领带动地方政府、慈善机构等社會团体的多方面合作投资,在政策层面上提供多渠道、多维度、多元化的文献遗产保护资金筹措方式,使经费得到保障,进而推动民国文献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果的推广,助推民国文献保护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标准的不断完善。

3.4 人才缺乏因素

文献保护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一是要加大引进和交流人才的力度。二是要加强文献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文献遗产研究、保护的专业梯队,提升国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另外,相关部门还要继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开展文献资源的抢救与保护科技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合作,促进技术人员的国际化交流,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和新型科技手段,提升文献遗产保护理论和专业技术的整体水平。

4 民国文献保护对策探索

4.1 改善民国文献储藏环境

从泛黄、酸化到机械强度丧失直至最终消失殆尽,民国文献纸张老化属于不可逆的化学变化过程。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中,图书馆首先应从贮藏环境着手,控制书库温度在18℃~22℃内,控制湿度恒定适中范围;其次应结合馆藏书库内部结构特点,对书架位置进行合理的科学分布,为民国文献的存放设立防光隔离层,若不具备隔离层设置条件,则应由书库管理员在白天拉下窗帘,采用室内人工照明。另外,图书馆还要配置相关检测设备,对民国文献进行强酸化测试,监控其纸张酸碱度变化,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要想有效地对民国文献进行科学管理,图书馆必须把技术和管理手段相结合,馆藏珍贵文献要配备专用保护性装具,采用微碱性质地或中性质地的书柜、书盒、函套,垫高放置位置,隔离地面潮湿,尽可能减少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阻止民国文献纸张的日益老化。

4.2 增强读者对民国文献的自觉保护意识

要想真正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图书馆必须以各种形式宣传、渗透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使社会各界对其有主观意识上的保护观念。同时,图书馆要对服务人群的数量进行时间单位的设定,减少使用率也可降低损毁可能。此外,图书馆还可邀请有兴趣的相关专业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参与宣传和管理,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推广宣传作用。

4.3 完善民国文献保护措施

图书馆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民国文献的保护技术:①脱酸技术。在保护民国文献时,图书馆要增加纳米镀膜、纸张脱酸方式的使用,平衡纸张的酸碱度,防止纸张的过分酸化。②修复技术。根据不同破损程度对民国文献进行修复等级划分,制订合理的修复计划,坚持以质量为上原则,尽最大可能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发生对文献原件的破坏。③抢救技术。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双管齐下,对文献进行复制或存储数字化,既不耽误读者的查阅使用,又能将濒危的民国文献安稳储藏,对民国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

4.4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涉及多个学科,需要非常专业的优秀从业人员。从现状看,目前我国民国文献保护人才队伍有严重的缺口,可以考虑专业知识培训+相关单位技术交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式构建人才队伍培养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对古籍修复采用的服务购买方式,即由公共图书馆出资,聘请专门的书籍修复公司进行修复和维护。

目前,图书馆界都存在较大的民国文献保护专业人才缺口,如何有效推进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还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将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与古籍保护、文物普查同等的高度,构建相关机制,增加投入,推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5 结语

泛黄的报纸期刊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不幸与悲歌、民族的苦难与坚强、志士的觉醒与奋斗以及社会近代化的前进与曲折。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急剧交锋,精彩绝伦。民国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些思想家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中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保护民国纸质文献是国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

在民国文献保护进程中,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到民国文献的珍贵价值,在有意识的主动保护基础上,总结传承工作经验,探寻科学合理的系统措施,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保护工作趋势,真正使民国文献保护工作达到保护观念普及、修复技术科学、人才培养专业、数字转化全面、措施手段经济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秦文.痛心:国家图书馆民国书刊损毁严重[N].新京报,2005-06-14.

[2] 吴小兰.民国文献保护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75.

[3] 盛美云.图书维护之纸质酸化及保护环境问题之研究[M].台北:汉美图书公司(台湾),1991:36-37.

[4] 杨时荣.图书维护作业研究[M].台北:南天书局,1993:57.

[5] 陈桂香.民国报纸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公共图书馆,2015(3):57-59.

[6] 周耀林,戴旸,林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7] 叶自明.民国档案抢救工作的得失及发展方向[J].档案学研究,2011(3):67-70.

[8] 赵跃.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的前景展望:意义与困境[J].档案学研究,2019(5):52-60.

[9] 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4):40-42.

[10] 陈桂香.近10年国内民国文献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5(3):133-135.

[11] 殷琛.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对策探析:以镇江市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保护为例[J].图书情报论坛,2015(1):66-68.

(编校:崔萌)

1375501705354

猜你喜欢
图书馆
芬兰人在图书馆干些什么
李 枪《图书馆计划》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