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立根油滴实验问题三则

2022-03-18 01:27勇,董
大学物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油滴电离电荷

肖 勇,董 键

(曲阜师范大学 物理工程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经典实验,它所揭示的电量量子化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该实验因为能直观地证明电量量子化,被选入大学物理实验,被一代代大学生所尊崇和重复,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该实验在教学上的问题依然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澄清. 本文将研究3个问题:元电荷的测量值偏差较大问题,元电荷的“目标函数”求解方法问题,以及油滴仪上紫外灯的使用方向问题,以期对做好油滴实验有所帮助.

1 元电荷的测量值偏差较大

油滴教学实验仪的设计生产参差不齐,而且使用久了性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会导致所测量到的元电荷值偏离物理常数推荐值,这个现象并非罕见. 以笔者所在实验室为例,就有两个批次的MOD5型油滴仪存在此类现象. 为了研究此现象,笔者采用“平衡测量法”测量油滴电量,喷油采用701钟表油,所测量的油滴超过300个,电量q的计算采取如下精确公式[1]:

27bglp2ρη0t-2b3g2ρ2t2]

(1)

其中,U表示平衡电压,t表示油滴下落距离l所用的时间,U和t是要测量的量,q=q(t,U);其余的参量在测量中要保持常数,d表示两电极板之间的距离,g表示重力加速度,ρ表示油的密度,p表示大气压,η0表示空气黏度,b表示黏度修正常数,b=8.23×10-3m·Pa.实验温度取18 ℃,气压取1.011×105Pa,是记录的气象条件的中间值.

图1是使用期超过20年的油滴仪所测电量的分布图,横轴表示油滴编号,纵轴表示电量.电量呈现明显的分组性,这是量子化的表现.求得每组电量的平均值,对平均值分布进行线性拟合,拟合线的斜率即是元电荷e的值,结果见图2,e=1.481×10-19C.这比最新国际推荐值[2]1.602176634×10-19C小了7.55%,偏离是明显的,其原因值得追究.

图1 油滴电量量子化分布

图2 油滴分组电量平均值的分布

根据式(1),与电量q相关的变量有ρ、η0,它们随温度而改变,p随气压而波动,这会造成偶然误差,不是系统误差.电压U和时间t的测量会造成偶然误差,但它们的精度,经过校验,分别在1 V和0.1 s以内,不会造成那么大的系统偏差.重力加速度g采取当地的测量值,g=9.797 m/s2,也不能导致那么大的偏差.最后,笔者怀疑是对油滴的计时距离l的取值出了问题.在说明书上,屏幕上分划板水平格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0.5 mm,取4个格,l=2 mm,见图3,在计算电量时,就按2 mm代入的,这个值可能不对,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油滴是下落了4个格,但实际距离可能不是2 mm.为了检验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将l在1.8 mm~2.2 mm范围内取若干值,依次代入式(1)计算电量和求元电荷,结果见图4,距离l对元电荷的计算值有显著影响,当l=2.105 mm时,对应的元电荷最接近1.602×10-19C.

图3 监视器上分度线

图4 对e与l关系的模拟计算

那么,为什么油滴下落的表观距离与实际距离不一致呢? 原因是:显微镜内置分划板刻度不准,与物镜焦距配合不协调,这可以用尺子来核对,实际观测到尺子的刻度缩短了,相应地,走过分划板上规定的距离被拉长.这在早期带CCD的油滴仪上很难避免. 在后来批次的MOD5油滴仪上,显微镜不带分划板了,改在监视器屏幕上贴纸,上面画有分度线,这样做,需要贴纸分度线与监视器的垂直偏转系统相协调,也不容易做到精确,难以长期保持稳定. 另外,测量过程中,通常不会频繁调焦,油滴像模糊一点也凑合着测,此时油滴在焦点之外,视角变小,若在此处开始下落,距离在表观上被缩短,下落规定的距离被拉长[3].

2 “李炜疆目标函数法”求元电荷

前面用电量的分组平均拟合法求得了元电荷e,方法自然而简单.下面再介绍另一种求元电荷的方法,笔者称之为“李炜疆目标函数法”(以下简称“目标函数法”).其思路是:理论上假定测量对象是某个值的整数倍,对该值呈周期性,但是,测量值又不精确再现这种周期,通过设计合适的“目标函数”,用统计方法求得该周期[4].此法与各种拟合方法求函数参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在油滴实验中介绍和推广,以期与现行的油滴实验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相对照[5-7].下面介绍“目标函数法”的用法.

“目标函数法”先要构造一个目标函数φ,形式如下:

(2)

它以元电荷e为自变量,求和遍及所有测量的油滴电量,总数是N.式(2)中,σqi是电量qi的标准差,它可以根据误差传递公式进行计算:

(3)

由于时间t的测量与油滴所带电量多少无关,只与油滴大小有关,可以抓取任何油滴反复测量其下落时间,得到不同平均时间下的标准差分布曲线,做法见文献[1],本文重新对其测量,拟合得到标准差分布函数为

σt=0.023 3t-0.001 24t2+0.000 026 7t3

(4)

至于σU,由于

(5)

与油滴的大小和所带电量的多少有关,对同一个U,可以有质量很不相同的油滴,它们的布朗运动有很大差异,导致U的起伏大小很不相同,U的标准差很难测算,σU只能估计,例如取电压表的测量精度1 V,或者根据实验经验,取不同时刻油滴偶然静止时的平衡电压差值的量级10 V代入计算,发现所得元电荷e的值对此并不敏感.

在以下讨论中,电量均去掉了10-19C的量级.图5是取σU=1V时φ(e)的约化分布曲线,图6是其低端横向放大图,两图结合,可以看出,e>6.68,曲线单调下降,没有值得注意的结构存在.当e<6.68,曲线有多次振荡,有一系列“探底”的极小值,最深的极小值在e=1.479附近,它很接近分组平均拟合法得到的元电荷1.481,差别只有0.13%,可以认为此处对应元电荷的值;从该点往左看,各极小值位置ei见表1,ei/e1接近整数的倒数1/i,表明这些位置对应e1的分数电荷,e1是最大的电荷周期.可见“目标函数法”不仅能揭示元电荷的存在,还能揭示分数电荷的存在,这是电量数据隐含周期结构的必然结果.换言之,“目标函数法”不仅是计算元电荷的方法,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电荷量子化.另外,能连续出现6个清晰的“探底”极值,表明电量的测量误差不大,所以,“目标函数法”还是检验油滴实验测量误差大小的“试剂”.

图5 目标函数曲线概貌

图6 低端目标函数曲线

表1 目标函数“探底”极值位置及其比值

3 通过紫外线电离油滴证明电量量子化

油滴实验中,通过火花放电、紫外线或者激光,都可以改变油滴所带的电量[8-10].MOD5型油滴仪上带有汞灯,对油滴进行了紫外电离的实验.根据测量经验,寻找带一个正电荷的油滴,测量其初始平衡电压U1,然后开启紫外灯,照射油滴,待油滴有了上升的迹象,停止照射,重新测量其平衡电压U2,然后再开启紫外灯照射油滴,如此反复,可以观察到油滴多次被电离的现象,记录每次电离后的平衡电压Ui.假设在实验过程中油滴的质量m没有变化,每次测量平衡时油滴的电量为qi,则有

(6)

(7)

式(7)/(6)得

(8)

(9)

若式(9)成立,反过来就证明油滴电量是量子化的.为此,对5个油滴进行紫外电离的实验,所测量的平衡电压见表2,比值U1/Ui见表3,n是油滴编号.比值分布见图7,其呈现了明显的阶梯性,展现了电量量子化的又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过去只把紫外电离作用当做改变电量的手段,油滴实验还是按传统方法进行,现在看来,只需测量平衡电压,就可以使电离实验成为证明电量量子化的新手段.

表2 油滴每次电离之后的平衡电压分布

表3 油滴初始平衡电压与电离之后的平衡电压比值

图7 比值U1/Ui的量子化分布

4 总结

油滴仪的设计存在缺陷,反映在元电荷测量值对国际推荐值的偏差上,可以通过模拟与电量有关的因素找到偏差的原因,其中,油滴实际下落距离误差的影响尤其显著,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实验者疏于对油滴成像的调焦.

油滴仪上的紫外灯可以成为检验电量量子化的新手段,前提是要找到带一个电荷的油滴,对其逐次用紫外线进行电离,测量每次电离后的平衡电压,电压的比值隐含着量子性.

李炜疆“目标函数法”从油滴电量数据中提取元电荷,是揭示量子化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采用的“目标函数”概念有启发性.使用“目标函数法”需要编程计算,因为电量的方差计算是复杂的,目标函数的计算也是复杂的,目标函数求极值也需要编程,如若编好程序供调用,将会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元电荷的值,并检验测量数据的误差大小.

猜你喜欢
油滴电离电荷
圆形的油滴
电荷知识知多少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水的电离平衡问题解析
如何复习“水的电离”
关于高中教材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建议
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轴承腔润滑油沉积特征分析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