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

2022-03-18 02:50马克思恩格斯
领导月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工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 恩格斯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这种分离在随历史保存下来的城市(其中有住有犹太人的城市)里被继承下来,并很快就在新兴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就产生了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变为现实,取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取决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大家知道,整个中世纪,商人都是结成武装商队行动的)以及取决于交往所及地区内相应的文化水平所决定的比较粗陋或比较发达的需求。

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城市彼此建立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交往之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之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关于这一点,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由于这个民族被排挤于商业之外,由于他们被亚历山大征服以及继之而来的衰落,他们的大部分发明都长期失传了。再如中世纪的玻璃绘画术也有同样的遭遇。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题解】

本文选自《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发现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往往在自然问题上是唯物的,而一旦遇到历史问题,却始终无法走出唯心的困扰。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阐发历史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本文中,他们发现“交往”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范畴,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问题密切相关。马恩二人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交往关系与生产关系等重要概念。一般而言,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尤其在资本主义带动了社会化分工的背景下,每个人的生产角色都被限定在某种分工中,这愈发加剧了人的有限性与片面性,与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对于资本逻辑的这种霸权,“交往”恰恰是破解人的封闭与狭隘,并进一步引导人类回归全面性本质的重要入口。

在选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意图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交往扩展”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交往形成了人类积累、传递、继承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机制,类似于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遗传行为,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如果没有代际交往,前一代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就不可能传给后一代人,就会断代,一切就要从头开始、重新开始;如果没有民族交往、国家交往,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就不可能转移到其他地域,生产力的发展就只能在各个地域单独进行,甚至失传。只有当交往发展到世界交往时,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才能避免“单独进行”的境况,才能避免从头开始、重新发明的时间耗费,才能以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为起点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力,这恰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累积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纵横)

猜你喜欢
分工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