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预算管理一体化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

2022-03-18 02:17巩峰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
环球市场 2022年19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管理

巩峰 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改革财政体制,优化预算管理体系,为政府综合治理的运作、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供了保障。然而,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仍存在问题,很难满足公共财政的运维需要。预算管理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预算管理模式,和传统预算管理相比,能够提升单位的财务治理水平,提高单位资源资产的使用效率,为单位的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奠定基础。现结合个人经验,就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运用展开以下论述。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概述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概念

在财政部门颁布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中,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于统一预算管理规则,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信息系统中融入统一管理规则,提高预算编审、资金支付、会计预决算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动态反映和控制预算管理流程,保证预算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改革预算制度的突破口,以预算管理的症结、薄弱环节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系统,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1]。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表现

1.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是指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人员构成等,还涉及当地政府的税收、债务等信息,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财政部门颁布的相关规范中指出,各级管理人员要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基础信息管理,保证相关信息来源的统一性,方便日后对各要素的统一分析和控制。

2.沟通协调管理

虽然预算管理和单位内部的沟通机制无直接关系,但各部门的沟通均依据预算管理方案。多数情况下,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很多财务项目,在内容相对繁琐、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各部门及时沟通,严格按预算方案工作。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运用,提高各部门的沟通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科学配置相关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另外,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出现问题时,预算管理一体化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讨论平台,在最短时间内提出解决措施,提高部门间的协调能力和职工的合作意识,推动单位各活动顺利开展。

3.项目规划管理

事业单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要科学规划相应项目,保证其稳定运行。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可借助信息技术采集以往的项目数据,从而得出数据参考,结合未来资金的使用计划设计使用方案,为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事业单位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预算管理一体化构建以项目为要素的管理模式,强化对预算编制流程的把控,打通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实现业务模块无缝衔接,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对预算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年度预算的平衡性,提高预算管理过程、结果的透明度;加强上下级的预算管理,闭环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整合财政系统,共享财政数据,为数字财政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有利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实力,优化资源配置,为耗资多的经济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在单位内部资源配置中,预算管理一体化中的相关数据可以清晰、直观反映出资源分布情况,有助于相关人员全面分析单位情况。通过全方位的研究,在合理分配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将其用到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

(三)有利于优化传统项目管理模式

预算管理一体化改变了以往的预算编报方式,构建了支出项目入库管理模式,基于支出分类对项目进行分类,其中运转类、人员类按确定项目的测算规则分配,按照先项目、再预算的原则,从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细化处理,全口径的编制预算方案,提高单位的资源统筹能力。

(四)有利于部门增效节支

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能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基于财务工作分析,预算是有力抓手,所有活动都以预算为核心,理清整个预算过程,有助于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作为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绩效管理是一双看不见的手,绩效评价更是编制下年度预算方案的依据。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则中引入绩效管理,强化硬性约束,帮助部门形成绩效常态化理念,实现增效节支、稳健发展的目标。

(五)有利于提升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事业单位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可针对项目搭建全过程管理平台,梳理业务模块的内在关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预算管理水平[3]。另外,预算管理一体化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流程纳入信息系统,不仅能规范工作流程,还能规避预算编制虚列等情况,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增强预算执行的可行性。

三、事业单位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失预算管理一体化意识

预算管理一体化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特点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部门在内部管控中,并没有强调预算管理一体化,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预算管理一体化无需其他部门配合,导致预算管理一体化形同虚设,得不到单位领导的应有的重视。由于事业单位领导预算管理一体化意识的缺失,导致具体工作存在执行预算随意的情况,制约了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现有员工技能水平不足,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等,影响执行预算的力度和效果。

(二)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在部分事业单位内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尚未得到领导重视,而且个别的单位内部未建立相应机制,不利于单位工作质量、效率的提升。和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侧重点。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付,需要进行合理的支配和调用,因此并没有构建预算管理系统,妨碍了预算管理的优化和完善。此外,相对简单的预算管理一体化机制,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

(三)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近年来,财政部门在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只局限于公用、人员经费的支出标准,项目支出标准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不符合科学化预算管理制度的需要。事业单位在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未细化公用经费标准,或已细化但未结合当地物价、资产情况,缺乏完善的更新机制等,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稳健运行和发展[4]。同时,财政部门未充分调研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管理,未明确专业和通用定额标准的概念,缺乏完善的支出定额标准管理体系,导致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设计难度大等问题。

(四)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缺失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缺失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虽然个别事业单位建有该机制,但是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无法运用信息技术监管整个过程。人民群众不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情况,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缺乏外部监管的关键因素,造成事业单位的整体利益受到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力度薄弱,导致财务信息不透明,资源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各部门的协调和信息共享。

(五)预算执行透明度、刚性约束力不够

十九大全会要求,构建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力,遵循超预算不支出、无预算不受理等原则,全口径编制预算。事实上,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均存在预算执行透明度、刚性约束力不够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财务人员不了解年度计划和目标,缺乏资金统筹分配的能力,未发挥出全员参与编制的作用。预算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乱编、虚列等问题,无法实现强有力的执行,导致年终决算报告无法为下一年的预算规划提供参考,造成预算、决算相脱离。(2)在预算具体执行中,仅重视申报结果,极少关注实施效果。在项目资金申报、支付等方式上,缺乏全面的统筹和考虑,造成单位内部的资源浪费。(3)对于预算执行效果,未建立可行性的考核机制。或已建立但并各指标模糊,可行性不强,导致预算执行考核机制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降低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预算执行的力度[5]。

(六)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未有效衔接

随着国家反对浪费、主张节约等文件的出台,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盘活,提高资产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比较弱化,资产处置、配置随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浪费。财政部门现有预算编制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相独立,无法共享内部资源,造成事业单位在预算方案编制过程中,无法及时了解单位的资产情况,很难审核项目支出中的资产配置需求,影响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限制了单位资源统筹、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事业单位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措施

(一)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认知

预算管理一体化是事业单位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涉及信息系统、业务管理等方面,涵盖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信息技术的使用、业务的改革等,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创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需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提高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认知,具体表现为:(1)单位领导了解预算编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各部门预算编制的协调,采用各种培训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2)业务骨干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传统观念,结合各业务的开展情况,自觉参与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中,为预算编制的细化、业财融合的实现提供保障。(3)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学习意识,从政府采购、监察审计等方面完善知识结构。同时,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陈旧观念,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基于单位的战略规划,从资源来源、业财融合等方面考虑预算编制,做实、做细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方案的合理性,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性的意见。

(二)建立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征和性质,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构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并将其融入单位管理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基于从上到下的原则,让事业单位的领导、基层职工都参与其中。这种情况下构建的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加深单位职工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认知,并将其用于日常工作,保证预算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当然,想要获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高效、可行性的一体化系统,既不会增加职工的工作量,又能减少人工差错,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构建中,要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和绩效管理、资产和资金管理等内容,保证该系统的完整性、可操作性。

以资产和资金管理为例,坚持系统思维,发挥“1+1﹥2”的效应。预算管理一体化要和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关联互通,加强政府采购、资产分类等方面的衔接,形成一套代码共用,保证资产分配和支出的对应性。同时,以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为核心,重视资产盘活,优化资产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基于内置原则,直接收回项目的结余资金、持续2年未用完的结转指标,减少资金沉淀,确保资金用于重点项目与领域[6]。

(三)明确预算编制主体责任,优化预算编报方式

(1)明确预算编制主体责任,提高资金利用率。明晰各部门的权责,提高编制人员的主人翁意识,科学规划项目预算,将资金用在必要的地方,严禁虚列项目套用财政资金;加强预算编制政策的宣传,增加项目绩效管理的占比,加强项目全过程中管理,特别是执行监管、后期跟踪,确保项目成果落地。(2)转变和优化预算编报方式,促进各部门履行预算编报责任,全面考虑各种资源,科学分配预算项目,完整编制年度预算,逐渐形成集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于一体的预算管理格局,发挥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3)构建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重视前期论证,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突出事业单位的发展优势,积极建设有影响力的项目。结合单位的资产现状、当地物价等,对公用经费标准进行细化,构建更新机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为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此外,运用信息化系统,对项目开展申报、评审论证,适当增加前期的评估时间,建设项目库,优先安排入库项目的预算,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的质量。

(四)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

为发挥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实际效用,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全方位的监督工作过程,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情况,提高预算管理成果的公开性、透明度。实际工作中,可以从这样几点着手:(1)各部门联动,完善内部监督。为财政部门开通权限,及时了解信息,提高政策、指标下达的时效性;为审计部门开通权限,方便随时抽查,尽早发现浪费、低效等问题。和税务部门联动,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转变传统的监督模式,切实掌握单位的业务流、现金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2)加强信息公开,保证外部监督的有效性。作为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接受相关机构的监督。在政府、部门等网站公开信息,详细阐述需要说明的事项,做到让人民群众看到懂、找得到。强化数字、廉洁政府的建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落实监管职责,建立跨部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创设良好、公平的工作环境。

(五)增强预算执行透明度与刚性约束力

(1)强化预算执行监控,了解预算指标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要求;计划获批后,检查审核支付中的摘要填写、结算方式等内容是否恰当,保证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合法性。(2)评估入库项目的可行性,完善绩效指标管理,严格按要求执行,保证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提高预算管理的约束性。重视项目预算批复,及时拨付预算额度,并做好预算公开、绩效公开,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7]。(3)对于特性目标类、可控运转类项目,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考核评价机制,从支付进度、支付是否超预算等方面进行考核。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按不同等级进行划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和水平,实现事业单位的良性化管理。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将预算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比如将预算考核评价结果和年终奖、绩效工资等挂钩,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自觉性。

(六)有效衔接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加快国家创新战略实施,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提供了技术保障。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时,要加大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比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集人事、资产、科研等环节于一体的监管体系,减少人为干预,提高预算管理的独立性,防止出现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问题。为促进预算和资产管理衔接,需要事业单位基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要求,构建涵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的系统,实现各业务环节的互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1)重视硬约束和灵活性的统一。预算执行要维护预算工作的权威性,严格按照硬性约束的需求设置预算管理指标,并明确规定各指标的含义,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开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为适应各地情况,各省财政部门要增设管理要素,保证该工作的灵活性。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的总额,防止事业单位在预算申报时出现无法及时支付的情况,提高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及执行效率[8]。(2)调整预算偏差。提高对预算偏离调整机制建设的认知,优化原有的偏差调整制度。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预警标准为10%、20%、30%,分别为一级警线、二级警线、三级警线,一旦超过警线标准,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偏,此过程需要上级单位参与集中、全程跟进,保证预算偏差调整的合理性、高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中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单位的服务水平。文章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事业单位当前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失预算管理一体化意识、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了预算管理一体化作用的发挥。(2)为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需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情况,从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意识、建立监督机制、明确预算编制主体责任等方面入手,规范预算管理流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事业单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