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角下城郊失地农民的职业流动研究

2022-03-19 23:36郭雅雯于莉
中国市场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失地农民

郭雅雯 于莉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文献资料,从人力资本视角探究城郊失地农民的职业流动问题,发现失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非农技能缺失、非农经验不足导致其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底层固化、职业隔离严重。经济状况、二元户籍制度、就业补偿安置以及家庭教育投入、个体观念意识、社会交往是影响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安置、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树立正确观念、扩大交往范围等建议,以促进失地农民实现高质量、高水平职业流动。

关键词:失地农民;人力资本;职业流动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8-0016-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016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截至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60.60%[1]。在此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约有0.5亿~1亿失地农民,其中既无土地又无工作者达1000 万人以上[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失地农民增长200~300万,预计到2030年总量将达1.1亿[3]。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重要物质生产资料,对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职业流动问题,顺利实现非农就业,失地农民方可维持自身生存发展。

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不仅能获取更高收入和更优保障,同时也改变其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向上的职业流动有助于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此外,合理的职业流动能推动失地农民转变传统的行为习惯,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4]。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已成为城镇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其就业与职业流动极大地推动了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城郊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质量和水平并不乐观,就业不稳定,向上流动机会少,面临职业底层固化、职业隔离和就业歧视等问题,不利于失地农民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平稳推进。

人力资本是促进个体实现职业提升的核心因素。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实现向上流动的基础[5],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多,有助于失地农民实现从“简单型就业”转为“复杂型就业”,从而促进收入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6]。

此外,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技能经验对其职务晋升也具有正向作用,对其进入公共部门工作的影响尤其明显[7]。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影响,就如何增加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加快其市民化转型进程。

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城郊失地农民职业流动分析

2.1 职业流动的界定與分析

职业流动是劳动者由于职业技能、择业意愿等因素的转变,更换职业或岗位的过程[8]。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和职业层级是劳动者更换工作的目标和重要吸引,因此,职业流动本质上是通过工作变动实现社会阶层转移的过程[9]。

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职业流动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由农业转向非农就业的过程。此过程源于失地这一外部因素,因而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具有突发性和被动性,职业流动存在自主性不足、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范围窄等问题。

职业流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制度层面,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影响着农业转移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10]。

经济发展层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调配资源,自由度和流动性随之增强,这使得劳动者职业流动愈加频繁[11]。文化层面,社会更加强调个体价值,这对于打破阶层壁垒,促进个体的职业流动和社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12]。

此外,劳动者个体的思想观念、受教育水平、技能经验、人脉资源等对其职业流动影响明显。

2.2 人力资本视角

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实现职业流动的基础和前提。费雪在《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13]。舒尔茨详细阐释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之总和[14]。贝克尔进一步将人力资本与现实因素联系起来,指出劳动者的健康、寿命也属于人力资本范畴[15]。

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界定大多采用舒尔茨的观点,此外,阙祥才在定义人力资本时,将思想观念因素也纳入其中[16];李建民则认为,个体层面是劳动者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群体层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每一个体具有的知识、能力、健康之和[17]。

基于能力视角,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文体娱乐能力、创造力和应对不均衡环境五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人类能力[18];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其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思维、判断等通用技能,后者是劳动者在特定工作岗位获得的工作技能[19]。

基于形态视角,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前者是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20]。

综上所述,本文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界定为:失地农民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干中学”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之集合。根据表现形式划分为教育资本、技能资本和经验资本三类。

3 城郊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职业流动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职业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匮乏,难以满足城市需要。

3.1 教育资本水平低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

教育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主要以受教育程度为指标。教育资本直观反映了劳动者的理论知识状况及文化素养,受教育程度高的失地农民更有机会从事知识水平要求高的职业,进而获得高报酬。

大量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郑子峰的调研中,失地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579年[21]。王宗双的调研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资源存在城乡分配不平衡问题,城镇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人口。多数农民受教育仅在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部分没有上学经历[22]。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失地农民难以胜任有较高文化需要的岗位,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多处于弱势地位,竞争力不足,只能位于次要劳动力市场,非农就业率低。

3.2 非农技能资本缺失导致就业底层固化严重

技能资本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培训中获得的专业技术。具有较高非农技能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具有高于普通失地农民的职业竞争力。接受技能培训越多的失地农民有更大概率实现职业向上流动,也更有机会实现正规就业。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多处于低层次。肖伟指出,17%的农民失地前只进行农业劳动,其余多从事低技能、重体力劳动和临时性非农工种,非农技术不足[23]。李国梁的调研中,仅有7.2%的被访者参加过技能培训[24]。

据此可见,目前我国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参与度低,导致其技能水平不足。由于技能水平低,失地农民就业面临重大阻力,多从事时间长、强度大、声望低的低层次职业。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中24.8%从事制造业,20.9%从事建筑业,17%从事服务业,多从务农转为从事工业生产或第三产业[25],固着在较低层次岗位。

3.3 非农经验资本不足导致职业隔离严重

经验资本是劳动者在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历和经验,通常与工作年限相关。失地农民的工作经验,包括务农经历、打工经历或其他工作经历[26]。从事农业时间越长,农民的务农经验越丰富,观念和技能经验相对单一,不利于实现职业流动;若失地农民具有务农以外的其他工作经历,其非农经验和职业技能有所提升,将有助于实现非农就业和向上的职业流动。

殷俊发现征地后失地农民面临职业流动,但由于缺少务农以外的工作经历,很难找到一份可以胜任的非农业工作[27]。黄雯在研究中指出,江西农民长期从事种田工作,进入二、三产业工作可能性极低[28]。陈雅芝指出,农民长期被限制在土地从事简单农业劳动,传统农业具有相对封闭性,使其极少接触其他职业,缺乏对其他领域的了解,这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瓶颈,常使非农就业被拒之门外[29]。

4 人力资本视角下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要素,劳动者更有可能获得更高收入和更好的就业,进而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30]。但目前失地农民人力资本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职业流动面临困境,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4.1 宏观因素

4.1.1 经济状况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隨着城镇化推进,第三产业兴起,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利好环境和发展机遇,使其职业流动更具上升空间和可能性。但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文化需求层次普遍提升,这对失地农民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莹莹发现,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劳动者的要求逐步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失地农民的供给形成结构反差,这引发失地农民面临结构性失业[31]。吴晓义指出,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形成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壁垒和制度排斥[32]。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失地农民更具竞争力,低层次技能劳动力难以满足岗位需要,大多依附于职业结构的中下层,面临职业水平流动甚至向下流动的风险和困境。

4.1.2 户籍制度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二元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实现非农就业和职业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面临户籍歧视和身份排斥。李一平在研究中指出,多数城市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城市居民就业采取倾斜性保护政策,而失地农民就业受到行业、工种的限制,只能在二级劳动力市场谋生[33]。

此外,户籍制度还与福利待遇、公共服务等挂钩,形成一道“隐形户籍墙”[34]。城乡二元结构下,忽略城乡差异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形成[35],众多资源向城市倾斜,城郊农村文体、技能培训等配套设施不足,致使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竞争力低,难以实现上向流动。以教育发展为例,农村地区教学水平和质量远低于城市,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较低状态,人力资本匮乏,这使其在职业流动时受到阻碍。

4.1.3 征地安置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方式深刻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为和就业选择。许诺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土地征用后多为单一的货币补偿,缺乏长远考虑[36]。王晓刚等指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大,缺少与市民平等的保障,加上诸多失地农民失地即失业,已就业的失地农民也面临稳定性差、隐性失业严重等问题[37],因此,资金补偿对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产生负面影响,更强化了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边缘群体。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就业安置重视度不足且就业安置政策较差,失地农民再就业面临困境。陈建伟指出,目前就业安置政策增加了失地农民在传统行业、服务业等的就业率,但由于保障低、持续性差,使得就业安置政策难以具有长效性[38]。

此外,缺少非农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更使其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能力不足,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

4.2 微观因素

4.2.1 家庭教育投入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家庭氛围及家庭教育投入对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影响明显。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偏低,教育投入不足,由于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城郊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实践创新能力较弱。

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文娱支出是1070.3元,城镇家庭达1915.3元,是农村家庭的1.88倍[39]。袁德轩发现,失地农民家庭教育文化占比为12.9%,农村地区教育设施不健全,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支出过半用于子女教育,自身文娱生活投入极少[40]。由此可见,农村家庭教育经济支持能力有限。

此外,农民失去土地后,大多获得征地补偿,姚於康指出,失地农民缺少投资理念,存在补偿款使用不当的问题[41]。教育技能投入偏低,这使得失地农民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处于匮乏状态,对其就业和职业流动具有负面影响。

4.2.2 个体观念意识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受生活習惯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失地农民就业意识不足。张丽娜发现部分失地农民还有固化的自然经济思想,缺少对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业危机感薄弱[42]。在接受了货币补偿后,还会萌生小富即安的想法。缺少竞争意识和积极的就业愿望使得失地农民难以积累技能经验,再就业状况堪忧。

此外,部分失地农民安土重迁思想严重,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恋土情结依然存在,土地和农业的自然属性强化了农民小农求稳的价值心态,特别是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对土地具有浓厚的归属感,失地后,他们不愿学习新的专业技能,转而采取其他手段谋生[43]。

在此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失地农民选择前往偏远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就近从事体力劳动,难以实现职业层次的上升。

4.2.3 社会交往内卷化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职业流动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网有助于促进就业信息传递,基于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基础认知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质量,有利于助其就业时获得更高经济报酬和社会认同[44]。但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劳作,生活圈和交往圈封闭性严重,存在社会交往内卷化问题,这对获取有效就业信息、积累技能经验具有负面影响。

席东欣指出,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是以农民身份自居,交往圈狭窄;此外,他们居住的社区主要是由血缘与地缘关系组成,导致其获取信息渠道单一[45]。封闭的交往使其获取知识技能有限,难以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自身人力资本。

陈莹莹表示,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社会关系简单,他们多以土地谋生,关系网处于基层。如果只依靠自身及社会关系网络,缺少政府和企业扶持,就业机会极少[31]。

5 人力资本视角下城郊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对策建议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升失地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非农技能经验,有助于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农业向非农就业的转移。在此,本文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5.1 宏观层面

5.1.1 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平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健康的劳动力市场。结合地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发展与失地农民的知识、技能状况具有较高吻合度和匹配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零售批发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46]。

5.1.2 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失地农民在职业流动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排斥,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突破亲缘和地缘的限制,助其实现高水平就业[47]。

此外,打破城乡二元隔阂,加强城郊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努力消除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化市场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技能和经验,从而扩大其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流动的机会。

5.1.3 完善就业安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安置,根据失地农民自身状况,精准施策。对于老年失地农民群体,由于其技能水平低,偏好农业,可将其安置到保洁、保安等服务行业;而青年、中年失地农民,学习能力较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可将其安置到运输性等行业,以此促进就业安置有效进行[38]。

此外,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失地农民的环境适应力和问题应对能力。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管理,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5.2 微观层面

5.2.1 加大家庭教育投入,重视子女教育问题

失地农民家庭需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首先,父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8];其次,结合家庭状况,适当增加对子女教育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助其尽可能接受高质量教育,获得更多优质资源;最后,加强对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为子女成长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可一起前往图书馆、博物馆、健身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以此提高父辈和子女的文化素养与身体素质。

5.2.2 树立正确观念,保持良好就业心理

失地农民要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和认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积极参加各类知识培训和文体活动。此外,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就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失地农民要全面认知自己,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和现状,根据自身优缺点、兴趣、能力、性格等确定就业方向和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同时,失地农民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协调和控制能力,调整心态,有效缓解焦虑、不安等情绪,增强就业信心[5]。

5.2.3 拓展关系网络,扩大社会交往范围

社区作为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接触最频繁的基层组织,在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镇生活具有重要责任[49]。做好与失地农民息息相关的社区工作,开展各类活动,营造友好的社区氛围。失地农民自身要广泛自主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不断拓展交往范围,开发积累各类资本的新渠道。

此外,失地农民可以广泛利用学习、工作机会,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实践实习,拓宽人脉,逐步转变自身固有观念,接受城市文化,进而适应并融入城镇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2-28).http://www.yunfu.gov.cn/yftjj/gkmlpt/content/1/1299/post_1299760.html.

[2]赵良玉.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29.

[3]王超.失地农民保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學,2020.

[4]杨云彦,褚清华.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流动、能力形成和社会融合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75-80.

[5]李雅静.人力资本投资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6]胡阿丽.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7]王轶,陈建伟,王琦.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提高失地农民就业水平吗:基于北京地区连续跟踪的调查数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4):42-59.

[8]卓玛草,孔祥利.农民工留城意愿再研究:基于代际差异和职业流动的比较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3):96-105.

[9]周运清,王培刚.农民工进城方式选择及职业流动特点研究[J].青年研究,2002(9):44-49.

[10]张春泥.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J].社会,2011(6).

[11]胡建国,李伟,蒋丽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及趋势研究:基于中国社会流动变化的考察[J].行政管理改革,2019(8):58-66.

[12]边燕杰,芦强.跨阶层代际流动是否增加人们的社会资本: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J].求索,2017(12):103-112.

[13]FISHER IRVING.The nature of capital and income[M].De gruyter:1906-12-31.

[14]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15]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陈耿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6]阙祥才,唐永木.人力资本:概念、理论、方法[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1):136-138.

[17]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18]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9]马歇尔,朱志泰.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0]宋圣学.论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1]郑子峰,郑庆昌,黄建新.被征地农民职业流动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97-103.

[22]王宗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究:以明光市N镇为例[J].市场周刊,2020,33(9):126-129.

[23]肖伟.雷锋镇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24]李国梁,钟奕.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J].人民论坛,2013(29):80-82.

[25]李飞,钟涨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0(6):11-21.

[26]王轶,王琦.新常态背景下特大城市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6(5):3-11.

[27]殷俊,李晓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以武汉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4(12):80-84.

[28]黄雯.江西省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29]陈雅芝,郝玲丽.农村被征地拆迁农民就业的路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25-26,36.

[30]郑子峰.被征地农民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31]陈莹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2]吴晓义,李津.失地农民职业流动的约束及突破[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7):23-26.

[33]李一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与对策[J].中州学刊, 2004(2):144-147.

[34]杜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5]何会宁,沈晓.教育公平的伦理审视与制度保障[J].道德与文明,2006(3):46-50.

[36]许诺,王丹,徐济益.被征地农民职业结构图景与流动面向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9,21(2):43-52.

[37]王晓刚,陈浩.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为例[J].城市问题,2014(1):63-70,76.

[38]陈建伟,王轶.就业安置政策增加失地农民稳定工作机会了吗:基于特大型城市的数据[J].财贸研究,2017,28(1):48-57.

[39]黄新苹.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0):24-28.

[40]袁德轩.保定市失地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8.

[41]姚於康.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7.

[42]张丽娜.城镇化进程中郑州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3]安磊.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

[44]刘一伟,刁力.社会资本、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61-71.

[45]席东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2013.

[46]梁培培.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47]周加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8]张钰.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49]赵春燕.社区支持与失地农民就业相關性实证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407-410.

[基金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本视角下城郊失地农民的职业流动研究——以天津城郊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2010065033)。

[作者简介]郭雅雯,女,河北人,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于莉(1976—),女,天津人,社会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2486500783398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失地农民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