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 应用研究

2022-03-19 19:31彭宝乐李中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联仿真技术东北

彭宝乐 李中华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切实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并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从而彰显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势。VR虚拟技术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虚拟仿真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红色革命历程放到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当中,用时空维度还原历史,厘清历史脉络,挖掘理论深度,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虚拟仿真;思想政治理论课;00后大学生;东北抗联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20-03

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哈尔滨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例来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2];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综合运用虚拟仿真、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等最前沿新型技术,打造生动的VR教学案例,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新方式,为青年学生提供全面、精准、多样的学习空间。

二、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例,打造教学案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突破时空维度,厘清历史脉络,挖掘理论深度,把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资源渗透到情景化、自主化的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有层次性,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興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即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利用网络和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能够通过VR眼镜真实地感受到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中英勇战斗的场景,从中体会抗联将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优秀的教学案例能够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的理论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多以课本为载体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的授课内容多是枯燥的道理和久远的历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曲高和寡”,与新时代学生的话语体系存在着“代沟”,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克服传统教学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还不够紧密,教师应借助互联网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满足00后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00 后学生网络化的日常生活、自主化的学习形式等群体特点。00后学生成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该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网络生活化,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把00 后学生身上突出的知识获取能力结合到教学中,使他们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提升政治素养。在讲述东北抗联精神时,新媒体运用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低,有不少学生表示,“对于东北抗联精神,教师讲的大道理太多,内容空洞又抽象,离学生生活太远,不切合当下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效果不理想。

(三)探索虚拟仿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融合路径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讲解都绕不开“东北抗联的事迹与精神”这部分内容[3]。从东北抗联事迹及精神入手,以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案例教学,并收集相关数据,最后对数据和课堂效果进行分

析,探究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充分利用东北抗联事迹与精神,打造虚拟仿真教学案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四)加深当代学生对东北抗联历史的认识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龙江四大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深刻体现革命精神资源的厚度和高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黑龙江地区抗战坚持的时间最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黑龙江人民坚持斗争14年,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内缺弹药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黑龙江守军在嫩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半月之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这对培育学生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三、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虚拟仿真技术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课堂形态单一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采用“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于求新、求变的00 后学生而言缺乏创意、缺乏挑战、缺乏吸引力。第二,教学内容简单化。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仅局限于课本,脱离时代发展,忽视真实需求,忽略听众期待,学生听得不过瘾、不解渴,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无反馈的状态。第三,实践育人形式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未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都是为了完成实践报告网络查查、书本抄抄便敷衍了事。

应推进思想政治学习系统化、网络化,着眼于当前青年学生的重点思想工作,努力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用新媒体手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彰显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势。

(二)结合东北抗联红色资源进行虚拟仿真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具有特殊性,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摆脱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在东北抗联烈士纪念馆等地录制讲解视频。学生通过VR眼镜能够看到教师在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讲解的具体情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空间,以沉浸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形式完美展现历史事件、文物及情景等。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

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优势,是进行东北抗联精神教育的重要基础。东北抗日联军是一只英雄部队,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在冰天雪地、经济封锁、给养断绝、孤悬敌后的艰难条件下牵制了数10万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抗战时期,黑龙江地区涌现出了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冷云等一大批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后人。哈尔滨市及周边的抗联遗址遗迹及民族英雄英勇事迹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例如,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烈士陵园、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李兆麟将军纪念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王以哲将军纪念馆、尚志市烈士陵园、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等地,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从遗址遗迹、民族英雄的介绍切入,将东北抗联精神VR虚拟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采取全景摄像的方式录制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场讲解视频,配以VR全景360°旋转查看,教师引出一个或一组真实感人的故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富有创造性,更具有强交互性和强沉浸性,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营造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特殊教育氛围,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抗联的理解和认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抗联将士在艰苦环境下彰显出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用“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辱”的东北抗联精神和东北抗联将士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当代青年学生,加深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以及担负起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结合学生学习困惑进行虚拟仿真技术课堂教学创新

高校应根据00 后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理性对待自身不足,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面对00 后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只局限于现有的教学内容,应拓展教育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方向第一。东北抗联虚拟仿真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学情分析。前期以哈尔滨医科大学2019级本科生为对象在网络上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1471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37%的学生认为东北抗联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91.16%的学生表示对东北抗联精神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同时,90%以上的学生认为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锤炼良好道德品质、端正学习态度等,但其中有半数学生表示对东北抗联精神不是很了解。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教师了解了00 后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思想动态和需求等,因此,紧抓学生心理,以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教材体系中的东北抗联事迹和精神的内容进行转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从东北抗联事迹及精神入手,打造虚拟仿真教学案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有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政治性与价值观引导隐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传道、授业、解惑,实现教学目标[4]。另一方面,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主旋律,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生动,体现鲜明时代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合“学习标兵”APP平台进行虚拟仿真技术创新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平台,展现东北抗联事迹与精神,推进东北抗联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研发“学习标兵”APP,将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延伸课堂空间,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当中,学生体验反馈良好。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虚拟仿真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红色革命历程放到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当中,用时空维度还原历史,厘清历史脉络,挖掘理论深度。

根据00 后学生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将线下课堂与“学习标兵”APP结合。首先,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由于线下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以把线下课堂向网络课堂延伸,以“学习标兵”APP平台为载体进行线上教学。同时,师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互动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5]。

VR 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学生可以在别样的体验中了解东北抗联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感。一方面要将VR技术嵌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浸润式体验教学;另一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用VR 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获得完全不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体验。在平台载体上打造“微思政”模式,将 VR 虚拟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把红色基因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学生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到见解,高校要顺应发展趋势,运用虚拟仿真学习平台抢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微阵地”,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教学内容。深入把握00后学生的特点,关注他们对教学的需求,运用虚拟仿真等新技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充分运用基于网络媒介的自主研发手机学习平台——“学习标兵”APP,利用网络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平等交流和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思政”模式来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探索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DB/OL].(2016-12-09)[2021-03-10].http://news.cctv.com/ 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  韩忠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2):1.

[3]  周钰.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9.

[4]  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践本性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1):90.

[5]  陈红照.00后大学生新特征与思政课教学话语实效性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6):113.

■ 编辑∕李梦迪

3801500589224

猜你喜欢
抗联仿真技术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大东北的春节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AMESim仿真技术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仿真技术模拟弹子锁异常开启
PSCAD/EMTDC-MATLAB联合仿真技术在SVC控制系统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