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与翻译

2022-03-18 08:04胡作友钟莎莉
关键词:所安世界性宇文

胡作友, 钟莎莉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谈到“中国性”,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到某些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思想。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著作被翻译到国外。然而,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中国特色或多或少被遮蔽了,翻译带有了消除民族多样性差异的倾向。[1]15而世界文学本应该是多元的,不对等的文化交流肯定有损文学多样性。[2]14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民族文学和区域文学一同构成世界文学。[3]276当然,这种世界文学是以民族文学为基础的,而非同化为一体的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的中国性是民族特色,不应抹杀与隐藏,否则会造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失去应有的地位,甚至造成文学的同质化的发生。《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要使之进入世界文学舞台,需要经过从“民族的”到“世界的”翻译转换过程。其中,中国性的萃取和翻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停留在探讨“中国性”这一概念本身,但缺少对上述命题的具体研究。《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性。宇文所安翻译的《文心雕龙》英译本收录在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一书中,199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哈佛大学权威教材,影响巨大(1)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是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的一部分,199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哈佛大学权威教材。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因影响巨大,由王柏华、陶庆梅翻译成汉语,书名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2003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学者谷鹏飞认为,正是因为宇文所安英译本的出现使《文心雕龙》“获得了世界文学的经典身份”。[4]90因此,本文将具体探讨宇文所安在其英译本中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与翻译,希望为今后中国典籍英译如何处理中国性的问题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一、《文心雕龙》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中国性由中国特有文化所承载,显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魅力,塑造中国形象。世界性由各民族特有文化融合而成,民族性构成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宛如齿唇,彼此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中国性作为世界性的一部分,以世界性为依托和归宿,并最终融于世界性当中。中国性借助世界性展现自己,世界性也因中国性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作为文化的子系统,文论的价值体系依托于文化大系统,文论彰显着相应文化的智慧。[5]85中国文论蕴藏于中国文化大系统,阐释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根本价值。同样,西方文论蕴藏于西方文化大系统,阐释西方的价值。中西文论存在着差异,但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是被割裂的。相反,中西文论间存在可通约性。[6]48正如钱钟书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7]1在世界文学背景下,大家普遍接受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这一观点,把英语看作是世界语言的预设。[1]6英语被默认为代表着西方,那么它身上就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世界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西文论的关系影射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然而,中西文论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关系中,西方文论拥有优于中国文论的地位。[8]216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综合国力悬殊而产生的,当前,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中国文论的地位仍然处于弱势,这与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是不相匹配的。因此,应该更多地让中国文论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使中西文论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在《文心雕龙》英译本中,宇文所安译本是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作出较大贡献的一个,他对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处理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

《文心雕龙》是中国的文学瑰宝,从文学作品角度出发,它是“民族文学”而非“世界文学”;从文学理论角度出发,它是“地方知识”而非“普遍知识”。[4]90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典范,《文心雕龙》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密而开放的理论体系。[9]54其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特有的写作方式、表现手法及中国典故等内容,这展示着独特的中国文化,蕴藏着浓厚的中国性。将《文心雕龙》翻译到英语世界是将中国文论带入世界舞台的重要途径。《文心雕龙》被翻译到英语世界后,吸引了广大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在与英语世界中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后,其地位逐渐提高,由民族文学上升为世界文学,由中国性延伸至世界性。《文心雕龙》能够走向世界舞台离不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相互合作。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着文化多元化和民族特色化之间的矛盾。[10]99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突出中国性,必须处理好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心雕龙》在异域空间完成了从非主流文学到文学经典的身份转换。[4]89它因文化特色和文论价值而保留了自我,以民族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成功地展现了中国性,这得益于译者对其中国性与世界性关系的合理把握与成功权衡。

作家往往肩负着展示民族特色的重任。译者也需要担负努力向外国读者传递文本民族特色的重任。[11]121通常,传递中国性这一重任往往是由中国译者承担的。季羡林指出,树立中国文论的世界地位,还要靠我们自己。[12]13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等于西方人就不能为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出力。宇文所安是美国汉学家,热爱并尊重中国文化。他认为,作为译者他相信翻译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而他的任务是发现世界性与中国性之间不同的语言风格。[13]438阿斯曼认为,差异不必再被淡化、容忍或者被粗暴地征服,相反差异应该被发现、被承认。[14]699孙致礼认为译作要全面求“信”,既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又要如实展示原作的写作风格和审美效果。[15]85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极大地展示了中国性,突出差异性,全面求“信”,协调了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他的英译本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为《文心雕龙》由“中国文学”迈向“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

《文心雕龙》的中国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上,如语言、文化、表现方式等等。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差异的存在,若想将中国性全部展示在英语读者面前无疑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因此需要翻译、传播和文化认同的沟通,这就需要译者发挥重大作用。[11]133王克非认为,语言文本的文化转换,离不开译者。译者是文化的搭桥人,译作处于两种文化的交互部分,译者翻译实际上是起到文化交互作用。翻译需要忠实呈现他者的文化。[16]97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充分权衡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助力中国文论走向世界。从选材来看,宇文所安选取了其中的18篇进行翻译。这18篇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主要包括创作论、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宇文所安曾说,所选的这些内容既能很好地展示中国性,又能吸引目标语读者的兴趣。[17]186孙艺风认为,翻译要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需要了解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投其所好,提供为其所接受的翻译作品。[18]18否则,即使将中国性展示得再完美,目标语读者不感兴趣的话,译文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国特色也无法走到读者面前。从内容来看,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上。

(一)中国文字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字的萃取体现在中国汉字与威妥玛式拼音上。汉字因其结构特征又称方块字,它由笔画组成,形式优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小小的汉字就是一幅艺术画。它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汉字作为中国性的代表能够呈现最明显、最典型的中国特色。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每一章的标题都由“英译文+威妥玛式拼音+汉字”组成,正文则由译文和解说组成。汉字和英语交错出现,[19]138带来一种视觉冲击,使得中国性的展示更为凸显。中国性还体现在威妥玛式拼音上,虽然威妥玛式拼音是威妥玛以罗马字为汉字注音而创作出的一种拼音法,但它专为汉字设计,从而也富有中国性。英语为拼音文字,汉语为非拼音文字。所以在字形上,译文中加入拼音并不能很明显地展示其特别之处。威妥玛式拼音对于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英语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这样既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又突出强调了所加拼音的汉字。例如,ReveringtheClassics,Tsung-ching宗经。[17]194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是宇文所安从世界性角度出发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特殊性所做出的选择。拼音所对应的汉字,是能够传递中国特色文化的术语。对其做出强调适合展示中国性,而威妥玛式拼音体现了汉字与世界性的协调方式,这样,中国性与世界性混搭组合出现在世界文学舞台上。

(二)中国文学

在对中国文学的萃取上,宇文所安主要通过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学体裁和表现手法来展示中国性。从整体上看,《文心雕龙》是以骈体写成的,骈体是《文心雕龙》的最大特色。骈体对句式和声律有着一定的要求,讲究句式对仗,声律整齐,这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标志。从局部看,刘勰大量使用中国《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指铺陈叙事,常与排比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气势;比指以他物比此物,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兴指以他物引起所咏之物。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三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很有代表性。赋比兴的大量运用使《文心雕龙》文采飞扬,读起来感情充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骈体和赋比兴无法用英语完整呈现其原貌。翻译虽不可能绝对对等,但可能达到最佳相似。[20]115宇文所安在翻译时力求与原文保持最大程度的近似,他将局部的赋比兴嵌入到整体的骈体框架内,即首先采取移植的方法将其外壳带到目标语国家,然后用目标语读者所能理解的方式充实外壳。宇文所安尽可能的以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其大致形态,使译文散发出与原文近似的气息。句式复杂、词藻华丽的骈体、特色鲜明的赋比兴与追求简练的英语文体大相径庭,但宇文所安在照顾目标语读者的感受和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还原原文文体的典型特色。如例1所示:

例1: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2)本文例子中所选《文心雕龙》原文皆选自刘勰《文心雕龙》,陈书良整理,作家出版社2017 年版。(《文心雕龙·宗经》)

译文:Thus if a person is able to show reverence for Classics in his writing, his normative form (t’i)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six principles: a depth in the affections (ch’ing) without deceptiveness; the affective force (feng) clear and unadulterated; the events (shih) trustworthy and not false; the principles (yi) upright and not bending around; the normative form (t’i) terse and not over-grown [with weeds]; the literary quality (wen) beautiful and not lewd.[17]200

该例中的“六义”以骈体形式呈现,结构统一,句式整齐,颇有中国气派。宇文所安先用英语建构一个与原文整体句式近似的大框架,然后将“六义”以词组的方式平行安装在这个框架中。虽然,对原文的句式有所改造,但译文的整体感觉不逊色于原文。宇文所安尊重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致力于展示中国文学独特的文体特征,显示独特的中国情怀,还原中国文学的典型特色。

(三)中国文化

谈到中国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很多与中国相关的东西。而在本文中,中国文化主要指文学中传达中国“意”的成分,在《文心雕龙》中体现为对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及价值的挖掘和再现。“意”的本义为“意思”,即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还有“心愿”“想法”“志向”等含义。“意”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更为通透和彻底,它常与“形”在一起进行比较。“形”即形式、形态。“形”传自表面,“意”发自深处。所以“意”往往比“形”更加深奥,更有张力,需要挖掘和推敲。中国文论为“形”,中国文化为“意”,形意结合,中国文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理论。维特根斯坦指出,意义不在语言的表层停留,而在语言之外驻足,与文化关系密切。[21]331一部作品的“意”需要读者细心揣摩,仔细体会。对缺乏共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作品的“意”只能隔岸观望,因此需要借助译者架桥将其连通。卡萨格兰德认为,译者并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22]338《文心雕龙》中的文论与文化水乳交融,难以区分。中国文论的主张彰显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意蕴衬托中国文论的底色。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时,在译文中对蕴含中国“意”的词汇进行释义;在译文外增加整体概述、译文详解和各种注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23]105深入挖掘原文背后所展示的中国“意”。宇文所安热衷于阐释这一方法,阐释能够唤起情境记忆并且赋予文本经典意义,使文本在每一次意义的赋予中回到自身。[24]49如例2所示:

例2: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文心雕龙·体性》)

译文:Chia Yi [200-168 B.C.] came forth grandly; thus his writing (wen) was terse and its form (t’i) lucid.

Ssu-ma Hsuang-ju was proud and brash; thus in natural principle (li) he was extravagant and in diction (tz’u) excessive.

Yang Hsiung was brooding and still; thus his intent (chih) was latent and the flavor (wei) deep.[17]216

此例中,宇文所安将“贾生”“长卿”和“子云”分别翻译为“Chia Yi”“Ssu-ma Hsuang-ju”和“Yang Hsiung”,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并不是其所对应的威妥玛式拼音,而是这些人物的正名的威妥玛式拼音。宇文所安在这里是将字所对应的正名翻译出来,这是为目标语读者所做的考虑。对于异域读者而言,对中国古代的人物本身了解不够,如若还用他们的字来代替他们,那么读者将更不知所云。宇文所安此举间接地保留了《文心雕龙》的中国性。

另外,他也对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如“天地”“心”“象”等具有中国性的词汇和术语,引用中国古代相关文论进行论证,引用西方相近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他对文论术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进行拓展补充,如对历史典故及其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说明。可以说,除了源语文本的文字、思想、文体等内容外,翻译还传播该文本体现的意识形态等。[25]111同时,宇文所安还探讨刘勰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这些体现中国文化的论述,使中国性更加突出。他用目标语读者的行文方式为其分析讲解充满中国特色的内容,一方面陈述其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挖掘其背后的隐藏深意,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既不会畏缩不前,又能捕捉其中的奥妙和精彩,从而使中国性与世界性有机融合。

三、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异域重构

宇文所安采用一种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示中国性,即将文本内化与文本外化有机结合,从“中国文字”“中国文学”深入到“中国文化”。在文本表层,宇文所安采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展示出来。在文本内部,宇文所安采用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重构中国性。谷鹏飞认为,《文心雕龙》进入异文化空间,源语文本在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完成了经典重构。[4]90读者的猎奇动机使他们并不满足于既有的定式,而希望看到别样的背离。[26]11因此,宇文所安尽可能保留原文形式,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碎片化组合使得译文在中西杂合的拼图中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整体化嫁接使其具有整齐划一的仿真效果,再现与原文相似的风貌。两种手段的结合具有杂合性,杂合化是该译本的显著特征之一,[27]81这种杂合化充满新意,使译文因中西组合而更具魅力,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主动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论。借助针对译文的概述、详解和注释进行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为目标语读者重塑源语文化语境,使保留源文风格的译文在易于理解的同时,体现更深层次的中国性。宇文所安承认,通过背景知识进行阐释,可以帮助目标语读者获得源语读者凭本能得到的反应。[13]125重塑文化语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捕捉到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增强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使中国性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和谐相处。

(一)文本表层重组: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进行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以直接而显著的方式将《文心雕龙》的中国性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标题采用碎片化组合的方式,即“意译+威妥玛式拼音+汉字”的合成方式,威妥玛式拼音和汉字镶嵌其中,如“ParallelPhrasíng,Li-tz’u丽辞”[17]256“LatentandOut-Standing,Yin-hsiu隐秀”[17]262“FluencyandCoherence,Fu-hui附会”[17]267等。以这种方式组合的标题比仅有英译文的标题更具特色,更吸引读者。宇文所安将术语的威妥玛式拼音都用斜体形式处理,突出了文论术语的叙事效果。从整体上看,译文就像一块块珠玉镶嵌的拼盘,颇有吸引力。

其次,宇文所安对原文中大量使用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和汉语特有的文学体裁——骈体加以调整、改造、保留。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它们在英语中无对等词,必须加以改造才能使用。宇文所安在翻译这些成分时,参考英语世界的相关表述,慎重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对原文中的表现手法和文学体裁进行整体化嫁接。本文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加以说明。见例3:

例3: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文心雕龙·序志》)

译文:I have expounded “spirit”(Shen) and “Individual Nature”(Hsing); I have sketched questions of “Wind”(Feng) and of “Momentum”(Shih); I have incorporated questions of “Coherence”(Hui) and “Continuity”(T’ung); I have examined the nature of “Euphony”(Sheng, literally “sounds”) and “Word Choice”(Tzu).[17]296

该例为汉语中的表现手法——赋。原文均为三字结构,含义相近,整齐划一,读起来音调悦耳。汉语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内涵上的相近性很难在译成英语后仍保留原味。宇文所安对其进行改造,将每个三字短句处理为“I have…”的并列结构,将其内涵意义传达出来,保留其排比结构,从而将“赋”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嫁接到了英语语言文化中。

(二)文本内部重构: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

宇文所安通过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来体现《文心雕龙》的中国性,这一过程发生在针对译文而增加的概述、详解和注释部分。巴斯奈特指出,翻译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无法离开语言文化而独立存在。[28]4费什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的创作,而不是语言的游戏。[29]105-106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并不只是停留于文本表层,而是超越文本,深入文本内部,以求挖掘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更具神秘感的中国性元素,将读者引入充满中国性的文化语境中。阐释是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添加和扩张,这是由阐释者所决定的。[30]22宇文所安引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相关内容阐释基本概念,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说明,多角度阐释有助于呈现中国的特色文化。如例4所示:

例4: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译文:They sketched ch’i and delineated outward appearance, as they themselves were rolled round and round in the course of things; they applied coloration (ts’ai) and matched sounds, lingering on about things with their minds.[17]279

宇文所安认为,该段文字论述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人的内心世界应与外在世界达成和平。[31]291-292他提醒读者注意此处的说法与该篇开头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在前面,“诗人”受到物质世界的激发和影响,心被抛到物质世界当中。在此处,“诗人”既要对客观景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又要结合物象的特点来思考和描写。接着宇文所安将读者的视角拉到西方世界,指出上述观点与西方的“模仿说”同中有异,而在西方,对“气”的模仿即内在情况的描摹是有争议的。之后,他又将视角拉到中国理论家身上,指出理论家们把注意力从对事物外形的描述转向以诗歌再现事物的内在情况。最后,他还说明中国后世批评家更看重文学对“气”这种难以捉摸特性的表现。宇文所安的整个阐释过程既涵盖了原文所传达的精神,又从西方和中国文化的不同进行多重角度分析,详细阐释中国文论的中国性。

宇文所安还对背景知识和文化因素进行多方位拓展,讲述文学典故的来龙去脉,分析刘勰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以进一步厘清《文心雕龙》的中国性问题。例如,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进行不厌其烦的解读,认为刘勰、陆机都和读者玩文字游戏,“文心”既指写作的用心又指人的感官机能。[17]97以前,涓子(《琴心》)和王孙子(《巧心》)都以“心”字命名其著作,可见“心”字之妙。而“雕龙”自古以来就是指文章的繁丽文采。在《文赋》里,陆机对比心灵的反思活动与阅读传统。刘勰也用类似的术语“雕龙”与“雕缛”,将现代与传统连在一起。刘勰在文内提到涓子的《琴心》和王孙子的《巧心》,将自己的作品与这两个没什么名气的作品放到一起,却绝口不谈使他受益匪浅的陆机。[31]306宇文所安深入剖析刘勰的创作动机,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从字面上无法察觉的深层信息。他从中国创作者背后的心路历程这一视角着手,对中国文论的细微之处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使目标语读者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论,彰显了《文心雕龙》的中国性。

四、《文心雕龙》中国性异域重构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和翻译有利于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识、互通与互补。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使得不同文化的交流变得格外困难,因此必须采取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方式,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宇文所安一方面竭力寻找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出发寻找中西文论合作发展的基础。在展示中国文字时,宇文所安选择威妥玛式拼音标注中国文论术语。之所以选择威妥玛式拼音而不是汉语拼音,是从其与英语的相似性上考虑的。威妥玛式拼音兼具汉英两种语言的共同特点,降低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宇文所安在译文中夹杂汉语的方块字,使两种语言杂合形成陌生化效果,影响读者的审美感受。在展示中国文化时,宇文所安从中西两个角度对重点概念进行双向阐释和对比分析,引用西方相似或相对的观点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用一根无形的纽带将中西两种文化紧密地连接起来,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相互杂合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使译文更有感染力,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使中国性得到充分的释放;既使中国性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性之中,又使世界性因注入中国性这股新鲜血液而显得生机勃勃。中国性和世界性彼此互补,相互成就,共同走向和谐对话之路。

其次,宇文所安对中国性的萃取和翻译使沉浸在世界性里的读者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他采用从表及里的方式,对文本中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为目标语读者重塑源语文化语境,让读者领略彰显中国性的中国文论。宇文所安对重要概念进行文本阐释,以文本为中心对中国文论进行双向解读,中国文论经过西式解读,内容更加具体,面貌焕然一新,文论形象更为立体。他还对背景知识和创作动机进行深度剖析,突出中国特色,使中国性与世界性巧妙衔接,深度融合,表层和深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这个框架以世界性为基础,将中国性融会在其中。中国性在融入世界性的前提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展示自我,彰显自己的特色;世界性也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中国性,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合作和互利双赢。

再次,宇文所安从中间视角出发,给予原作应有的尊重,为中西文论进行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译者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他者,一个是自我。[32]5宇文所安选择中立,从中间视角切入。对目标语而言,《文心雕龙》是实现自我的他者;对源语而言,《文心雕龙》是走向他者的自我。宇文所安扮演了一个客观的引领者,在引领自我走向他者时,竭力展现自我的特色,保留自我的特性;在引领他者走向自我时,欢迎他者的到来并且尊重他者的特色,帮助他者以适合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融合。伊塞尔认为,跨文化话语不同于同化、吸收和挪用,因为它组织了文化间的交流。[33]262中西文论从刚开始接触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中国文论是从“跟着说”到“对着说”再到“自己说”,最终目的是“一起说”。[34]5在此发展过程中,中西文论不断地进行对话交流,中国文论的地位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与西方文论的平等交流。宇文所安既尊重源语又尊重目标语,没有随意地将中国文论的中国性扔进世界性里,让世界性来同化和湮没中国性。相反,他竭力保存《文心雕龙》的中国性,让中国性与世界性和谐相处。他对原著的特色进行萃取和展示,对原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他认为《文心雕龙》本身是不完整的,只有将其与作者、时代和环境相联系,才能使其完善。[35]80他从中西两个视角进行阐释和解读,使读者既在中国语境中体会中国性,又在西方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他的阐释充分照顾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中西文论的平等交流奠定了基础,而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是《文心雕龙》的中国性与世界性达到和谐统一的标志。

最后,宇文所安为中国性和世界性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相处模式,使中国性与世界性相互成就。“国别文学必须占据一个标志差异的边缘空间,不能太缺乏国家色彩,也不能太富有国家色彩”。[36]287换言之,民族性既不能完全剥离世界性,也不能完全屈服于世界性,因此,要寻找一条彼此适合的相处之道。宇文所安指出,他最深层次的翻译动机就是让中国文学通向世界文学,从全球化的语境出发在更宏大的思维框架下思考,用精巧的翻译作为媒介,使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再是传统的国别文学视域下的地方性知识,而是世界文学视域下的普遍知识。[37]10宇文所安在展示中国性时使中国性以“低姿态”与突出自我两种手段同时并进。一方面,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和译出效果,宇文所安使中国性“放低”姿态,主动与世界性磨合,与世界文化接轨。他不是仅仅挖掘中国性,让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采取“先阐释后吸引”的方式使读者主动地学习。他使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的手法,保留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的特色,这有利于吸引读者主动体验中国性。另一方面,宇文所安又采取多角度阐释的方法,多方位拓展《文心雕龙》的中国性。作为译者,他认为中国性不能为了配合世界性而失去自我,不可在世界性面前丢弃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相反,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性当中。宇文所安不仅突出原文的中国性,而且突破原文,从背景知识、文化典故和创作背景等角度出发来展示中国性,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展现在目标语读者面前,使中国性的展示在“低姿态”与突出自我中找到理想的状态,使中国性与世界性融为一体,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自由之路。

五、结语

文学著作外译是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使中国文学通向世界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性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中国特征,塑造中国标志。中国性与世界性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只有处在一个较为和谐的相处模式时才能相互促进。中国性不可脱离世界性的舞台而独自发展,世界性也不可泯灭中国性的个性化特征。否则,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性。因此,在翻译时萃取中国性是十分必要的。

《文心雕龙》的中国性是指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反映其创作特色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宇文所安采用一种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示中国性,即将文本内化与文本外化有机结合。在文本表层,采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展示中国性;在文本内部,采用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重构中国性。宇文所安将局部的赋比兴嵌入整体的骈体框架之内,整体与局部环环相扣,在世界视野中展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情怀,尽可能还原中国文学的本色。宇文所安还对背景知识和文化因素进行多方位拓展,讲述文学典故的来龙去脉,分析刘勰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使目标语读者们获得从字面上无法察觉的深层信息,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论,彰显《文心雕龙》的中国性。

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异域重构有利于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识、互通与互补,使目标语读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为中国性和世界性找到了相互成就的平等对话模式,使中国文论在西方世界获得了话语权,与西方文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互补局面,这也有利于世界文论的传承和发展。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萃取和翻译为典籍翻译提供了借鉴意义,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所安世界性宇文
强大的复姓
聪明不值钱
宇文所安的中国影响
古惑仔
论宇文所安咏史怀古诗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Coherence of Superposition States∗
宇文老师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