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2022-03-18 09:46李垂泵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素养

■崔 宁,李垂泵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信息工程与商务管理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劳动认知是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是与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相对应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良好的劳动认知素养对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和崇高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制约现状

新时代高职学生置身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亦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体制的不健全、社会风尚的不清朗、学科体系的不完善、家庭氛围的不得当等均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及劳动认知观念的正确树立起到了负面的导向作用。

(一)高职学生所处时代特征影响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1.网络负面信息迷惑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观念

“互联网+”时代,网络中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1]。首先,高职学生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体,对网络的使用遍及其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尤其是其中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主义、自我主义等负面文化极大地迷惑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其次,互联网时代,网络短视频的兴起,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职学生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媒介,但网络短视频中亦涉及了大量的娱乐化、媚俗化、庸俗化、市场化的短视频信息。网络短视频在博取高职学生眼球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认知观念。另外,网络信息的片面性、倾向性、不实性等特征,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观念的形成具有强烈的迷惑性,容易导致高职学生产生混乱的认知理念和认知行为。

2.机器智能泛滥干扰着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机器智能涉及了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以及各种智能设备。机器智能的出现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但随着机器智能发展的不断深入,机器智能设备在各领域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人的劳动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职学生正处在劳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容易受到各种机器智能带来的负面干扰。如高职学生在同各种机器智能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对虚拟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对各种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反而感觉同周围现实人的交流“太麻烦”“太无聊”,从而变得孤寂、冷漠、厌世,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界定。另外,一些智能游戏中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反劳动、反道德、反社会的内容。一些暴力性游戏者为了“生存”,必须想方设法获取致命性武器,肆无忌惮地“杀人”,全然不觉得“杀人”是血腥和残酷的事情,丝毫没有良心的不安和愧疚感[2]。如果高职学生长期沉溺在智能机器设备带来的负面虚拟世界中,将严重干扰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消耗其主观劳动精神,泯灭其劳动价值意识,影响其劳动人格的健康发展。

3.物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学生偏离劳动科学信仰

当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业态、新事物、新经济进一步丰富和满足了人们寻求各种物质的新期望。然而在琳琅满目的物质面前,不合理的消费习惯随之在高职学生中不断蔓延,过度的物质消费思维模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其养成自私与贪婪的不良品行,形成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进一步削弱高职学生的劳动科学信仰,导致高职学生不断地偏离“劳动最光荣”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如当下在高职学生中流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流行词语,其背后便凝聚着高职学生群体对奢侈、时尚和品位等诸多物质元素的盲目崇拜,使得高职学生极容易失去对物质原有属性的合理判断力,忽略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一正确的劳动认知观念。

(二)高职学生所处环境特征干扰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1.重视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宏观举措尚未落地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中的实施情况。但当下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体系还未建立,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政策、制度、宣传、评价标准、监督体系等方面仍未出台相关举措。首先在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实际落地的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其次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当下关于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法治保障并不健全。全国范围内亦没有建立统一指导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专门机构,也很难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计划、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也就无法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引导高职学生崇尚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在接受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劳动风气的影响。如高职学生接触较多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社会传播媒介背后隐含的某种倾向性劳动观念,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形成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加之这些传播媒介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造成负面的干扰。如当下的不少媒体为了蹭热度,极尽所能地炒作明星绯闻、强调感官刺激、宣传色情暴力等[3]。还有一些社会媒体对待新闻事件本身缺乏现实调查和应有的责任,对未经证实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造成大量的虚假新闻,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进行错误的示范和引导。

3.培育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

高职院校是培育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主阵地,但从目前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施效果上看,高职院校对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一是未形成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相关课程、劳动实践基地,二是缺乏相关的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在针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认知素养培育、劳动技能、社会实践等核心概念上并未进行严格的界定,这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或社会实践的目标当作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目标来对待,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目标的缺失;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内容较为单一,从现有的教材内容上看,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有零碎的体现,而在专业课程中却很少涉及;最后,从现有的高职院校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施教者中可以看出,很少有高职院校专门配备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专任教师,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关于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教师的质量不高,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成效不显著,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专业性和互动性。

4.滋养高职学生劳动行为养成的家庭氛围有待改善

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家庭教育左右孩子一生的命运”[4]。家庭作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启蒙环境,家长的劳动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劳动的具体认识。可以说,家庭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是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基础,它开始于学校劳动认知素养培育之前,但并不随着学校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结束而结束。但现实情况表明,当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颇,经常性地将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对体力劳动存在错误的认知,对“体面”工作存在着偏颇的认知。首先,家长因担心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够而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其他的都可以不用管,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不会劳动、不愿劳动,更谈不上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其次,部分家长认为体力劳动是一种吃苦受罪的工作,而对知识、技术、脑力劳动更加青睐,对劳动创造财富缺乏深层次的认知,这就容易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躲避劳动、鄙视劳动的劳动认知行为;最后,家长在对孩子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期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公务员、飞行员、科学家等等,总之是从事一种能够摆脱体力劳动的职业,这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就业上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就业难”现状亦随之出现。

二、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国家层面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之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成长特征和发展特点,如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塑造、劳动品格的锤炼、工匠精神的铸就、创新创业的教育等均呼唤着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要求对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包括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自我管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等能力[5]。而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一方面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锻炼和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获得一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感,促使其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职业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中厚植劳动知识,能够让高职学生更好地体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进一步助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另外,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要求对其进行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培育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不断审视自身的创造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而且有利于强化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职学生的劳动品格锤炼召唤对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劳动品格锤炼是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重要落脚点,是促进高职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关键所在。在高职学生中培育其劳动认知素养,一方面可以使高职学生的身心、智力、毅力、才力等劳动品格得到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观念,帮助其在劳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进而形成吃苦耐劳、不怕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品格。因此,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衡量标尺,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铸就呼吁对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劳动认知素养形成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工匠精神培育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亦提出了新要求[6]。铸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首先须保证其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促使高职学生在铸就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奋发有为、勇于作为,这体现了劳动认知素养所包含的锻炼体魄与培育工匠精神这一内在深层关系。另外,高职学生自身的高素质职业技能标准,强调了其勤于实践的劳动认知素养,体现了其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因此,劳动认知素养是铸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工匠精神是劳动认知素养的进一步升华和凝练。

(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对其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理应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之中。而正确的劳动认知素养是实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这主要在于新时代已经进入了创造性劳动时代,必须紧紧依靠高质量劳动、高技术劳动、新知识劳动等为人类进步事业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在这样一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媒介的加速传播,网络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行为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下,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必须立足新时代背景,抓住新时代发展的现实机遇,遵循高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应对新时代发展的现实挑战,创新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夯实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无比光荣、伟大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中也指出:“劳动创造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7]。因此,在高职学生劳动认知培育过程中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辛勤劳动为借鉴,构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价值认同。首先,在高职学生中加强宣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价值观。在社会、学校的各个角落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和学校氛围。其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认知观念。例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努力丰富劳动文化载体,如关于劳动科学知识的文化长廊、劳模雕塑、微型书刊、校园媒体、文化标志等,打造多元化劳动科学知识的文化实体,将劳动科学知识有机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促使高职学生耳濡目染,以增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劳动科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校内外实践课程等有机结合,将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课堂学习之中。

(二)以弘扬劳模精神为导向引领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精神认同

劳动模范的故事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劳动观念的生动体现[8]。借助劳模精神为导向引领高职学生对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精神认同,首先需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全过程,切实实现劳模精神进校园。通过讲好劳模故事、劳模事迹达到感动和激励高职学生的目的。其次需要将劳动模范人物引入劳动教育,可以通过选聘劳动模范作为高职学生的特聘讲师、德育导师、实习导师、职业导师等方式,加大劳动模范与高职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实现精神影响与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另外,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过程中,还需通过高职学生与劳动模范结对子、线下体验劳动模范的工作环境、高职学生与劳动模范共建课题项目等方式,来深化和夯实劳模精神在劳动认知素养培育中的引领作用。

(三)以创新教育为基础激活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中的创造潜能

劳动认知素养培育贯穿在高职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这一时期亦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过渡时期,而创新能力是评价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劳动岗位的重要标准[9]。因此,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是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职院校在学校教育中予以强化。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从“三下乡”、田野调研等劳动实践中培养高职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创新基础,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观念做好铺垫。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政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如让高职学生通过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促进高职学生在企业、政府原有技术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改造,鼓励其进一步发明创造或创新,进而为企业、政府等提高生产或管理效能提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综合创新能力大赛、专业技能创新大赛等来加强高职学生创新理论和创新劳动实践的结合,促进高职学生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和创造才能,让其在参赛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以家庭、社会为平台构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践基础

家庭和社会是高职学生形成劳动认知素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在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培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家庭和社会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现存问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践基础。家庭方面,一是家长需要转变对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理念,家长要认识到劳动认知素养在高职学生整体素养提升上的重要性,改变从事“体力劳动是低人一等”的错误劳动认知教育观念;二是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学生的劳动认知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的劳动行为上要有意识地表现出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家长需要注重对高职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以此来促进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形成,如高职学生在家期间,家长需要尽可能鼓励高职学生做一些家务,督促高职学生做好自己的个人事务。社会方面,一是各种社会媒体需要把握好主旋律,大力弘扬热爱劳动正能量,努力营造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社会风气;二是广播电视方面可以增设一些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相关的栏目,拍摄、制作、播放一些突出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影视作品;三是要强化对互联网、新媒体等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互联网或新媒体相关企业或个人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认知观念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坚决抵制一些误导、低俗、媚俗的网络文化。

通过对制约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梳理,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和职业发展特征,对其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现实要求进行了探索,构建了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从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培育的视角为高职院校更好地立德树人提供参考,期望能够为指导高职学生劳动认知素养的培育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